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斯特朗

袁武振

    
    (1885—1970)
    斯特朗,女,全名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Ioui se Strong)。美国人。22岁时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随美国公谊会服务队赴苏联,任赫斯特国际新闻社驻中欧、苏联记者和北美报业联盟驻苏联记者,和苏联人民一起生活了近30年。从1925年到1970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先后六次访问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她两度访华,积极报道和支持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热情歌颂工农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她又于1937年末和1940年底先后访华,热情报道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完成出版《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又对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无情的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的罪行,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6年6月,斯特朗第五次访问中国,目的地是中共领导的延安和解放区。6月29日,她在美国旧金山登上海军航空运输队的飞机,于7月6日到达上海,又从上海继续飞往北平。随后,通过宋庆龄与中共地下组织作了必要安排,斯特朗于7月31日从北平搭上一架美军观察组的飞机抵达延安,住进美军观察组大院一间较大的窑洞。8月6日下午,斯特朗同马海德大夫从美军观察组大院乘坐一部卡车,驶达对岸的杨家岭,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居住的窑洞边苹果树下的平坦土台上放着一张桌子,桌子边放着四条小木凳子,他们围坐在这张桌子边的小凳上进行谈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担任翻译。
    当时国民党军队正疯狂进攻解放区,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斯特朗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问题有没有政治解决、和平解决的希望?毛泽东回答说:这要看美国政府的态度。如果美国人民拖住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反动派的手的话,和平是有希望的。就我们自己的愿望说,我们连一天也不愿意打。但是如果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的话,我们是能够一直打到底的。因为蒋介石要屠杀中国人民,人民要生存就必须自卫,这是美国人民所能够理解的。
    话题又转到国际关系方面。斯特朗问道:你对于美国是否可能举行反苏战争有何看法?毛泽东强调:把美苏之间的敌对看成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错误的。他指出:美国反苏战争的口号,在目前的实际意义,是压迫美国人民和向资本主义世界扩张它的侵略势力。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毛泽东认为:美国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国家的人民,应当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反动派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进攻。只有这个斗争胜利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才可以避免,否则是不能避免的。
    斯特朗意识到这一天正好是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一周年的日子时,便问道:“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呢?如果美国从冰岛、冲绳岛以及中国的基地轰炸苏联呢?”毛泽东回答:“的确,这些基地可以用来进攻苏联,但是首当其冲受美国压迫的不是俄国人,而是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这些国家的广大群众不会同意,他们会起来反抗的。”他坐回凳子上,带着爽朗的笑声继续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陆定一把“纸老虎”翻译成“稻草人”。斯特朗听了有点困惑不解地问道:“是吓鸟的草人吗?”马海德领会到“纸老虎”和“稻草人”的区别,便插话说:“不对,不是‘稻草人’是‘纸老虎’。”毛泽东说:“讲得很对!纸老虎不是呆立在地里的,它不是赶鸟而是吓唬小孩子的。它的样子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但实际是纸糊的,一见水就完了。”他接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蒋介石也是纸老虎。”“请等一等,”斯特朗打断毛泽东的话问道,“我是个记者,我是不是可以报道说,毛泽东说蒋介石是纸老虎?”毛泽东仍旧笑着回答:“不要只是那么说。你可以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就会被雨冲跑。”
    9月下旬,斯特朗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采访。10月份的最后一周,她又从北平飞回延安。斯特朗在延安期间,中共中央批准她写一本毛泽东传记,以便与《毛泽东选集》同时发行。为此,她能够经常见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而不仅仅是在采访时才能见到。
    进入冬天以后,斯特朗写出了关于“纸老虎”的那次谈话及“毛泽东思想”的文章,交给陆定一作政治校正。文章被译成中文,由中共几位高级干部加以审定,然后再译成英文,交由斯特朗在离开延安后发表。
    1947年春,在国民党军队进占延安前夕,斯特朗于2月14日乘坐最后一架飞机,离开了她生活了近半年的延安。回到美国后,她以访问延安和东北、华北解放区的见闻为素材,完成了《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她对毛泽东的采访,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过程。
    1958年9月22日,73岁高龄的斯特朗冲破重重阻拦,乘坐飞机从美国来到日夜思慕的北京,开始了她对中国的第六次访问。她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惊人奇迹所吸引,决定在北京定居。1970年3月29日,斯特朗因病逝世。周恩来总理主持追悼会,郭沫若副委员长致悼词。“献给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这是毛泽东在北京八宝山斯特朗墓前敬献的花圈上的挽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她的崇敬。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