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知道博士

  电鱼为什么能放电?   知道博士:原来,它们身体内部有一种奇特的放电器官,可以在身体外面产生很高的电压。这种器官,有的起源于鳃肌或尾肌,有的起源于眼肌和腺体。各种鱼放电器官的位置、形状都不一样。电鳗的电器官分布在尾部脊椎两侧的肌 肉中,呈长棱形,电鳐的电器官则排列在头胸部和腹部两侧,样子像两个扁平的肾脏,由许多蜂窝状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排列成六角柱形,叫做“电板”。 电鳐的两个发电器中,总共有2000个电板柱,约200万块“电板”(电鲶的板数更可观,约有500万块)。这些“电板”浸润在细胞外的胶质中,胶质可以起到绝缘作用。“电板”的一面分布有末梢神经,这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正极流到负极的,即由电鳐的背面流向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变神经能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所以产生的电压就很可观了。 一次放电中,电鳐的电压为60伏~70伏。在连续放电的首次可达100伏,最大的个体放电约在200伏左右,功率达3000瓦,所以它们能够击毙水中的游鱼和虾类作为自己的食料。同时,放电也正是电鱼逃避敌害、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电池——伏特电池,就是19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根据电鱼的天然器官原理设计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研究电鱼中,今后还会得到不少新的启示。   为什么硬的东西,断面都比较锋利? 知道博士:所谓“硬”,代表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大,结合得比较紧密。在断面的尖端,通常只有数量很少的分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在与其他物体接触时的面积就会很小。这样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压强,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锋利”了。  为什么被子多为白色和淡蓝色? 知道博士:一提到被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白色。白色不仅看起来干净整洁,还有催眠的作用。当然,现在也有其他颜色的被子,不过最多的还是淡蓝色、米色等很浅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想象一下,如果盖深红色的被子睡觉,血压不断升高,精神也紧张起来,还怎么睡呢?因此,被子切忌使用令人清醒的颜色,而镇静效果显著的淡蓝色等比较浅的颜色才是被子颜色的上上之选。   为什么有时一开始打嗝停不下来? 知道博士:打嗝学名呃逆,这是一个生理上很常见的现象,有点像膝跳反射——用锤子敲击膝盖的某一部位时,膝盖会跳起来——当迷走神经或其分支之一受到刺激时,横膈肌便会失控并自行收缩,从而引起打嗝。打嗝的声响是因为 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这一结构虽有“膜”之名,其实是一大块肌肉,它不但起到分割胸腔与腹腔的作用,还具有辅助呼吸的能力:当每次平稳地收缩时,肺部便吸入一口气;在脑部呼吸中枢控制下,横隔膜的肌肉会有规律地活动,因此无需我们主动,呼吸便可完全自主的进行。打嗝时,横隔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 由于打嗝是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而这种神经又不是能自主控制的,因此,对于“嗝”这个东东,人并不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停。大部分打嗝现象都是短暂的,至多不超过一小时,但也一些患有顽固性呃逆的人会持续地打嗝,这不但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而且还提示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例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道慢性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中枢性疾病——中风都有可能是顽固性呃逆的病因。   为什么打哈欠时听到别人说话声音好像小了? 知道博士:在我们的咽喉部有一条叫做咽鼓管的小管,咽鼓管将中耳和咽腔连接,它的作用就是保持中耳的空气压力与外界空气压力平衡。平常,咽鼓管处于关闭状态,鼓膜内外两侧空气维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使得鼓膜可以捕捉外界的声音信号。当人打哈欠或者做吞咽动作时,咽鼓管才开放。这时有大量气流冲进中耳,冲击鼓膜,影响其震动.这样就使得鼓膜不能正常接收外界的声音,所以感觉外界的声音变小了。 当我们乘坐飞机时,由于外界气压迅速降低,鼓膜也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就需要听空姐的建议做吞咽动作.使咽鼓管打开,最终将鼓膜内外的气压调节平衡,使鼓膜正常振动,就能听清楚声音了。   昆虫为什么只会走弯路? 知道博士:昆虫的共同特征是有6条腿,1对触角,身体分成头部、胸部和腹部,常见的昆虫有蝗虫、蝉、蜻蜓、蜜蜂、蝴蝶。不管昆虫中的哪种在地上爬行时都是呈“Z”形的。那么昆虫为什么不会走直线呢? 原来,昆虫的两侧各长3条腿,前足最短,中足其次,后足最长;它在行走时,既不能6足同行,也不能同侧的3足同时迈进。它只好把右前足、左中足和右后足分为一组,剩下的左前足、右中足和左后足使劲把身体向前推,由于前后足的长短不一,身体就被推向偏离直线的一侧,另一组的前足再抬起时,身体又被推向另一侧,就这样,昆虫左歪一下,右歪一下,呈“Z”形向前爬行着。 蚊虫为什么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 知道博士:蚊虫的叮咬可能传播其他疾病(如黄热病,疟疾等),但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蚊子传播疟疾是因为疟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大量繁殖,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再叮咬人时,便会把疟原虫注入这个人的身体中,使被叮者受感染。蚊虫叮咬一个人的时候,它们并不会将自己或者前面那个被吸过人的血液注入。它们只会将自己的唾液注入,这样可以防止此人的血液发生自然凝固,他们的唾液中并没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喙器上仅沾有极少量的血。病毒瘾的数量极少,不足以令下一个被叮者受到感染,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昆虫体内只会生存很短的时间.不会在昆虫体内不断繁殖。昆虫本身也不会得艾滋病。   鱼为什么喜欢成群结队? 知道博士:世界上大约有一半鱼类喜欢成群结队地游动。 鱼类学家曾作过一番观察,喜欢成群结队的大多是小鱼。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了抵御大鱼的进攻,小鱼们只得联合起来,结成一个群体。因为当凶猛的大鱼冲过来的时候,小鱼们四散逃窜,就会分散大鱼的注意力,使它顾此失彼,不知该追捕哪条小鱼。这样,就给小鱼增加了逃生的机会。 鱼群的目标,显然要比孤零零一条鱼大得多。这对小鱼来说,无疑是不利的、但是。在光线昏暗的水域里,目标大到足以“铺天盖地”,就会使肉食性鱼类在几百米之外感到眼花缭乱分不清其中的每一条小鱼。于是,鱼群中的成员就会感到比较安全。 当然,有的肉食性鱼类也会采取集体行动。不过,它们成群活动不是为了逃避更加凶猛的鱼类,而是可以把小鱼们团团围住,捕食小鱼。

摘自《开心趣味百科》201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