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35年1O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铁边城进入西北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②。
    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初到吴起镇的情景,当年红军长征干部团老战士成仿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傍晚,刚吃过晚饭,司令部命令各纵队都进驻吴起镇及附近村落。大家听到这个命令,莫不十分高兴,因为就要回到红区了。很多人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像小孩一样,连跳带跑,直往吴起镇跑去。但是,当我们进入吴起镇时,群众误以为是匪军又来骚扰,仓惶(皇)逃避一空。我们在街上与窑洞内外,到处发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确定这已是陕北红区的地方了。大家兴奋地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真的回到自己家了!’于是四处去找群众,半天找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却语言不通,讲什么都说:‘解不下’,我们的同志误以为群众‘害怕’,因为音很相近。战士们首先把街道打扫干净,贴上各种标语,如‘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与二十五、六、七军会合,一致抗日救国!’不久那些老人又找来了一些群众。很快当地的支部书记与乡政府主席回来了,他们和战士们热烈握手,战士们把乡干部们围起来,差一点把他们举上天空,口里说着南腔北调,但一张张的脸上表现出十分激动的心情,有的人热泪久久挂在脸上。乡干部们很热情地和部队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各种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回来了,见了我们一个个笑容满面,不断地说:‘啊!原来是咱们自己人!’”③
    中央红军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以后,看到如今有了西北根据地,有红军和群众的欢迎,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样,心情无比激动,尤其听到中共中央提出要以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更是兴奋不已。从长征中一路走来的“四老之一”林伯渠回顾一年长途跋涉,越过无数雄关险道,瞻望未来,感到革命前途无限坦荡,遂写下了歌颂长征的诗篇《初抵吴起镇》,诗中写道:“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④
    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胜利到达吴起镇,宣告了历时一年,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
    长征结束了,新的任务等待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去完成。当时,西北根据地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是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部、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大兵压境,“围剿”红军的兵力达10余万人,形势十分危急;二是陕北苏区“肃反”错误,西北苏区的党政军干部遭逮捕和杀害,造成根据地内危机重重,引起了很多干部、群众非常不满;三是中共中央立足未稳,对西北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西北军民对中央的态度以及西北民情文化等都缺乏深入了解;四是红军严重减员,彭德怀后来在自述中写道:红军陕甘支队“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⑤,部队减员达一半之多,急需补充兵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恰当的解决,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西北根据地就难以很快发展,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这里何以立足?何以生存?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临的现实而重大的问题。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为此在吴起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目前的形势并制定了一系列新决策,坚定不移依靠西北苏区广大军民,为解决这些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以及彭德怀、李富春、聂荣臻、叶剑英、贾拓夫等。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程是,在铁边城会议的基础上,确定目前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会议结论。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第一,“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第二,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现在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他强调指出,“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第三,“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粉碎敌人‘围剿’还要有好的领导。”毛泽东在结论中指出:“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要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和游击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不要自高自大地压制他们。动员群众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们没有办法。”⑥
    张闻天赞成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在最后发言中分析了长征胜利后的形势和任务。他指出:到达陕北苏区,长征的任务最后完成了。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现在新的任务是保卫与扩大这一苏区,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反帝和土地革命直接结合起来。⑦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张闻天的报告和发言的基础上,做出如下决定:(一)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二)确定了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是把陕、甘、晋作为主要的发展区域。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三)确定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四)确定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刘少奇提出:应派人到白区工作,要做杂牌军的工作,特别是大力开展东北军的工作;彭德怀也认为白区与白军工作是粉碎敌人“围剿”的一项有效措施。利用俘虏对东北沦亡很痛心这一心理特征,应训练一些同志到白区去工作,首先在庆阳、西安开展工作,以更大地影响白军。(五)根据中日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提出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的主张。张闻天明确提出了我们应当把当前保卫苏区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直接联系起来。吴起镇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也开始了中共中央领导西北苏区军民开创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新局面的伟大斗争。
    10月25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目前的军事形势和任务。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出席。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领导正确。(二)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⑧
    10月27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讨论部队工作、行动方针及常委分工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关于陕甘支队南下与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会合,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问题,认为目前主要作战方向是南边,要先将国民党军董英斌的两个师消灭。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在甘泉、富县集中配合作战。如能再对杨虎城、孙蔚如由南城开往渭水的一路继续给予打击,能打两个胜仗,即可打破“围剿”。争取在冬天到来前粉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张闻天等支持毛泽东的“南下”方针。张闻天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加强部队领导干部的团结,指出“应以政治委员为中心”,发扬其他同志的长处,“团结、和睦亲爱的工作”。会议还讨论了中央常委分工和组织人事安排,同意张闻天提出的方案: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工作和后方军事工作,博古负责苏维埃工作。会议还决定:李维汉任组织部部长;宣传部无适当人选,先由吴亮平做工作(后由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王稼祥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刘少奇负责工会;凯丰任少共书记;保卫局负责人由常委同志兼任,王首道为副。确定李德到红军学校工作。⑨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②吴起镇,时属陕西保安县,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1942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吴起”改名为“吴旗”,并设立吴旗县。2005年10月19日更名为吴起县。吴起镇现为吴起县县城。
    ③成仿吾:《长征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
    ④《林伯渠同志诗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⑤《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6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0—481页。
    ⑦程中原:《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1页。
    ⑨张培森主编:《张闻天年谱》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