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怎么看世界
没事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蹲在墙角或树下看蚂蚁。它们似乎总是那么忙碌,—直走个不停。蚂蚁走路很有意
思,总是左顾右盼、摇头晃脑、东张西望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走路需要依靠眼睛来辨别方向和位置,蚂蚁也是如此。你别小看蚂蚁啊,它的眼睛可是由成百上千的单眼结构组
成的复眼,每个单眼结构就像一个简单的眼睛一样发挥作用。可惜,即便拥有如此多的眼睛,蚂蚁却不能洞悉周围发生
的一切,因为它的视野只有3度,视力也只有人类的1/10。如果想让蚂蚁的眼睛达到和人类眼睛一样的效果,那就需要
在它小小的身躯上安装直径约6米的大复眼。这真可怕!
蚂蚁本来就不“灵敏”的眼睛还被安在了头部的突出位置,形成两个突起。不过,位置这么明显的眼睛却不能转动,这就像不能转动的车灯一样,只有当车头对准目标的时候,车灯才能“发现”并“照亮”它。所以蚂蚁想要看见物体,物体必须和它面对面,否则它就会视而不见。
不过,即便你把物体摆放在蚂蚁面前,它仍然有可能看不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蚂蚁还需要光线的变换来辨别
前面的物体是什么。如果物体静止不动,那就无法对它的眼睛形成刺激。你可以做个试验来证明这个说法:把手放在蚂蚁前拦住它的去路,看看它是会乖乖地绕道而行,还是会若无其事地爬到你的手上。
正是因为蚂蚁眼睛结构和功能上的这些不足,所以它必须通过自身的摆动来帮助眼睛观察周围。身体的摆动会带动
眼睛把周围的图像一一扫描清楚,然后记忆,再根据光线的不同来识别物体。蚂蚁可以分辨圆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图形,还能分辨出哪些是树,哪些是草。
知道了蚂蚁眼睛的情况,你一定还非常想知道别的动物是怎样看世界的。其实,长期以来,人们—直认为动物看到的世界和人类看到的一样,但事实却是:不同种类的动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生物的进化过程赋予了每个物种适合其生存环境的眼睛,用于发现猎物和躲避危险,比如以下这几种动物:
鹰 动物中的“千里眼”。鹰在离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翱翔,却能将地面上小动物的活动看得清清楚楚。鹰的视
力如此敏锐,完全得益于它们发达的视觉系统。鹰眼的视网膜上有两个中央凹(人的视网膜上只有一个中央凹),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约100万个(人眼仅约15万个)。鹰还能很好地控制形成视网膜的肌肉,由此来调整射入眼睛的光线数量,因而,即便是在强光下,它们照样能够看清远处的猎物。
猫头鹰 猫头鹰的眼睛具有夜视能力,犹如一架夜视仪,能帮助它在漆黑的夜晚扑捉猎物。猫头鹰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这是因为它缺乏环状肌,无法收缩瞳孔。另外,许多鸟儿都有360度的视域,能及时发现身后的猎物或敌害,猫头鹰则是个例外,它只能看见前方的物体,而且眼睛在眼窝里根本无法活动。作为一种补偿,猫头鹰的颈椎骨数量是普通动物的两倍,这使得它们的头可以不可思议地旋转270度,充分补偿了视野较窄的不足。猫头鹰的眼睛还有一处与众不同,那就是,多数鸟类是不会“眨眼”的,但猫头鹰却可以把上眼皮垂下来,做眨眼的动作。
鲨鱼 鲨鱼的视觉非常敏锐,它经常在漆黑的海底寻找猎物,它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这要依靠鲨鱼的“第三只眼”——一个位于头部区域的电感受器。这个器官对水中的微弱电流非常敏感,能感受到十万分之一伏特的电流。鲨鱼就是通过这个器官“看见”猎物的。
青蛙 青蛙对运动中的物体能“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但这不是蛙眼的缺陷,而正是其长处。蛙眼有四种感觉细胞,看东西时,先显示出四种不同的图像,接着四种图像重叠在一起,最后得到鲜明的立体图像。青蛙在捕食前蹲着不动,—旦得到立体图像就会一跃而起。蛙眼好像一个活雷达,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电子蛙眼,能够有效地跟踪敌机和导弹。
晴蜓 它的复眼由无数小六角形眼睛组成,每个小眼直径只有0.04毫米。蜻蜓有360度的视野,所以前后左右,它全都能看见,这也更加方便它们在飞行中捕捉猎物。
猫 相对于身体,猫有哺乳动物中最大的眼睛。猫眼非常灵敏,很容易察觉到周围的异动。猫眼还有超级强大的夜
视能力。猫的瞳孔在昏暗中可扩大至眼球表面的90%,一点微弱的光亮就足够它们觅取猎物。
李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