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照金)的成立

宋金寿 李忠全

    
    1928年4月,中国共产党陕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北特委,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成立。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开始创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7、8月间,中共陕西省委任命刘志丹为陕北特委军委书记,谢子长为军委委员,先后到陕北,领导创建革命武装的工作。从1929年春开始,刘志丹、谢子长多次组织兵变,以改造反动武装为革命武装,但每次都遭到失败。直到1931年7月,刘志丹、马锡五进入华池县南梁地区,收编了赵连壁、杨丕胜、贾生才三股武装,终于组建了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队伍——南梁游击队。10月20日,南粱游击队与阎红彦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陕北支队①在南梁林镇会合。10月30日,谢子长奉陕西省委之命到南梁,并主持党团会议,决定成立部队党的委员会,对部队进行了临时编队:陕北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谢子长任队长;南梁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刘志丹任队长。1931年底在正宁县北柴桥村召开改编大会,正式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下辖两个支队和一个警卫队,共700余人。1932年2月上旬,部队移驻三嘉原,随即,又一次进行改编,正式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以下简称陕甘游击队)命名,谢子长为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李杰夫(即高维翰)为政治委员,杨重远为参谋长,成为陕甘边区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成立以后,部队南移,于1932年2月13日打下了旬邑县职田镇,歼灭守镇民团,摧毁了区公所,处决了当地的大土豪。15日,在阳坡头对反扑的敌人设伏袭击取得成功,打开了陕甘游击队成立以来的武装斗争新局面。但是,陕甘游击队未能就此建立根据地,而流动游击,沿马栏河进入旬邑与淳化的交界土桥原一线。在击溃照金民团以后,又进入耀县香山寺,继而转战于同官(今铜川)、宜君、中部(今黄陵)交界地区。3月中旬,又转回宁县北柴桥子村,在柴桥村、寺村原等几十个村庄开展打土豪、分粮食、吃大户的斗争,开始在农村建立赤卫队,成立贫农会等。
    3月22日,几十个村②的农民聚集在寺村原,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的指导下,召开大会,宣告成立“革命委员会”③,李杰夫任主席,张静元任副主席④。
    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斗争,没收了西城大土豪刘西崑、于家庄大土豪赵元亨的土地、粮食、牛羊和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不久,陕甘游击队抓获了大土豪赵元亨及其走狗龚德功,在苟仁寺召开大会,陕甘游击队、赤卫军和农民群众千余人参加公判处决了赵元亨和龚德功。这次大会点燃了群众斗争的烈火,以寺村原为中心的农民群众斗争迅速发动了起来,贫农会、赤卫军、少先队等群众组织相继建立。
    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原集中活动了20多天,于4月中旬离开,南下正宁、旬邑,革命委员会失却了支柱,随后自行解体。
    4月13日,陕甘游击队再次围攻正宁县城(山河镇),连攻数日,均未得手。队党委会决定奔袭旬邑。4月21日,出敌不意,奇袭成功,俘敌300余人,缴枪400余支,弹2万余发,并处决了敌县长、警察局长和土豪劣绅多人。这是陕甘游击队成立以来打开的第一座县城。
    由于陕西省委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撤销了谢子长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的职务,并命令陕甘游击队南下渭北、西路地区。4月下旬,陕甘游击队一部(第三支队⑤,支队长刘志丹)进至永寿、乾县、礼泉、邠州(今彬县)分散游击;另一部(第五支队,支队长阎红彦)进入三原、富平、耀县三县交界山区,开展打土豪、分粮食的斗争,普遍建立了农民联合会和赤卫队,并配合渭北的农民斗争,帮助农民建立游击队和政权。
    渭北地区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接壤的过渡地带,素为关中藩篱,三原、富平更是进出西安的门户,在这里建立游击战争区域,正处在敌人的战略要冲所在,敌人决不会甘休。5月初,敌人开始调动部队,组织“围剿”。
    为了甩掉敌人的“围剿”,陕西省委决定陕甘游击队各部先后北撤,5月10日,在旬邑清原完成集结,并任命刘志丹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杰夫为政治委员,杨重远为参谋长,黄子文为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队队长由白锡林接任,恢复了中共陕甘游击队委员会,刘志丹为书记。陕甘游击队在刘志丹等同志的领导下,转战于正宁、旬邑、耀县、同官中部、永寿、乾县、礼泉、邠州、三原、白水、洛川、富县、甘泉、宜川、韩城等17个县。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站稳脚跟,于6月被迫返回桥山。
