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巧克力爱上一颗毒药

2月是一个充满爱的月份,独领风骚的零食非巧克力莫属。不过巧克力可不是天生就甜甜蜜蜜的,由苦到甜的过程,也许正是人们对爱情的解读。 又苦又辣 1516年的某天,西班牙,皇家宴会现场。 王公贵胄翘首以盼,此次宴会是为了品鉴来自美洲的神秘饮料“可可”。根据殖民军统帅费尔南多的报告,这种流行于墨西哥地区的饮料,可以让人精神百倍。 国王将费尔南多奉献的精致小盒交给侍从,侍从小心打开,里面铺满了细腻的黑色粉末。不久,在场的每人都分到了一小杯由“黑粉”泡制的饮料。温润的液体刚进嘴里,大家脸上的表情就挂不住了:“太难喝了!”这种难喝的可可饮料就是巧克力的前身。 在巧克力发源地北美洲墨西哥地区,可可饮料的味道不仅很苦,而且相当辛辣。它是用可可树上的果实可可豆磨成粉煮泡制成,无论是早期玛雅人,还是后来的阿兹特克人,在冲泡可可粉时都会加入辣椒等“调料”,搅拌起泡,他们叫它遭克力(Xocoatyl),印第安语中“Xoco”指泡沫,“Atyl”是水。巧克力的英文名“Chocolate”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代表爱情 尽管历史上西班牙国王与巧克力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以郁闷收场。但3年后,国王殿下很快改变主意,爱上了巧克力,这全靠聪明的探险家科尔特斯用蜂蜜取代辣椒,加到可可饮料里,让苦水从此变甜。 西班牙人研制了欧洲的第一代巧克力配方,并保密了近百年,才被爱好美食的意大利人挖了墙角,秘方带到了意大利,随后又转入法国、英国。17世纪中期,巧克力在欧洲掀起一阵热潮,只有上流社会才有钱享用。 也是在这—时期,巧克力跟爱情搭上了边。14岁的西班牙公主把巧克力作为定情物,送给法王路易十四。这大概是情侣之间互送巧克力的最早实例了。不过那时巧克力还是液态的饮料,无论送还是吃,都不太方便。于是从19世纪开始,瑞士人、荷兰人、英国人都加入到巧克力食品的改良中。1847年,巧克力终于变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模样:硬朗的块状固体。也更方便爱人之间互赠了。每年2月14日这—天,全世界的情侣们会吃掉总价值约10亿美元的巧克力。 狗狗杀手 巧克力代言爱情,是有科学依据的。其中含有的可可碱,能使中枢神经兴奋、提高心律,让人产生类似爱情降临的感觉。虽然可可碱有毒,但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群体拥有很高的代谢率,就算一口气吃上几盒巧克力,进到肚子里的可可碱也会很快排出体外,而这种中毒又迅速解毒的过程,也让神经获得了异常快感,从而让人更热爱巧克力。 不幸的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狗们却无福消受这一美味,它们不能有效地排出可可碱,只吃一小口就会中毒。在美 国,巧克力是造成宠物狗中毒最常见的物品之一,与鼠药和杀虫剂同罪。如果你家的狗有巧克力瘾,倒是可以吃点白巧克力,不合可可碱,比较安全。 黑白分明 白巧克力不含可可碱,因为它是用可可豆中的脂肪(可可脂)混合牛奶做成,而不含可可粉。可可豆经过发酵、干燥、烘焙、研磨,获得可可浆液,从中再提炼出可可粉和可可脂,这就是制作巧克力的两大原料,再加上砂糖、牛奶等等,经过加热、塑形、冷却成形就是巧克力了。 除了白巧克力,基础的巧克力分类里,还有两大类:黑巧克力口味最纯正,主要由可可浆液、可可脂制成,牛奶含量低于12%,所以颜色发黑,吃起来比较硬,还有点苦;棕色的牛奶巧克力用可可粉制作,不含可可脂,乳质含量至少为12%。 巧克力界的奢侈品,地位不亚于珠宝或名车。比如最著名的法式黑巧克力,选用最正宗的原生态可可制作,可可含量高达80%~99%,梵高、毕加索、雨果都是其“粉丝”。

徐静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