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战役与红军西路军的组建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雄峙西北的态势。这时,蒋介石急忙调集军队,部署西北“剿共”计划,组织“通渭会战”,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与红军早有联络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通渭会战”的计划告知中共,提议红军及早进行宁夏战役,打通国际路线,以形成红军与东北军的战略靠背。
打通国际路线是中共中央由来已久的方针。早在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上就提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后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军队伍,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②同年11月,从共产国际归来的张浩,向中共中央传达了斯大林“不反对红军主力从北方(蒙古)和西北(新疆)靠近苏联”的意见。对此,中共党内、军内各方领导人在“打通国际路线”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随后,红军的东征和西征,实质上都与执行“打通国际路线”这一战略方针密切相关。
193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宁夏战役的作战计划,认为“打通苏联为实现全国抗日战争,首先为实现西北新局面、进行部分抗日战争之重要一环”。计划从当年12月起,用一个方面军保卫陕甘宁苏区,并策应东北军,对付蒋介石之进攻,以两个方面军乘结冰渡河,消灭马鸿逵,占领宁夏,完成打通苏联任务。③
1936年9月初,共产国际同意红军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并表示占领宁夏地域后即可给以帮助。后来,共产国际甚至把苏联援助的数量和实施细节明确告知中共中央书记处,“货物大约有550吨至600吨左右”,要求中共方面派遣足够数量的武装部队到外蒙边境来接收货物和担负沿途保护的责任,而且还将提供数目可观的现金,以便能够在国内自行购买必需的物品。
形势紧迫,中共中央专电征询各方面军领导人的意见后,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于10月11日下达《十月份作战纲领》,规定了各方面军的作战任务,要求11月10日前完成进攻宁夏的一切准备。其中要求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加速造船,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攻宁部队准备以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边、盐池一部等3个军组成,红四方面军之其余两军及二方面军全部、红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与必要时,抽一部参加攻宁。④据此,红三十军奉命开至靖远,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
10月24日晚,红三十军在靖远以南河包口(今虎豹口)渡河成功,揭开了宁夏战役序幕。至28日拂晓前,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九军及方面军指挥部,全部渡过黄河。10月29日,已开到河边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接到中央军委暂不过河的命令,转向打拉池以东集中,准备靠拢红一方面军从东向西侧击北进之敌。此时,负责监视靖远守敌并看管渡口的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由于南线胡宗南先头部队的突进,无法完成原定的作战任务,遂奉命全部随船撤到河西。10月31日起,国民党军陆续向靖远、达拉池和中卫等地进攻,并封闭渡口,阻断了主力红军与过河部队的联系。
此时,在河西的红军有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其组织建制和武器装备为: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卫生部部长苏井观,总部一局局长郭天民,三局局长宋侃夫,四局局长杜义德,五局局长欧阳毅,政治保卫局局长曾传六。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辖十三师、十五师,共4个团,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辖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共6个团,6500余人,枪2500余支,每枪平均子弹15发。第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辖八十八师、八十九师,共6个团,7000余人,枪3200余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骑兵师:师长董彦俊,政治委员秦贤道。共200人马,枪2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良骏(后叛变)。河西红军总数为共2.18万人。
红军在河西面临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即青海“二马”),计有正规军3万余人,民团10万余人。马步青为国民党骑五师师长,其弟马步芳为新编第二军军长、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西北“二马”一怕渡河红军西进,扼控河西走廊,进攻青海,端掉他的老巢;二怕蒋介石以“剿共”之名,派嫡系部队侵占河西,吞并他们的地盘。因此,当红军西渡后,马步芳立即派其前敌总指挥马元海率两个骑兵旅向一条山地带进击红军。
红军渡河后,随即向马步青部展开进攻,10多天歼敌并俘虏2000余人,击毙国民党军骑五师参谋长、前线总指挥马廷祥,初战告捷。但是,由于受占领区地形和生存条件不利等因素制约,很难与敌人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为此,河西方面军领导人在11月初先后向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请示,希望能移师平番、大靖、古浪、凉州,首先消灭这一带的马步芳部,解决部队就粮穿衣问题,然后伺机策应河东部队夺取宁夏。几天后,该作战计划得到红军总部和中革军委的批准。河西部队于9日撤离一条山地区,向平、大、古、凉地区进发。
为了加强对河西红军部队的有效领导,11月7日,徐向前、陈昌浩等就成立领导组织向中共中央并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提议左岸部队在目前独立行动中组织党的西北前敌委员会。简称西北前委,以昌浩、向前、传六、李特、国炳、克明、树声、先念、海松、义斋、卓然等各同志组织之,并由昌浩、向前、李特、卓然、传六等五人组织常委,以昌浩同志为书记”。在军事指挥方面,他们提议组织军委西北分会。张闻天、毛泽东在收到电文后,迅速作出了回复,表示“基本上同意”。希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其余名单照他们来电批准”,并就此积极征求了朱德和张国焘的意见。⑤
此时,共产国际承诺从宁夏方向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的计划却出现重大变故。11月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在详细研究之后,我们坚决认为从外蒙帮助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一)在严冬和沙漠的环境之下,你们派数千红军到外蒙边境护送运输是不可能的;(二)日本飞机有对红军及汽车轰炸的可能;(三)又有引起日本与苏联严重冲突的可能。因此,现在已经决定目前不采用从外蒙帮助的方法。同时我们正在研究经过新疆帮助的方法。如果我们将约一千吨货物运到哈密,你们有无可能占领甘肃西部来接收?并请通知接收办法及你们将采取何种具体方式运输。”⑥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即使红军占领宁夏,预期的军事援助也无法获取。遂由河西的红军向哈密方向前进,改在安西一带接应援助物质。
11月8日,中革军委拟放弃宁夏计划,部署了《作战新计划》,规定在11月之前造成与国民党军求战和引敌入宁夏的假象;12月上旬后以红一、二方面军组成南路军,红四方面军两个军(第四、第三十一军)组成北路军,逐次东移,准备向山西、陕南、鄂豫皖等地发展,争取统一战线在全国胜利,争取与南京订立协定,争取抗日;以徐向前、陈昌浩“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⑦。
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向徐向前、陈昌浩等下达组建西路军的命令:“你们所部组织西路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主席,统一的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临时改为西路军总指挥部,其组织照旧不变”。⑧根据中央指令,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委员会由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以上五人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等11人组成。西路军编制序列为:西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下辖第五、第九、第三十军和直属部队的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独立团,共计2.1万余人。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2页。
③宁夏战役作战计划,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24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322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6—377页。
⑥《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2—655页。
⑧郝成铭等主编:《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