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敷仁
(1899—1958)
李敷仁,小名蒲咸,学名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咸贞、劳百星、护仁、富韧、村长等。祖籍陕西蒲城,生于陕西咸阳。1920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毕业后到驻军何经纬部教导队教文化课和军事课,任教导队分队长。后受邓宝珊副官崔义的影响,离开军队到咸阳县立高级小学任教,半年后升任校长。1928年8月,经同乡魏西岩介绍到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宣传部任助理干事,兼《中山日报》校对,后任科长兼《中山日报》总编辑,因写社论《反对芳泽来华》,揭露“中日亲善”真相,遭省政府代主席宋哲元批示“枪决”,后经宣传部解释,被撤总编辑职。1931年由杨虎城资助赴日本留学,在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后,入东亚高等学校学习日本历史。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推选为中国留日学生革命学生会监察委员,受委派负责西北宣传工作,随即放弃上明治大学的计划,毅然回国。1932年起,先后在陕西凤翔省立二中、汉中省立五师、西安女师、西安师范、固市中学、兴国中学任训育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兼授公民课或社会进化史课,直至1945年。
西安事变后,李敷仁参加了由杨明轩、何寓础等发起组织的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多次冒险救助被国民党特务追捕的爱国青年。1937年10月,李敷仁经何愚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年,李敷仁倡议创办《老百姓》报,面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内容鲜活,通俗易懂,成为抗战时期全国影响较大、很受群众欢迎的报纸之一。1940年4月该报被迫停刊。1944年春,他冲破阻力,再次创办《农村周报》,出刊6期又被迫停刊。1945年5月受聘主编《民众导报》。同年经杨明轩、杜斌丞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西北总支部青年部主任。1946年5月1日,国民党特务将李敷仁绑架至咸阳塬陈老虎寨附近一壕沟内秘密枪杀。所幸未伤及要害,被当地农民救起。中共组织立即派人护送他到解放区马栏镇,中共中央派人专程为其做手术,取出子弹。7月,李敷仁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8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先后接见了他。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他为延安大学校长。
当时,国民党军队正疯狂地向各解放区发动进攻,陕甘宁边区也处于战争的包围之中,进行战时教育即成为延安大学的中心工作。10月31日,李敷仁在全校战备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同学抓紧时间学习,加强备战,“个个变成能文能武的好英雄”。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坚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开始以军事教育、军事操练、坚壁清野、加强时事政治学习、熬制造地雷所需的火硝等为内,容的战备教育实践。李敷仁重视改革教育方法,在他的主持下,教育、司法、行政、新闻等专业结合边区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教学全过程;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种类的劳动占学时的20%;在教学上以自学为主,提倡集体互助、师生互动。他主张扩大教学规模,倡导增办了新闻班,并亲自讲课,带学生实习,和学生谈心,教育他们树立革命人生观,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11月1日,李敷仁主持制定了《延安大学战时干部教育实施方案(草案)》,明确规定了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有明确阶级立场、有为人民服务的热忱、有能力的革命干部的战时教育方针,同时提出延大为战时革命干部的培养机关,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中下级干部为任务,并具体规定了战时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即设政治、业务、文化三门课程,以政治课为主,教材内容须联系战争、土改、生产和学生的思想行为。这一方案为以后在战争环境中战时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7年3月,蒋介石、胡宗南调集20余万兵力进攻延安。延安大学开始转移。在长达近16个月的转战陕甘晋的艰苦的岁月里,李敷仁经常给师生们讲述时局和边区情况,反复阐明撤离延安的战略意义,教育大家坚定对革命战争的必胜信心,还邀请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有关负责人来校作报告,使师生们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汲取知识,经受锻炼。
在战争大转移中,李敷仁曾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人民群众,什么事也干不成。他要求大家向人民解放军学习,不能损害群众利益。每到一地,他就带领师生为群众打水扫院,帮助群众坚壁清野,还把学校在志丹县义正川开荒所种的40多亩玉米全部送给当地群众收获。他不愿骑马,不吃小灶,坚持和同志们一起爬山涉水、喝菜糊糊。1947年8月16日,在佳县木头峪渡口准备东渡黄河时,人多船少,国民党军队从三面扑来,形势十分紧急。李敷仁临危若定,坚持要全体学生先走,他带领工作人员沿河西岸北上,次日到达谭家坪才上船渡河。
1948年初,延大在按照上级指示抽调人员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接受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救灾委员会交给的千里救灾运粮任务。运粮队伍出发时,李敷仁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参加土改和运粮是学校在“三查”后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上好的“两课”、是“活的答卷”,要求大家把学习和运粮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学好业务知识和政治、文化知识,圆满完成任务。在5个月里,延大师生400余人将十多万石粮食运至边区,受到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同年7月,延安大学迁回延安。面临迎接全国解放、加紧培训干部的任务,李敷仁主张把短训班改为有专业特点的系,并多次组织校内讨论研究。在征得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同意后,他主持制定了《延大改进意见》和新的《延大教育方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教育方针,以及改进教学、学生管理、师资、生活、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成立了政治、教育、文艺、经建四个系和一个研究室,使学校向新型正规化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为就近吸收以黄龙为中心的新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国统区的知识青年,1948年4月,李敷仁由山西隰县川口西渡黄河回陕,到黄龙调查新区、国统区的学生来源,筹办延大洛川分校。他利用西北民盟负责人的身份,吸引国统区知识分子来延大及分校执教、学习。6月延大洛川分校正式成立。仅1948年至1949年一年多的时间,来自国统区学习的青年即达千余人。
1949年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更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入西安,李敷仁先后任副校长、校长,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和1957年,分别被选为政协西安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还兼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陕西省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陕西省中苏友协会长,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委员。1958年2月19日,李敷仁因病在西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