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和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同时,也开始创立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和东北各地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陆续派出杨林、杨靖宇、童长荣、赵尚志、冯仲云等优秀干部到各地建立抗日武装,经深入发动群众,先后建立了有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爱国志士参加的南满游击队、东满游击队、珠河游击队、汤原游击队、绥宁游击队、密山游击队,以及饶河游击队、宁安游击队、巴彦游击队等,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核心力量。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中特别指出:“东北数十万武装反日战士在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吴义成、李华堂等民族英雄领导之下,前仆后继的英勇作战,在在都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在在都证明我民族抗日救国的必然胜利。”①
1936年2月10日,开始直接领导东北中共组织工作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提出《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决定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2月20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各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四、五、六各军,以及各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随时准备参加全国统一之抗日联军军队编组。同时欢迎目前东北各反日武装军队之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并由公意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②此后,东北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在各地区进行抗日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参谋长安广勋,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辖2个师,全军约3000人,活动于以金川老游击区为中心的南满地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3个师,后全军发展到4000余人。同年7月,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总政治委员,副总司令王德泰,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下辖6个师。至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建立了磐石、双阳、柳河、金川、临江(今珲春)等13个县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发展到6000余人,打开了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 1936年3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李延平一度代理军长),副军长王光宇,参谋长胡伦,政治部主任黄玉清。下辖3个师,全军2100余人。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参谋长张建东,政治部主任胡仁。下辖2个师,后全军发展到3000余人。1936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参谋长崔石泉。下辖3个师。1936年9月,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叛变),副军长滕松柏,参谋长于光世,政治部主任刘曙华。下辖6个师,后全军发展到2000余人。1936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副军长张忠喜,政治部主任王维宇。下辖10个团,共1000余人。193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形势,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七、八、十军等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参谋长崔石泉。
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 1936年1月下旬,会师汤原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汤原抗日游击总队,以及东北民众军、救国军等各军领导人赵尚志、李延禄、夏云杰、张寿篯、谢文东、李华堂、冯治纲等在汤原县吉兴沟举行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组建东北民众反日联军临时军政府,各部组成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成立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北满抗联军事行动的地区性质指挥机构,推举赵尚志为总司令,张寿篯为总政治部主任,李华堂为副总司令。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张寿篯。下辖10个师,全军共6000余人。1936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张寿篯(代),参谋长冯志纲。下辖4个师,全军2000余人。1937年1月,由吉林自卫军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叛变),参谋长李向阳,政治部主任李熙山(许亨植)。下辖3个师,全军800余人。1937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下辖3个师,全军共1500余人。
从1936年2月到1937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共发展到11个军,1个独立师,2万余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几乎断绝的恶劣环境下,同日伪军展开殊死战斗,粉碎了敌人的“讨伐”,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各部以配合全国抗战为己任,团结各族人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南起长白山,北至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西至辽河的广大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南满地区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杨靖宇率领的抗联第一路军直属部队约150人,从桓仁西进,转战于兴京、桓仁、宽甸、本溪等地开展游击活动。1O月至12月,第一路军所部连续在宽甸县双山子和四平街袭击日军守备部队,以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法,毙伤日伪军营长以下40余人,烧毁敌汽车2辆,缴获步枪30余支。12月4日,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直属队等300人,在本溪县南营房附近同日军川野、木越、福本部队及驻南营房伪治安队等作战。次日,该部在南营房东南之老边沟山区又与日伪军作战,前后共毙伤敌人3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支。同年7月,第三师一部在开原县东松木岭与日军冈田“讨伐队”作战,击毙冈田中校和坂本少校等13名。同月,又在清原县七道河子设伏击毁日军汽车1辆,毙敌20余人。8月至9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在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该军政委魏拯民的领导下,也在额穆、辉南、濛江(今靖宇)、抚松、桦甸等地同日伪军英勇战斗,屡创敌军。1O月26日,魏拯民指挥第二军一部夜袭辉南县城,取得重大胜利。11月中旬,魏拯民率部进入濛江县活动。12月以突然袭击歼敌200余名,并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及两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在半年多时间里,抗联第一路军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十次战斗,在磐石、柳河、临江、长白等县的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0月,由于战争形势的恶化,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为保存实力,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编成小部队,分散活动,以冲破敌人的“讨伐”。抗联第一路军各部在长白山区的濛江、抚松、金川、辉南、桦甸、敦化、和尤、临江、辑安等地同敌人周旋转战,坚持艰苦斗争。杨靖宇所带领的队伍在恶劣环境和残酷斗争中不断减员和失散,到1940年1月初,还剩200余人。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三道崴子陷敌重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肠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使敌人为之震惊。
