百科小知识
双塔山上的谜团
裴宁
双塔山上塔成双
在河北承德市区西南15千米处,有一座奇特的双塔山。它由两个像石柱一般的山峰组成,两峰南北排列,比肩而立,有倚天拔地之势。两峰的高度大致相同,约为40米。北峰粗大,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最粗处周长34米。最为神奇的是,在这两座刀削斧劈般的绝壁之上,竟然各有一座人工修筑的古塔。双塔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长期以来,双塔山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人们望塔称奇,望塔兴叹。乾隆皇帝亲笔为双塔山画过像,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过它。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登上山顶的?那些建筑材料又是如何运送上去的?选择这样一个极难施工的地方建塔,又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原承德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田淑华,一直对双塔山充满了好奇和关注。可她和双塔山最早的实际接触,竟然源于一场天灾。
“构木为梯”登绝壁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巨大的震动波及了整个承德地区。强震将双塔山古塔上的一些砖震落了下来。根据这些砖背面的花纹,以及它们的工艺和形制,专家初步断定,它们星典型的辽代砖。因此,山上的双塔很有可能是辽代所建。可是,双塔为何要建在这里?又是如何建造的呢?
田淑华追寻着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来到双塔山。在两山之间的峭壁上,许多对称分布的岩石凹槽引起了田淑华的注意。田淑华猜测:古人很有可能是用“构木为梯”的方法登上山顶的。
双塔山虽然四面都是垂直的崖壁,但是它两峰并立的奇特结构,为古人搭建木梯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两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几米,以崖壁为支撑,在两壁之间搭建错落而上的木梯,要比在一般的崖壁前搭建木梯容易得多。
可是,古人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修塔呢?
上世纪90年代,田淑华等人开始借助高倍望远镜来拍摄古塔,并通过放大古塔的照片,研究古塔的结构。从塔的形制和构造来看,它们应该是辽代初期的建筑。
在离双塔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些散落的石羊和石虎。专家说,这些石刻叫做石相生,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在大型的贵族墓地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它们。据当地的老人说,在双塔山下也曾经存在过一些石羊和石虎。于是,有学者推测,绝壁之上的双塔是辽代某个贵族的墓塔。
对于这个观点,田淑华并不赞同。辽国是以契丹族为主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契丹人并没有塔葬这种习俗。田淑华查遍了所有的资料,也没有发现双塔里葬有契丹贵族的记载。
双塔山地处偏僻,如果山上的双塔不是贵族的墓葬,那么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初期,人们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在这个地方建塔呢?这两座塔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高高在上的路标
1998年,当地管理部门曾经在双塔山旁边架起一座铁梯,田淑华等人因此能够登上山顶去考察。可是,除了塔里供奉的石佛像以外,田淑华并没有找到其他更有价值的实物或者线索。
在一次文物普查的民间走访中,田淑华有了意外的发现。在离双塔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单塔村的村子。村名的由来,是因为那里曾有一座高高的单塔。单塔和双塔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呢?在单塔村,田淑华找到了一处塔基遗址。经过鉴定,从塔基遗址里清理出的砖瓦残片,和双塔竟然属于同一个时代。
在清代有关单塔的记载中,提到单塔与双塔是遥遥相对的。田淑华发现,两塔之间峰峦叠嶂,道路错综复杂,于是对于双塔的用途,她有了新的想法。田淑华推断,在辽代初期,战争频繁,双塔山虽然地处偏僻,但是辽军行军打仗却经常要路过这里。当辽军行进在这山重水复之地时,那高高在上举目可望的双塔,既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又能起到路标的作用。也许这就是人们要在双塔山上修建双塔的目的吧。
荡着秋千学物理
木易
悠悠荡荡两千年
荡秋千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项运动。无论是在社区、公园还是游乐场,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秋千架和在秋千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
秋千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族创造的,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为简单易学,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就在各地流行起来。最初它的名字叫“千秋”,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千秋”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所以被改为“秋千”。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民间体育活动。
开始时秋千只有一根绳子,人用手抓着绳子来回荡,后来慢慢演化成两根绳加踏板。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还出现了许多描写荡秋千的诗词。
玩出一堆物理题
秋千的玩法看上去非常简单,无非就是荡来荡去而已。不过,要是仔细探究的话,你会发现这里面其实暗藏了许多玄机。
秋千有3种基本玩法:
第一种,秋千上的人不动,别人把秋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松手,让秋千自由摆动。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秋千相当于一个单摆。在秋千下降的过程中,它的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而在秋千上升的过程中,它的动能又逐渐转化为势能。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空气阻力让秋千停下来为止。
第二种,秋千上的人依然不动,由别人一下接一下有节奏地推动秋千,使秋千越荡越高。这个过程看起来也很简单,推秋千的人不断地给秋千施加推力,秋千的动能不断增加,所以也就越荡越高。
可是,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因为推秋千的人并不是胡乱地推,而是要看准时机,掌握好节奏。如果和荡秋千的人配合得好,推秋千的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力气,就可以让秋千荡得很高,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共振现象。
第三种,不需要别人推,荡秋千的人通过自身的运动把秋千荡起来。很显然,这种情况无法用前面的原理来解释。秋千越荡越高说明它的总能量增加了,可是它又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呢?
