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健翎

董丁诚

    
    (1907—1965)
    马健翎,名飞雕,字健翎,以字行世。陕西米脂人。马健翎在父亲马次峰、长兄马云程的积极影响下,在蓬勃兴起的五四新思潮的感染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1927年下半年,正当白色恐怖笼罩之际,在榆林中学读书的马健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榆中毕业后回到米脂,担任小学教员,同时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担任党支部宣传干事和中共米脂县委宣传部长。1930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加紧对教育界的控制,马健翎面临被捕的危险,遂于这年冬离开米脂,投奔正在北平的长兄马云程。就在这次变故中,他与组织脱离了关系,直到1941年7月,经柯仲平、刘肖梦介绍,马健翎在延安重新入党。
    西安事变后,马健翎辞去清丰简师的教职,回到延安,任教于延安师范。在这里,他的戏剧才能得到进一步展示。他组织学生成立乡土剧团,兼任编剧和导演。他先后创作了话剧《中国的拳头》、《上海小同胞》、《白胡子老头》,杂耍《小精怪》,京剧《避难图》,秧歌剧《有办法》等。这些节目的演出,使边区群众耳目一新,也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在一次欢迎过路友军的大会上,毛泽东指名演出反映东北伪军反正抗日的《中国的拳头》,并亲笔为该剧题词:“简单、明了、动人”。对马健翎这一时期在戏剧工作方面做出的成绩,边区政府教育厅两次给予奖励。1937年冬,马健翎成为延安戏剧编辑委员会的成员。
    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出席欢迎边区工人代表的晚会,看到群众十分喜欢台上演出的秦腔传统戏,当即向在座的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指示: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的内容。柯仲平根据这一指示精神,随即着手筹建民众娱乐改进会,并请长于戏曲的马健翎参与其事。这年5月23日,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即告成立,马健翎被选为干事。改进会成立之时,即决定以延安师范的乡土剧团和延安市群众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民众剧团。此后,马健翎便脱离延安师范教职,全心全意从事戏剧工作,同时也和民众剧团结下不解之缘,终其一生从未离开这个戏剧团体。最初,柯仲平为民众剧团团长,马健翎为剧务主任。1942年,柯仲平回边区文协工作,马健翎接任民众剧团团长,一直干到最后一息,是这个戏剧团体的坚实台柱和领军人物。
    民众剧团成立后,在柯仲平、马健翎的领导下,遵照毛泽东指引的文艺路线,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面向广大群众,深入最基层,足迹遍及陕甘宁边区的乡镇村落,演出反映革命内容的新戏,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大众艺术野战兵团”。当时曾流传这样的说法:长年下乡进行“小长征”的民众剧团,流动性极大,要找这个剧团很不容易,但是也有迹可寻,就是沿着路上丢弃的枣核、花生皮、鸡蛋壳,一定能找到剧团的去处,因为他们每到一地演出,离别时当地群众总要把红枣、花生、煮熟的鸡蛋塞满他们的口袋、背包和马搭,他们一路走一路吃,就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个情况甚至汇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到后十分赞赏。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民众剧团获文艺工作特等模范奖旗,马健翎获“人民群众的艺术家”奖状。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至1949年,马健翎在延安的12年间,创作现代剧23部,新编历史剧二部,改编传统剧10余部。其中《一条路》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第一个秦腔剧,也是民众剧团成立时演出的开锣戏。这个戏是根据他在延安师范创作的京剧《避难图》改编而成的,内容反映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全民抗日的不屈精神,剧本在战争中遗失,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传抄本现代剧。
    1939年2月,民众剧团唱着“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的团歌下乡演出,经过30余地,行程约2500余里,为时近半年,被誉为“小长征”。一路上主要演出马健翎编写的宣传抗日的戏曲。这年后半年,马健翎又为剧团编写和排演了大型秦腔现代剧《中国魂》、《三岔口》等剧目。到1940年,马健翎在眉户现代剧创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眉户和秦腔一样,也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曲调轻快,自由活泼,适合表现劳动群众的生活情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年初,剧团在富县演出时,专门请来了著名的眉户戏艺人李卜。李卜来团后给全团同志教会了几十个眉户常用曲调。不久即排演了尚伯康为剧团创作的第一个眉户现代剧《桃花村》,迈出了用眉户表现新生活的第一步。接着马健翎又为剧团编写并导演了第二个眉户现代剧《两亲家》。这个戏是宣传边区实行婚姻自主新气象的,有说有笑,热热闹闹,颇富喜剧色彩。随后,马健翎又在李卜具体协助下,编写排演了反映边区军民关系的眉户现代剧《十二把镰刀》,该剧主要是写青年铁匠王二与新婚妻子桂兰连夜打了十二把镰刀,支援部队收割庄稼的故事。《十二把镰刀》的演出大获成功,从边区各地演遍全国,1949年经周恩来推荐,参加第二次世界青年联欢会,在布达佩斯、莫斯科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
    马健翎延安时期戏剧创作的高峰是写于1943年的《血泪仇》,这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血泪仇》和写于1945年的《一家人》、写于1947年的《穷人恨》三个大型秦腔剧,都是以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这三个戏虽然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剧中人物、事件各自独立,并不相关,但就其思想脉络来看,即带有系统性、连贯性,可视为人民解放的三部曲:走向光明的边区(《血泪仇》)——保卫胜利果实(《一家人》)——迎接全国解放(《穷人恨》)。
    此外,马健翎写于延安的剧作中,还有两个戏值得一提。一个是1944年创作的眉户现代剧《大家喜欢》,一个是1948年创作的秦腔历史剧《鱼腹山》。《大家喜欢》写的是改造二流子的故事。当时中共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变成现实。但还有一些“死角”——农民群众中尚有少数沾染旧习气的懒汉、“二流子”,他们不愿参加劳动,却去耍钱、抽洋烟,致使他们的家庭陷于困境。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所有二流子都要受到改造,参加生产,变成好人。”剧中的“二流子”王三宝,不劳动,抽鸦片,赌博,偷东西,给老婆娃娃耍脾气,对乡亲们顶嘴,胡搅蛮缠,五毒俱全,难以救药,但大家并不抛弃他,硬是帮他改掉了坏习气,走上了劳动自新的道路。剧名就是从毛泽东所说“大家都做到丰衣足食,大家都喜欢”的话中取来的。《鱼腹山》写的是李自成起义中的一段故事。早在1944年,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起义300周年,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文中提到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因为若干首领们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以致在1645年陷于失败。此文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一文中,历数中共历史上由于骄傲自满而吃亏而遭到失败的事实,告诫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他特别说明印发郭沫若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鱼腹山》的编写即本于此旨,虽然演的是历史故事,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马健翎延安时期的戏剧作品以现代剧最为著称,但在这一时期,他还先后改编了《打渔杀家》、《反徐州》、《伍员逃国》、《回荆州》、《金沙滩》、《葫芦峪》、《斩马谡》、《王佐断臂》、《八大锤》等十多个传统戏,为他解放后的改编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马健翎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50年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马健翎被任命为这个领导机构的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改处处长。2月,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更名西北民众剧团,马健翎仍兼任团长,他的主要工作仍在团里。除此之外,他还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
    如同延安时期《血泪仇》、《保卫和平》、《大家喜欢》、《穷人恨》等革命现代剧创作的成功一样,马健翎解放后改编的《四进士》、《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几个传统剧也获得巨大的成功,至今仍演出不辍。其中《游龟山》曾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荣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1965年10月18日,马健翎在西安病逝。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