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在线交流

1 如何教孩子保护身体隐私? 一位妈妈告诉我,一天在和几个朋友出去郊游时,“女儿和另外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到几个朋友面前,掀开裙子露出屁股,叫大人们来看。”这位妈妈一看女儿这样,急忙将两个女孩叫到一边,告诉她们:“屁股是你们的隐私部位,不可以露出来给别人看到啊!”孩子们点头答应了。这位妈妈继续与朋友聊天,可两个女孩又跑了过来,对着众人喊“你们来看我们的隐私部位啊”,弄得这位妈妈哭笑不得。那么怎样教孩子保护身体的隐私呢? 成都市XX幼儿园 李月红 答 对于幼儿来说,妈妈想靠一句话就教会孩子明确隐私部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我在进行幼儿性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教幼儿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第一步画图,第二步讲解。实验证明,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5岁以上的幼儿,符合幼儿具体感性的认知特点,效果较好,值得父母和教师参考和借鉴。 给幼儿准备一张纸和彩色笔,先让幼儿画出男孩和女孩。画好以后,让幼儿用红笔标记出男孩和女孩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对孩子提示时,不可以直接说隐私部位,因为一般来说,幼儿不容易理解这个抽象词汇,可以将隐私部位说成“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别人摸的部位”。 然后,让幼儿用红色笔涂出隐私部位,可以说:“用红色的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人摸的部位。”让孩子做标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建立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 幼儿认识身体隐私部位需要成人的帮助,绝大部分幼儿不完全清楚身体的隐私部位,一些幼儿标记的隐私部位甚至是眼睛、手和脚等。如果幼儿标记的隐私部位不正确,父母或老师要与其一起,将正确的部位标记出来。否则,这些幼儿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容易出问题。 当标记完成后,父母或老师可以告诉孩子“这些用红色标记的部位就是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以下的内容: (1)无论任何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朋友、亲戚、老师都不可以随便看你或摸你的隐私部位。 (2)如果医生要检查你的隐私部位,必须要有爸爸或妈妈陪着你。 (3)如果有人想摸你的隐私部位,要勇敢地拒绝他,并严厉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我回家要告诉大人。” (4)如果有人摸了你的隐私部位,应当立即告诉父母,你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 (5)你也不可以随便看或摸别人身体的隐私部位,要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 2 遇到有自虐行为的幼儿该怎么办? 我们班有个叫鹏鹏(化名)的孩子,四岁半,经常用双手打自己的头,还会用嘴咬自己的腿,并以此为乐。此外鹏鹏的情绪不是很稳定,经常态度冷漠,不理他人。看着他这样虐待自己,挺心疼的,那我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呢? 江西省赣州市XX幼儿园 蒋璐璐 答 你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打头、咬腿的行为。有时幼儿常会借助于情绪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抒解其内心压力或达到某种目的。幼儿自虐行为有时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只是下意识地那样做的。老师的关注反而会加大幼儿自虐行为产生的几率。 有的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自身行为多受情感情绪的影响,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我的焦躁情绪,偶尔的拍打、抓咬自己,让他获得了宣泄的快感。因此正确认识和表达自身情绪也成为幼儿需要掌握的本领。 在你了解了孩子自虐的原因后,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帮助他: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学前阶段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毕竟面对幼儿的自我虐待,老师是不能采取忽视策略的。老师可以在幼儿自我虐待时,用某种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孩子的目光,使幼儿忘记刚才的不良行为,这样老师也可以避免由于判断不当引发的强化行为。2.幼儿园、家庭、社区统一思想和行动,共同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一个理想、安全的环境是期待正常行为产生的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老师和家长平时要多给予这类幼儿以生活上、精神上的关心,多提供外出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拿自己好玩好吃的与小朋友分享,慢慢转变其他小朋友对他的看法。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或是兴趣爱好能够引起他的关注,同样对自虐行为有控制和减缓的作用。3.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因此学会正确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对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和家长可以训练幼儿不高兴时就要表达出来,可以选择告诉老师、家长或小伙伴,也可以用运动、画画、手工、游戏等方式发泄内心的焦虑,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及适时的支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讲述相关的心理健康小故事,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经验,学会关心和保护自己。 