在吉东地区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联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在中共吉东省委的领导下,在西起哈(哈尔滨)长(长春)线东侧,北达松花江右岸,东抵乌苏里江畔的广大地区,对日伪军积极发动进攻,取得了许多军事上的胜利。1937年7月至8月,抗联第五军所部连续在西盘道岭、刁翎腰围子、三道通、兴隆沟、双鸭子、十大户、半拉砬子等战斗中重创日伪军。8月21日,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指挥部队以伏击战歼灭日军300余人,打死战马200余匹。同8月,第四军代军长李延平指挥所部,在二道河子公路上成功地伏击来自宝清的日军一部,歼敌100多人。第七、第八、第十军各部在依兰、方正、勃利、桦川等广大地区,密切配合各联军部队,同日伪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37年9月,中共吉东省委根据中央决定,将吉东各抗日部队组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
1937年底,日军集结2万余人开始对下江地区的部队进行大规模“讨伐”。为粉碎日军的围歼计划,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于1938年4月召开西征会议,决定总部率第四、第五军留守部队和第七军等部在宝清、饶河等地坚持战斗,以第四、第五军主力分两路实施西征。7月初,西征部队按计划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西征,先后取得攻克苇河县楼山镇、奇袭珠河(今尚志)县元宝镇“集团部落”等战斗的胜利。8月,日军由哈尔滨、长春等地空运1000余人兵力围堵西征部队,使西征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第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牺牲,仅有一部进入五常、舒兰地区,但在优势日军的围追下,只能分散活动。10月上旬,第五军一部在突围东返途中,在乌斯浑河边与日军激战,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突围,浴血奋战,虽弹尽粮绝而宁死不屈,一起投入滚滚浪涛之中,谱写了“八女投江”的壮烈史诗。
在北满地区 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领导下,东北抗联第三、第六、第九军及独立师(后改编为第十一军),分别在松花江下游两岸和小兴安岭西麓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全国抗战爆发后,这些部队均有较大发展。其中赵尚志领导的第三军发展到10个师。抗联部队与广大群众相呼应,积极开展扒铁路、毁桥梁、割电线、袭击敌人兵站、破坏交通枢纽等斗争,扰乱敌人后方,严重威胁着日伪军在北满的统治,被日军称为“北部国防线上的心腹之患”。
1937年7月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各军一主力向外扩展,发展新的游击区。7月和11月,第三军部队两次由汤原远征海伦。至1938年6月,北满联军各军连续与日军作战数百次。6月至12月,各军分三批继续远征海伦。至当年底,北满各军的远征告一段落,部队虽然有较大损失,但打破了日军压缩包围、聚而歼之的企图,并开辟了部分新的游击区。1939年1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提出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以少胜多,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新方针。1939年4月,为加强和统一指挥,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改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及总指挥部,于5月30日正式成立,由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总参谋长许亨植,下辖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4个军。该部活动于黑龙江省北部10余个县境内,坚持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朝阳山、阿荣旗、甘南等游击区。在嫩江两岸活动的部队,在半年多时间内作战40余次,攻克讷河等城镇,歼敌250余人。9月,第三、第六军各一部联合袭击德都县伪警察署,毙敌百余人。第三路军各部的英勇斗争,打破了日伪军的“黑(河)北(安)龙(江)三省会攻计划”。
从1939年起,在日伪军的疯狂进攻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艰苦的阶段。抗联第一路军化整为零,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抗联第二路军各部小股部队在乌苏里江左岸等地坚持游击活动;抗联第三路军各部在黑嫩平原英勇斗争。1940年1月24日,为了便于对日作战和指挥,中共吉东省委代表和北满省委代表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召开会议,决定第一、第二、第三路军所属的11个军缩编为10个支队:第一路军各军缩编为第一、第四、第七支队;第二路军各军缩编为第二、第五、第八支队;第三路军各军缩编为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支队,各部继续在各地坚持游击战争,并取得一些战斗的胜利。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所部在宁安镜泊湖南湖头小湾湾沟被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1941年初,第十军遭日军包围,军长汪雅臣负伤被俘后牺牲。1941年3月8日,魏拯民因疾病冻馁牺牲于密林之中。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负伤被俘后,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1940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由原来的约3万人减少到不到2000人,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经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协议,将抗联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抗联领导人继续派小股部队到北满地区和饶河一带坚持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前夕,在苏联的抗日联军随苏军反攻而回到东北,并配合苏联红军展开对日作战。1945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抗联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异常悬殊,自然环境恶劣和日伪军残酷“围剿”的环境下进行的,其斗争之残酷,时间之长久,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史上实为罕见。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给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同胞的致敬电,称赞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③。毛泽东赞扬“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④。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永远为人们缅怀。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265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文献卷,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486—487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文献卷,白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69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