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初期中共建设陕甘宁边区的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也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边区的地位和各项建设。1937年5月,边区政权更名改制伊始,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把陕甘宁边区“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并提出六项任务:“(一)文化教育工作的加强;(二)群众生活的改善;(三)群众组织的改造;(四)新的民主制度的建立;(五)同一切汉奸卖国贼的破坏捣乱、阴谋、暗算做坚决斗争,以肃清心腹之患;(六)善于利用同外面的各种关系,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以扩大特区的影响。”①1938年10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②。
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时,对陕甘宁边区在中国的意义与作用做了全面的阐述。第一,“边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地方呢?一句话说完,是一个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边区人民,只要在抗日原则下,都有他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不论是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知识分子、妇女、儿童,以及宗教团体、自由职业者的团体,都有这种自由。共产党与边区政府从而积极地扶植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更普遍地发展下去。这里仅仅限制汉奸的活动,对于汉奸,是不给任何自由的。”第二,边区“把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结合起来,都能收得很大的效果。在这个制度之下,无论哪一种职业的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能发挥他们的天才,有什么才干的人都可以表现出来”,“这里是实行了民主制度的区域,这就是边区的特点。”第三,“边区已成了直接抗战的区域,这里留了八路军的一部分,还有地方武装部队。这些军队,其内部官长与士兵的关系,其对外与人民的关系,也都有一种民主的精神,能够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使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不能被战胜的力量。”第四,“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使他们懂得这种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国有利的,是抗日救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边区在全国的意义与作用。”毛泽东还告诉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成员说:“这里的民主制度与抗日精神是很好的,值得供全国人民仿效与参考。”③
根据中共中央赋予的任务和提出的建设方针,陕甘宁边区在初期的执政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就。1938年7月7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武汉《新华日报》发表题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来的政况》的文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所辖之县、区、乡各级政府,在中国算是首先试行真正普选的民主制度政府,也可以说是首先依照孙中山先生手定的宪政政制建立地方自治的模范区。今天边区政府之一切行政措施及建设事业,所以被全国人民目为抗日的模范区域之一。”文章分别从“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权利”、“热烈的抗战动员”、“相当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实施抗战教育”、“人民有了自卫力量”、“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组训青年和妇女积极参加抗战工作”等方面,介绍了边区建设的成就。文章针对国内少数顽固分子对边区污蔑的言行,予以批驳,并呼吁国民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边区政府应给以鼓励,并希望能以边区现行政制为榜样,次第推行全国”。④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5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