秘密都在重心上
毫无疑问,秋千增加的能量只能来自于荡秋千的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力气,都不能抓着自己的衣服把自己提起来。可在荡秋千时,人怎么能把自己给“推”起来呢?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荡秋千的人是怎样运动的。首先,他要将秋千拉开一段距离,然后迅速登上秋千,这时秋千就能在小幅度内自由振荡,动能、势能不断转化。接下来,他会随着秋千的升降做起立和下蹲的动作。当秋千处在最高点时,他是直立在秋千上的。随着秋千的下降,他会迅速向下蹲,当秋千到达最低点时,他已经完全是蹲下的状态。当秋千开始上升时,他又慢慢地站立起来,并在秋千到达最高点时恢复直立。这样周而复始,荡秋千的人会把秋千荡得越来越高,甚至会荡到水平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呢?如果想进行精确描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比较复杂的。简单地说,秘密全在重心上。在人从蹲下到站直的过程中,重心升高了,人体内的化学能转化成了势能;在人从站直到蹲下的过程中,重心降低了,人在起立时储存的势能就要释放出来,这份能量会转移到秋千上,使秋千的摆动速度加快。这样循环往复,秋千的总能量越积越多,秋千也就越荡越高了。
“口吃”不是病
郑军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玮峰,经常在球场上表现出暴力行为,因此成了红牌大户。其实,他是有点冤枉的。李玮峰有口吃的毛病,每当球场上发生争执时,由于用语言说不清楚,他只好借助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结果经常被人误会。
有口吃毛病的名人不止李玮峰一个。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中,英国国王因为口吃,难以在公众面前演讲,甚至影响他继承王位,整部电影都是在讲他如何解决自己的口吃问题。
口吃也是困扰不少中小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口吃的确切名称叫做“言语节奏性异常”,当事人知道该说什么,可是却不能流利地说出来,在发音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停顿或者拖长。
人们不明白口吃者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其实,口语表达障碍有很多种,口吃只不过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种。因为它影响了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才得到重视。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看来,一般人说话都有些小毛病,只是人们不以为然罢了。
口吃最早出现在学习口语的幼儿中,比例高达5%。不过,许多孩子只有几个月的口吃。到了上学的年龄,80%有口吃的孩子都能自己改掉这个毛病。所以,这样的口吃又被称为良性口吃,家长对此不必过于着急。
一般人说话时,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话的内容上。而口吃者还要注意说话的连贯性,以避免别人听不懂。因此口吃者经常回避社交,变得很内向。
有些人将口吃称为疾病,将口吃的人称为患者,这并不准确。只有脑部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口吃,才能称为疾病。这种生理上的“口吃病”只存在于极少数成年人身上,他们以前不口吃,但由于脑血管病变,压迫了大脑皮层上的言语区,结果导致口吃。平时人们所说的口吃,大多数只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有一种观点,认为口吃只是心理问题,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心理调整过来,口吃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人的自信来源于掌握技能,口吃者在口语方面技能不足,自信心肯定要比一般人差。
因为口吃不是病,所以不能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来治疗,只有口吃矫正才能解决问题。口吃矫正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之所以能够有效,主要在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口吃者与一般人在一起,会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而在口吃矫正的培训班里,大家都是“吃友”,就没有被孤立的感觉了。口吃者与一般人交往,总是努力一步到位说清楚,结果越紧张说话越困难。而口吃矫正则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追求很快解决问题,这样口吃者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许多。
如果你也被口吃所困扰,又无法到专门的培训班去矫正,可以通过网络与本地区同病相怜的“吃友”联系,大家形成一个小规模的互助组织。一般的矫正方案网上都可以找到,只是需要大家共建一个适合实施它的小环境。大家约好时间、地点,搞些小活动,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口吃。
千万要牢记一点:矫正口吃时,最重要的是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着急是矫正口吃的最大障碍。任何坏习惯都不可能一下子彻底克服,同样,好习惯也不是立刻就能养成的。
摘自《我们爱科学》2011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