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困难的各项政策
能否正确地看待当时解放区的严重困难,是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胜利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反动势力的猖狂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的表现,抗日军民的困难是日益接近胜利的暂时困难,当时的形势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发动群众执行正确的政策,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解放区军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为了战胜严重困难,巩固解放区,坚持持久抗战,争取胜利,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解放区军民,实行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的政策,进行了各方面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也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会萃点。敌后根据地的经验汇集到延安后,经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加工,形成系统的方针政策,并且往往先在陕甘宁边区贯彻试行,然后推广到其他各解放区。加强对敌斗争;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群众运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开展生产运动;整顿党的作风;审查干部;实施时事教育,这些就是中共中央当时制定的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10大政策。由于当时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因此,对敌斗争是当时一切工作的中心。
根据当时严重的形势和险恶的环境,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41年11月7日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提出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普遍发展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武装,并使三者密切结合,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1942年9月1日,又发布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决定各解放区实行领导的统一和一元化,使军事、政治、经济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统一了党政军民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对敌斗争与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发展。
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切实贯彻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地抗击敌人,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疯狂的扫荡,保卫和巩固了解放区。从1941年7月到1942年7月的一年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同日军作战14648次,平均每天作战40次,共毙、伤、俘日伪军13.2万人。同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在反对敌人“扫荡”、“蚕食”与“清乡”的斗争中,不论高山与平原,不论陆地和水上,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都卷入了对敌斗争的浪潮中。有的拿起武器与敌人拼杀,有的为军队抬担架、送弹药、送情报、送粮食。妇女们还为军队做鞋袜、衣服,看护伤病员。儿童们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广大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各种各样打击敌人的游击战术,使敌人陷入了全民皆兵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陕甘宁边区,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巩固边区和加强河防,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总部调动部队加强边区的防卫。王震率领的120师第359旅主力由华北敌后调回后,协同留守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军对边区的进攻,并击败了日军对边区河防阵地的侵犯。
解放区军民在中共领导下,在贯彻“十大政策”中,特别紧紧地抓住了开展党的整风运动与大生产运动这两个基本环节,从而就抓住了整个革命的链条,迎着困难前进。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都立于不败之地。以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为基本环节的十大政策,使中国解放区军民胜利地渡过了1941、1942两年最艰苦的战争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