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惠中权

任勇

    
    (1916—1968)
    惠中权,陕西清涧人。1929年考入清涧县立高小,1933年毕业后回村教私塾。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任清涧县黄陵区团支部组织干部、延水县团委军事干部、团委宣传委员。1935年3月任延水县团委书记,同年12月任陕北团委巡视员兼吴堡县团委书记。1936年12月任中共吴堡县委白区白军工作部部长。
    1937年春,惠中权任中共甘(泉)洛(川)县委书记。当时甘泉县城里是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城外是解放区。为了反对国民党县政府对城内商业的控制,甘洛县委和惠中权发动群众把城外的市场搞活,吸引商人,并派人到城里各店铺宣传,使许多商店纷纷迁到城外。同时,动员群众在城外修公路,这样过往车马行人可以不经过城里,形成“城外繁荣,城内萧条”的局面。后来,国民党县政府笼络城里的青壮年,准备成立保警队。他召开县委紧急会议,决定把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自卫队,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由于县委领导群众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国民党甘泉县政府终于在1940年被赶出了甘泉县,结束了甘泉一县两政府的局面。
    1940年11月,惠中权调任靖边县委书记、县参议会议长。这里因地处边陲与沙漠接壤,土地贫瘠,产量低下。惠中权一到任便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发展,他带领人民群众打坝修渠,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进行人工灌溉。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奋斗,全县共修水地7000多亩,其产量是旱地的10倍以上,使靖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3年全县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与此同时,惠中权还提出“栽活一棵树,养活一只羊”的口号,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当年就栽树23万棵,割秋草125万公斤,修草园子1500亩,种苜蓿3000亩,使发展畜牧有了保障,1942年全县羊羔成活6万只。
    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增加群众收入,边区政府统一经销食盐,号召广大群众开展驮盐运输。惠中权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提出“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的口号(一驮盐换回一匹蓝布,一斗盐可换回二斗小麦),发动全县群众运送公盐。在惠中权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仅1943年就驮盐3.5万驮,获利8700万元,对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惠中权在领导靖边大生产运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将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写成文章,1942年、1943年先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今年靖边的经济建设工作》、《靖边的水利事业》、《靖边县发展驮盐的计划》、《谈谈修水漫地》、《克服春耕领导中的不正确思想》和《如何养羊和发展羊》等文章。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高干会议上,惠中权作了大会发言。在会议表彰的22位领导干部中,其中包括有惠中权等5名模范县委书记。毛泽东不仅接见了他们,并向惠中权颁发了他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奖状,以资表彰。毛泽东在会议的报告中,还充分肯定了靖边的工作,指出:“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会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领导经济建设受奖同志学习》的社论,指出:“靖边县地近沙漠,气候严寒,一般人都以为这是荒凉、贫困经济无法发展的地区。但在惠中权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之下,很好地认识了靖边的经济特点,两年以来,该县水利、畜牧等业均有飞跃的发展。”
    1944年2月,惠中权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兼毛泽东秘书。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定期向毛泽东汇报边区军民大生产的详细情况,为毛泽东研究和决策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1944年11月,惠中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副厅长。时隔一个多月,1945年1月又改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副厅长。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面较广,头绪多,惠中权给自己定的工作原则是:“不准不决,一点一滴”。即遇到问题不准不作决断,工作要一点一滴做起。他组织群众修通定延公路,沿途每隔40里设一骡马客店,解决运盐途中群众吃饭、牲口喂草等问题。在发展农业方面,他狠抓了打井取水灌溉,还和群众一起研究将3寸步犁改为7寸步犁,深耕细作提高产量。为解决造纸原料,他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制定出了在生长马兰草较多的富县、甘泉、延长、安塞等地,实行群众以交马兰草代替公粮或公草的政策。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等部几十万大军,疯狂进攻延安。在这次战略大转移中,惠中权担负了繁重的疏散和坚壁清野,他不顾个人及家属的安危,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绝不让一件物品、一粒粮食落到敌人手里。胡宗南的部队已逼近延安城南二十里铺,惠中权仍在城内指挥往外抢运牲畜、粮草,一直忙到后半夜,已经能听到敌人的枪声才离开延安。
    这一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蹂躏、践踏,加之旱涝等自然灾害,边区粮食急剧减产,造成40万人无粮吃的大饥荒。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决定由晋绥解放区调集10万石粮食,救济受灾群众。10月12日,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根据中央指示,成立西北生产救灾委员会,由王子宜、惠中权分别任正副主任。11月初,惠中权不负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托,挑起了筹措赈粮的艰巨任务,他与粮食局局长薛兰斌等组成工作组,从绥德义合、宋家川过黄河,翻越吕梁山,来到了运粮前线的山西吕梁地区。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3月,惠中权在千里运粮路上奔波了四个多月,通过动员组织10万余群众,靠肩挑、人背、小车推、牲畜驮的办法,终于将10万石粮食全部运抵陕北,使陕北军民得到救济,受到西北局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的表彰。
    1949年2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政府委员及晋绥行署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增补惠中权为边区政府委员,同年2月21日调任农业厅第一副厅长、西北财经分会委员。1950年1月惠中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调任华南垦殖总局副局长,1953年任中共海南区党委书记兼海南垦殖局局长,1954年4月调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惠中权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司令员等职。1968年4月1日,惠中权病逝。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