3 面对不听劝阻的孩子怎么办? 我是一名小班的老师,我们班帆帆的妈妈常常跟我抱怨,说帆帆在家时常常不听话,很多时候制止他做一些危险的事,他嘴上答应,可根本不听。比如,动电器的插座,吃饭时故意将嘴里的东西吐在地上等。妈妈问我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请问我该怎么回答她。 湖南省怀化市XX幼儿园 樊嘉溪 答 2岁多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尚以模仿为主,还不能将成人的言语要求变成自己照做的“指导原则”,更难以内化为行为,其结果就是“听懂你说的话,但是做不到”。从这个角度上看,他还不能理解成人的话。2岁多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但经验很少,你说有“危险”,在他的经验里是没有的。你试图提前让他知道更多正确的行为方式,并自认为他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遗憾的是,这时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你的情绪,很少关注你的言语,更少关注你的价值标准。虽然“不行”、“危险”这些话时常在他的耳畔响起,但是他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限制和干涉——为了不失表现的机会,只有寻求反抗,这是幼儿时期常见的逆反心理。 你可以告诉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孩子一般都害怕亲近的人不理睬他。孩子吃饭时故意将嘴里的东西吐在地上,父母需要耐心地坚持不去搭理这件事情。慢慢地孩子发现,自己这样做没有人关注也就失去了乐趣。插座等危险用品应收起来或放到高处,不让他看到,这是家长的责任。要改变对孩子大声吼叫且“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把他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建立适当的规则,并严格执行。 4 孩子早入学好不好?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宣传已深入家长的内心。于是,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让孩子早早地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尽管义务教育法和小学管理规程明文规定,未满六周岁的孩子不能进入小学,不少家长还是打起了让孩子提前入学的主意。我们班就有两个孩子的家长想让自己未足龄的孩子早点进入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家长这样做对吗? 安徽省淮北市XX幼儿园 金 昊 答 来自教育界的理论和实证都说明,这种做法等同于拔苗助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他对出生18周的双生子中的甲进行为期6周的爬上楼梯取玩具的训练,对乙则不进行训练,而让他们共同抓楼梯取玩具时,两人相差不大。后来对他们进行2周的共同训练,又进行测试时,他们所用的时间几乎相同。可见,不切实际地提前对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儿童未达到相应的智力水平而强行施教,不仅作用不大,而且稍有疏忽往往会带来负作用,甚至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有条件的家庭可努力对孩子进行机动性比较强的学前教育,待儿童的身心、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再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 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大脑未完全发育成熟,身心也正处于发展阶段,要他们去进行力所不能及的正规学习,会带来诸多弊端。因此,提前入学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孩子,进小学读书要具备智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等。在学校里,未足龄入学者因为年龄小总是处在弱势中,总是被他的同班同学照顾着,久而久之他就习惯于被人关照,但社会是不可能对他特别关照的,到时候,他将很难迎接挑战与竞争。总之,太早让孩子入学会增加孩子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这样欲速则不达。 5 如何与孩子们快乐地度过幼儿园的最后时光? 时间过的真是很快,转眼间我们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作为带他们的老师,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舍不得离开这群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朝夕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但感情归感情,但现实让我更理智。要想让孩子们顺利升入小学,幼儿园的最后这段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怎样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度过这最后的时光呢? 天津市XX幼儿园 庄兰兰 答 对于大班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未来的生活孩子们是陌生的。他们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断层,例如:学习方式的断层,人际关系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等等。以上断层导致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现在入手:一方面继续关注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千万不要给他们一种就要上学了,在幼儿园的时光不重要了,造成幼儿心浮气躁的现象;另一方面,您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如何把幼儿园的这段美好时光记录下来,例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个画册,专门用于收集此类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成长足迹。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幼儿有意义又有收获地度过在幼儿园的这段最后时光。

摘自《儿童与健康》2011年第06期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