    6月底,陕甘游击队党委会在梁掌堡召开会议,决定就地坚持斗争,以正宁为中心,桥山为依托,相机向南(旬邑、耀县)、向北(庆阳、合水)两翼发展,创造陕甘边区根据地。会议选阎红彦为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会后,陕甘游击队重新开始以正宁为中心的武装斗争。
    中共陕甘游击队委员会派出得力的地方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虽然以寺村原为中心的革命委员会已经解体了,但是红色的种子已经撒在群众之中,经过短期的努力,五顷原、两顷原、坬坡原、龙嘴子、新庄子、南邑等村的农民联合会相继恢复和发展,并成立了五顷原、南邑两个分会;又在分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陕甘游击队第一大队(队长高山保)和骑兵队(队长强龙光)北进庆阳游击;第二大队(队长刘志丹)去旬邑、耀县方向活动⑥,桥山根据地初具规模。
    7月,陕西省委派李艮(陕西长安县人)到陕甘游击队任政治委员。李艮在陕甘游击队贯彻执行了一些“左”的错误。当敌人对根据地实行“围剿”时,迫使小小的红军游击队与强大的敌人打硬仗,连遭三次失败。陕甘游击队被迫突围,退出桥山,至马栏集结。陕甘游击队损失极大,全队只保存200余人,建设桥山中段政权的计划,即告夭折。
    8月,陕西省委重派谢子长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在谢子长领导下,部队几经周折,进入南梁地区休整,始渡过难关。
    12月18日,陕西省委通令陕甘游击队开到宜君杨家店子集结待命,听候改编。22日,杜衡主持召开全队党员大会。会上,杜衡以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陕西省委代表的身分,贯彻上海中央局和陕西省委关于改编陕甘游击队的指令,批评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的所谓“上山主义”、“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并撤了他们的领导职务。24日,在宜君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宣布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以下简称红二团)⑦,团长王世泰,团政委由军政委杜衡兼,下辖步兵连、骑兵连和少年先锋连各一个,全团200余人,长短枪150余支。
    红二团成立以后,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创建照金苏区⑧。
    为了创建照金根据地,红二团首先拔掉照金地区的白色据点。12月27日,袭击焦坪获得成功。随即,摧毁了香山寺这个封建堡垒,开辟了香山、九保两个根据地,成为照金根据地的最早的红色区域。接着,向南发展,消灭了照金、旬邑民团各一部,把根据地推向薛家寨,奠定了照金根据地的基础。
    在开创照金根据地的过程中,遇到了盘踞照金地区的惯匪夏玉山(即夏老么)的阻抗,同时又遭到杨虎城部的“进剿”,面临极大的困难。
    1933年3月8日,按照陕西省委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简称陕甘边特委)在兔儿梁成立,书记金理科,军委书记习仲勋,团委书记师克寿。同时,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简称边总指)组成,总指挥李妙斋,政治委员张秀山。陕甘边特委和边总指的任务是开展地方工作,打土豪,分粮食、抗租、抗捐、抗税,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地方游击战争。
    由于地方工作的加强,虽然红二团几次离开照金根据地,但红色区域基本上保持着,而且地方游击队不断发展,仅3月一个月内,桃渠原、老爷岭、大岩、小岩等十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4月,红二团转回照金根据地。这时,照金根据地北迄马栏川,南抵爷台山,东至沮河,西到淳化原畔,南北80余里,东西50余里。
    4月5日,陕甘边特委筹备和主持在薛家寨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陕甘边区,通常称陕甘边,故也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农民代表周冬至为主席⑨,习仲勋为副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委员、粮食委员、经济委员、文化教育委员、内务委员、肃反委员和赤卫军总指挥部等。革命委员会驻在薛家寨。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使照金根据地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桃渠原、照金、老爷岭、马栏川、七阶石等成立了乡革命委员会。
    在各级政权建立以后,着手进行土地的分配。因时值春耕夏播,为了不误时令,土地按“原种归原主”的办法分配,即由谁租种地主的土地,就为谁所有,未作大的调整。
    5月,正当敌人发动对照金根据地第二次围攻时,杜衡迫使红二团远离照金根据地南下渭华地区。
