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精兵简政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毛泽东曾称其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这项政策首先在陕甘宁边区提出和实行,随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推广。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为减轻人民负担、爱护和节省战争资源,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开明绅士李鼎铭等11人,在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的经济紊乱之现象案》,认为在目前人民困苦、资源薄弱的情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①提案还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二)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入为出的统一经济计划;(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废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四)规定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
    李鼎铭等人的提案在参议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毛泽东看到这个提案,非常重视。他用红笔把其中的重要段落圈起来,又把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旁边还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②毛泽东对一些不正确的意见进行说服工作,还亲自为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制定出具体原则和办法。
    11月18日,边区参议会大会以165票(出席大会的参议员209名)的多数通过这个提案,并决议“交政府速办”。决议指出:“希望政府本开源节流之原则,实行精兵简政主张,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推广土产出口,争取出入口的平衡,平抑物价,调剂市场,提高边币,巩固金融,并须经常检讨工作,确实执行计划,以期达到收支平衡,不超出预算。”参议会还决议由常驻议员组织小组委员会,负责设计并监督政府此项方案之彻底实行。
    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闭幕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召开会议,讨论贯彻精兵简政决议精神,并决定成立边区编整委员会,刘景范为主任,周兴、周文、高自立、南汉宸为委员,负责拟定人员编制和编整计划,精减、裁并各级行政机构。
    12月3日,边区政府发出训令,确定边区各级机关减去人员(包括干部和杂务人员)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各厅、处、院重新确定编制。凡调整出来的人员,由编整委员会计划安置,务必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12月上旬,边区政府讨论了编整实施方案,规定:边区政府一级各厅、处、院原有1000余人,缩减三分之一;各处附属机构约7000人,缩编后不超过6300人;各专署、县、区由4021人缩编为3396人;警卫部队缩减500人;原属脱产人员的自卫军官兵1000余人,改为不脱产人员;各群众团体由1100人缩编为600余人。八路军留守兵团3000人适当地转到生产战线上(不脱离部队),又积极提高部队质量,以贯彻精兵原则。这次精兵简政,历时4个多月,到1942年初基本完成。边区政府系统共精简人员1598名,占原有人数的24%,其中300余人下移到县、区机构工作,其余送去学习或转入生产领域。同时,裁并了一些机构,更改了部分单位的名称,取得了初步的成绩。③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因此“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使党、政机关和民众团体的全部脱产人数不超过居民总数的3%。④
    1942年4月,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通知,指出“精兵简政”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求从长期坚持根据地着想,注意节省与积蓄民力;二是要求从战争与农村环境着想,注意组织精干,分工合理,使政策能贯彻下去,使工作效率能大大提高,使军事行动能灵活便利。为了总结与研究“精兵简政”的问题,要求各地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并将执行“精兵简政”的经验教训及时电告中央。在此方针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第二次精兵简政,并成立以林伯渠为主任的总编整委员会,李鼎铭、李富春、叶剑英、谢觉哉、陈正人、萧劲光为委员,以加强领导。6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第二次精兵简政方案》,决定在紧缩机构和人员的同时,着重建立边区政府的工作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和适当充实下级,特别是县级政府。根据上述原则,边区政府各单位,进行内部的整编工作,采取“紧缩上级,加强下级,政、事分开,合署办公”等办法,缩减了一些机关和人员,充实了区乡政府组织。8月1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关于精兵简政的决定》,要求党政系统通过第二次整编,做到精简上层,加强下层;军队力求减少非战斗人员以充实连队;学校团体亦求精干有力。到秋季,第二次整编基本完成,缩减了区一级机关和人员,逐步实行合署办公制度,县级政府权力得到加强,区、乡级政府组织逐步健全。
    1942年八九月间,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社论,要求各根据地要把精兵简政当做“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8月19日,毛泽东写信给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和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指出边区参议会二届二次会议“应以准备精兵简政为中心,在开会以前应实行精简,在开会以后应检查精简”⑤。9月,毛泽东根据10个月来推行精兵简政的情况,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要求各根据地都要把精兵简政“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来看待”。10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指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⑥
    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毛泽东特地派原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维汉到边区政府工作,希望他到任后,团结内部,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带个头,自觉承担起试验、推广、完善政策的任务。12月上旬,边区政务委员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及与之相应的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区以上政务人员公约》《简编方案》等。
