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边区教育发展概况






边区政府成立以前,陕北地方文化教育除榆林、绥德、米脂等县较为发达外,其他地区均极落后。据统计当时这些地区两级小学合计只有120处,社会教育组织更付缺少;一般县份,100人中识字者难有一人。又如华池、盐池等县200人中仅一人识字。自边区政府成立后,即注意教育建设,历年均有发展,分述于后:
(一)小学教育历年发展有如下表:
备考:
1.此表系将高初级两级学生一并计算:
2.1940年春校数和学生数急剧增加,系因绥、陇两分区六县及富县、安定一部分所辖学校计算在内;
3.1941年春学校及学生数均见减少,系因三边和陇东分区各县灾荒以及关中区有军事行动,影响该地区教育;
4.1942年春学校数量大减,原因鉴于某些地区学校发展数太快,未照顾人力、财力,以致有些学校图有虚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率,去年秋曾决定合并学校,重质不重量。实行结果,学校数量固已减少,但学生数量减少甚微,证明裁并学校,提高质量之方针甚是正确。
(二)中等教育:
边区现有中等学校均系边区政府成立后渐次举办,在1938年春仅有一所鲁迅师范,是年秋另成立一所边区中学,1939年秋,鲁师、边中合并成为延安师范,以后续办关中、三边、绥德等三个师范及米中等六个中等学校。目前(1942年秋)全边区计有中等学校十所,现列表如下:(231页表)
此外,相当于中等教育之各种特殊的短期训练班,实际上亦系临时性质,故未赘述。
(三)社会教育:
边区社会教育至目前止,仍推行识字教育为主,在推行识字教育中实施政治训练,历年春秋识字组织有如下表:
其他进行文化教育活动之组织有25处民教馆,四处阅报室,两处流动图书馆,10个剧团。
(四)高等教育:
延安原设有军事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医科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行政学院、民族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高级干部学校。据去年8月以前统计,这些学校历年造就人才两万以上,成绩甚佳。但为了使学校干部教育更趋正规和专门计,除去年秋已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及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结束,另成立延安大学外,今年并将军事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合并改为军事学院。目前又拟进行新闻编制,计划将自然科学研究院、鲁迅艺术学院、行政学院、民族学院等均行合并于延安大学,从此,边区的高等教育亦将进入正规阶段。
(五)在职干部教育:
抗战建国期间,为了供给及提高各方面之建设人才,干部教育特为重要,现除设立各种干部学校专门培养干部外,并注意抓紧在职干部的学习,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第一地位。全边区各级在职干部教育由教育厅主持,凡属边区专署、县以及区、乡各级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及学校之干部均参加之。自今年4月以来,大家首先学习中共中央提出22个整风文件,其目的在肃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及党八股等思想的转变工作作风,巩固团结。到目前为止,边区各级干部大部分每天能保持2小时至3小时之学习制,收到成绩甚大。
(六)保育事业:
边区保育事业设有保育院,内分为婴儿部、幼稚部、小学部三个部分,婴儿、幼稚两部共收容300余人,小学亦收容300余人。儿童的来源除一部分系抗战军人家属小孩外,大部分系从敌后方逃出之难童。其经费由全国战时儿童保育协会补助一部分,不足之数,归边区政府筹措。此外,各机关团体、学校亦有单独或联合设立托儿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