    在红二团南下以后,陕甘边特委、边总指和红二十六军直辖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金理科,习仲勋、李妙斋、张秀山、黄子祥、杨森等的领导下,继续坚持照金和滑北根据地的斗争。由于敌人集中注意力于“围剿”红二团,放松了对照金、三原等地的进攻,根据地不但保持着,而且还有一定的发展,成立了富平、三原、耀县、宜君、旬邑等县游击队,同时,在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及其所辖的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四团(简称红四团),总指挥黄子祥改任团长,政治委员杨森改任团政治委员。红四团成立以后,成为保卫照金、渭北根据地的主力红军,担当了保卫照金、渭北根据地的重任。
    8月,在陈家坡召开了陕甘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各部红军连以上的干部都出席了会议。高岗在省委遭破坏脱险后,来到苏区,并出席了会议。会议接受了习仲勋、杨森、张秀山、张邦英等的意见,坚持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保卫照金根据地,并决定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简称总指挥部),总指挥王泰吉,政治委员高岗,政治部主任黄子文。这次会议为迎接敌人更加疯狂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准备了力量。
    10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等四个正规团,并六个县的民团,共6000余人发动了对照金根据地的大规模的进攻,并完成了对边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薛家寨的四面包围。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二十六军后方勤务处,在习仲勋、张秀山等的领导下,守卫薛家寨,一天之内击退敌人连续十余次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突围撤离,照金根据地丢失。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失去了依托。
    ①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陕北支队的前身是1931年春夏之交在山西孝义县娄底村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受山西省委领导)。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以后,在吕梁山南段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山西政局的变化,无处容身,于同年9月西渡黄河,进入陕北,并改选了领导,由阎红彦任大队长,吴岱峰任副大队长,杨重远任政委,与陕北特委取得了联系,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陕北支队,活动于安定、清涧、延川、延长、靖边地区。
    ②  一说有72个村庄的农民集会。
    ③  关于革命委员会的具体名称,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又据刘景范、张邦英等说,没有这个革命委员会。
    ④  关于革命委员会主席人选,也有不同的说法。据李志合回忆,革命委员会主席张静元,副主席唐桂荣。革命委员会除了主席、副主席,再没有什么组织。另有资料说,革命委员会主席郭自发,土地委员郭正兴,军事委员左怀玉,财粮委员范新发,贫农委员马兆琪,工会委员范聚成,妇女委员刘桂英,青年委员龚思祥。本书采用当时《陕西代表团杜励君报告》中的说法。
    ⑤  1932年4月上旬,陕甘游击队进驻马家堡,成立第三、第五支队,游击总指挥部解散。
    ⑥  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在梁掌堡会议上决定,陕甘游击队分编为两个大队和一个骑兵队。
    ⑦  红二十六军无军、师建制,无军长,有军政治委员,杜衡为军政委。
    ⑧  耀县照金是桥山南段的山村小镇,位于耀县西部,与淳化、旬邑、两县之交,距各县县城均在60里左右。它北连桥山中段子午岭,南接渭北平原,东临榆(林)咸(阳)公路,是反革命统治的一个空隙地带。照金地区的土地多为耀县几家大地主和香山寺的和尚所霸占,无地的农民达60%,广大农民有强热的革命要求。这里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曾经是陕甘游击队和渭北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从各种条件来看,是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处所。陕西省委选择照金地区作为游击战争的总后方,把桥山南段作为战略依托,向渭北、西路发展,是有可取之处的,但照金地区离敌人的中心西安、咸阳较近,又不宜作为红军的永久根据地。
    ⑨  受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必须由工农分子担任正职,故安排农民代表任主席。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 李忠全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