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硕士论文索引
2016-04-29[1]焦娇.论新时期陕西作家的史诗性创作[D].西南大学,2015.
[2]王虎.《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孔慧.肖洛霍夫和陈忠实农民题材创作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
[4]赵琛.宏大叙事与《白鹿原》的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14.
[5]练淑敏.《白鹿原》的修改、改编及其阐释[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贺小娟.论知青小说中的农民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何静.试论中国当代家族小说中的幺女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4.
[8]刘景景.《白鹿原》电影和原著的修辞学对比[D].河南师范大学,2014.
[9]杨世茂.身份与表达[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安海燕.试析连环画版《白鹿原》中的人物服饰刻画方法[D].河北科技大学,2014.
[11]田瑶.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陕军东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2]王娇.陕西三作家小说创作比较论[D].河北大学,2012.
[13]罗婷.陈忠实小说的女性悲剧观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14]侯行敏.论当代陕西作家的民间文化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5]董婕.《白鹿原》底层民众世界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6]王仁宝.现实主义的探寻、突破与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7]刘洪雨.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白鹿原》解读[D].青岛大学,2013.
[18]李苏日古嘎.《白鹿原》在蒙古族文学[D].内蒙古大学,2014.
[19]连思齐.陈忠实《白鹿原》女性书写新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0]陈蕾.《白鹿原》节选翻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3.
[21]张建良.《白鹿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郭婧.阿成小说地域文化特征探究[D].延边大学,2013.
[23]郑晓贞.时代与人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4]李兰.《白鹿原》的家族叙事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5]刘英霞.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区域化文学”现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6]张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笔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7]张丽娟.《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D].广西大学,2013.
[28]柳靖.新时期以来小说中情爱观念的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9]薛永再.当代长篇小说中“精英的俗化”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0]姬娜.论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地域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2013.
[31]李静.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D].济南大学,2013.
[32]田真贤.陈忠实中短篇小说论[D].湖南大学,2013.
[33]朱启凤.试论陈忠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D].闽南师范大学,2015.
[34]张新辛.汉语散文英译本中名词化现象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
[35]徐兆寿.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D].复旦大学,2013.
[36]王芸.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37]马向科.白鹿原宗法文化悲剧与寻根之旅[D].西北大学,2012.
[38]王荣.论关中文化与陈忠实文学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9]汪洁.论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鬼怪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0]张婷.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1]张德军.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D].兰州大学,2012.
[42]李金秒.《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0.
[43]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
[44]熊潇.历史叙事的重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5]耿鹏炜.陈忠实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6]樊袁利.《白鹿原》中的民俗词汇翻译策略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
[47]逯爽.陈忠实文艺美学思想初探[D].西安工业大学,2010.
[48]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9]张美英.乡土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演变和发展[D].沈阳师范大学,2011.
[50]邢之美.论《白鹿原》中的原型[D].西北大学,2011.
[51]郭海峰.“传统声音”与陕西当代小说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2]李之馨.《白鹿原》与白鹿原[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3]陈建颖.与时俱进的批评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4]徐方方.乡土书写的衍变和乡民命运的浮沉[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5]魏武莲.《红旗谱》与《白鹿原》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56]崔艳南.“性感、死感与歌声”[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7]党育青.《白鹿原》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58]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
[59]孙名君.新时期陕西散文创作风格论[D].延安大学,2011.
[60]房媛.性爱描写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和深化[D].郑州大学,2009.
[61]李安元.论陈忠实中短篇小说创作[D].延边大学,2011.
[62]寇雅静.面朝黄土,背负青天[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3]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
[64]刘宁.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5]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6]侯业智.同根绽放的异样奇葩[D].延安大学,2009.
[67]王春阳.《白鹿原》对现代革命历史的叙述、重建与超越[D].西南大学,2010.
[68]纪麟.论《白鹿原》对乡村传统儒家文化的挖掘[D].吉林大学,2010.
[69]谢晴雯.从文学到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8.
[70]王丽.乡土眷恋·都市向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1]胡娟.女性新历史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2]陈中华.历史解构,文化解读,生命张扬:新时期家族小说叙事策略[D].暨南大学,2008.
[73]姚芮玲.从比较视野看《白鹿原》对文化与人性悖谬情境的发掘[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4]吴玮.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试论陕西文学的神秘特色[D].西北大学,2009.
[75]徐爱华.一部小说的产生[D].苏州大学,2009.
[76]崔国军.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7]段氏琼茹.异地同质的农村家族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8]张琼.论《白鹿原》与民俗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
[79]王倩.民俗信仰·父亲原型·文化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7.
[80]杨姝琼.《白鹿原》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81]尤龙.家长形象: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现象[D].苏州大学,2006.
[82]陶春军.中国九十年代知识分子话语权缺失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3]李小红.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秦地小说[D].西北师范大学,2007.
[84]刘怀欣.《白鹿原》中白鹿意象的原型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85]校来满.历史的想象与重构[D].苏州大学,2008.
[86]施新佳.论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的文化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7]饶丹.消散在家族中的“历史”[D].四川大学,2006.
[88]王鹏程.秦声秦态最迷离[D].广西师范大学,2006.
[89]代江平.尴尬:传统与现代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0]胡佳佳.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张力[D].浙江大学,2007.
[91]李法玲.女性解放的破产和对传统的回归[D].吉林大学,2007.
[92]金生翠.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
[93]董炜.《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研究[D].延边大学,2007.
[94]王昌正.追随与超越[D].安徽大学,2007.
[95]戴红军.转型期中国文学的道德观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96]曹茂兰.神秘文化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D].苏州大学,2004.
[97]金丽霞.走不出的困惑[D].黑龙江大学,2004.
[98]郭舫.文化诗学视域内的当代西部小说[D].四川大学,2004.
[99]叶澜涛.家族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历史画卷[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0]李景钢.《白鹿原》与传统儒家文化[D].西北大学,2006.
[101]吕作民.《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D].吉林大学,2006.
[102]张存凯.文化保守主义语境下的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03]高源.从社会与人到文化与人[D].黑龙江大学,2006.
[104]张颖.论《白鹿原》的悲剧意识[D].延边大学,2006.
[105]罗蕾.世纪之交:河域小说创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D].山东大学,2006.
[106]王彩萍.儒家文化与新时期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05.
[107]梅子满.论文学中历史和道德的纠葛[D].厦门大学,2001.
[108]李劲松.新保守主义与九十年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09]段金柱.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2.
[110]兰淑会.“二难”困境与无意义终极[D].河北师范大学,2003.
[111]罗新星.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12]刘婷.论《白鹿原》的历史观——与《红旗谱》、《故乡天下黄花》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
[113]张丽慧.“写实”的深化与变异——八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D].吉林大学,2004.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 邮编: 710061 | 电话: 029-8539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