    在中共中央政策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精简机构情况来看,边区政府的内部机构裁并了四分之一,直属机关从35个减至22个,分区专署及县政府的内部机构减掉一半。从精简人员情况来看,边区政府的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物资局等6个单位,原有469人,减为279人,减少40%。到1944年初,边区的精兵简政基本结束,大致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1944年1月7日,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会议上作了《边区政府简政总结》的报告,分别从精简、统一领导、反对官僚主义、提高效能、节约五个方面,对这次精兵简政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一年来实行的结果,可以确定地说,已经相当达到了上述五个目的”⑦。
    与此同时,各根据地也进行了精兵简政。如晋冀鲁豫边区,当时太行区驻有边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及直属部队,人民负担比较沉重。边区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对一些县区进行合并,各村也采取联合村的形式,以减少工作人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直属机构由29个单位减为12个单位,人员由2627人减少到1163人。太行区内的八路军,包括第一二九师师直、各旅、各军分区机构,共裁减151个单位,减少6650人。⑧1943年边区再度进行精兵简政,太行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兼太行行署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减幅尤巨,由548人减少到100人⑨,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则和第一二九师师部合并办公。最终该区党政军脱产人员被压缩到边区人口的3%以下。
    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政策取得重大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精简正规军,加强地方武装建设,部队战斗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例,根据边区政府对军队的精简要求,正规军暂停发展,加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民兵建设,使部队人数不超过边区居民总人数2%。在部队内部,精简、裁并一些分支机构。一部分人员充实到战斗岗位,主要加强战斗部队;一部分人员到学校去学习与深造;一些老弱残疾人员转到生产战线及地方机关去工作,或由地方作适当的分配与安置。与此同时,在部队内部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这样的精兵结果,不但没有因为部队人员减少而削弱力量,相反却使部队更加机动灵活与精干,易于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从而加强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精简政府机构和干部数量,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作风得以转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例,边府各厅、处、院内部机构合并了四分之一,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八九个减至四五个,这就避免了头重脚轻的积弊,达到了政简民便的目的。1942年第二次精简后,边区政权系统(除地方武装外)减少了1.3万多人的经费与粮食预算,到1943年,按《简政纲要》规定,边区政府系统人数总额减至7500人,边区各厅、处、院及直属机关人员都已如数精简。特别是边区建立合署办公制度后,不仅加强了统一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且减少了干部。各专署、县市机关也都按规定实现了精简编整的目标。此外,在简政过程中还加强各项制度的建立,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从而做到事权统一,职责分明,避免以党代政、以上代下等情况,有力地促进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三,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由于实行精兵简政,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与浪费,收到明显的节约与减轻民负的效果。拿民力的动员来说,延安在1941年动员民力6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2.8万余人,减少了52.4%;绥德在1941年动员民力7.5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900人,减少了98.8%。精简节约也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公粮负担,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粮总计20万石,以后做到了逐年减少,1943年为18万石,1944年为16万石,1945年减少到12万石。⑩再以太行区为例,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而节约经费占全部预算的46%,全太行区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农民的负担由此大为减轻。该区1943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三分之一。(11)
    第四,促进各根据地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首先,精兵简政促进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和谐,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民群众普遍称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其次,精兵简政促进政府机构内部的和谐。通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大量的工作人员落实到生产一线,许多干部被充实到基层单位。干部的思想觉悟也得到提高,树立能上能下的观念,真正做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政府的工作效率较前大有提高,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①《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页。
    ③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陕甘宁边区史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56页。
    ⑤《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
    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集》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⑧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修订本)下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142页。
    ⑨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
    ⑩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11)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