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沙家店大捷,西北解放战争挺过山坳
(一)中央在转战中策划全国战略转变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从3月间转战陕北以来,虽然没有被蒋军发现自己的行踪,但与蒋胡军的距离却很近,一般都相距不到百里,有时只相隔一座大山,不过二三十里路,常常处于险境之中。如4月中旬到6月上旬的中央驻地安塞县王家湾,就经常受到南边仅一山之隔之胡军的威胁,6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刚转移到距王家湾40里的小河村(6月9日——16日驻天赐湾,6月16日——8月1日仍驻小河村),6月8日,刘戡就把他的指挥所设在王家湾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住地(但当时刘戡并未发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去向)。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蒋胡军的飞机还经常狂轰滥炸与扫射他们认定的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有多次炸弹和枪弹就落到了中央驻地,有的弹片和枪弹离毛泽东等领导人只有几米远。
然而,就在这样危难的转战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首脑机关却继续出色地领导着全国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创奇迹地指导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如5月30日,毛泽东在安塞王家湾为新华社写了《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指出国民党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已形成人民大革命的第二条战线;现在,与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在军事与政治战线上都打了败仗并被全民所包围,想不出逃脱的办法。号召全国广大群众起来为最后打败卖国内战独裁的外强中干的蒋介石政府而斗争。
特别是5月上旬,中共中央在王家湾发出指示,要求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准备于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蒋军进击,同时要求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3万人,对蒋介石国民党军从山东到陕北的大哑铃形阵势实行中央突破,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渡河后,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9个半旅共5.6万余人;接着向南实行无后方的千里跃进,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渡黄河时,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完全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在兵员的数量和装备上都还远逊于蒋军。在这种情况下,把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结合起来,实行战略转变,这是中共中央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的各方面的条件而采取的大胆决策。到9月间,在战略进攻形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共中央的“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进攻布局。这是中共中央转战在陕北王家湾和小河村期间策划的一个扭转全国军事与政治形势的既巧妙而又惊天动地的壮举,它既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挺过了一个山坳,同时又使西北解放战争挺过了山坳。
本来,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期间,中共中央打算要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西渡黄河到陕北直接支援西北战场的。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考虑到全国战略形势发展的要求,从6月下旬开始到7月19日,分别同太岳纵队领导人陈赓以及西野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领导人彭德怀、贺龙等研究,确定把太岳纵队的任务改为南渡黄河、出击豫西,协助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略中原,同时在战略上配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的作战。太岳纵队南渡黄河,消灭潼关、洛阳、郑州段的胡宗南军队,可协助西北野战军击破胡宗南系统,并迫使胡宗南在陕北的主力南下回援,为西野歼灭胡军创造战机。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前线委员会在靖边县小河村举行了扩大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陈赓、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张宗逊、王震、贺龙、张经武等领导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结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敌112万人的伟大成绩;毛泽东首次提出用5年(从1946年7月算起)推翻蒋介石政权的设想。会议研究了在全国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形势下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各解放区配合作战、土改、后勤保障的问题,特别是太岳纵队和西北野战军于8月份分别在南北出击发动战略性进攻,晋绥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的联防,加强西北战场的措施问题,并决定由贺龙统一领导晋绥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的地方工作。
为了贯彻小河会议精神,保证实施战略进攻,7月23日成立了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由彭德怀兼任书记。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番号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委,张文舟任参谋长,刘景范仍任后勤司令员。这时,西野下辖第1纵队(第358旅、独1旅),第2纵队(第359旅、独4旅),第3纵队(独2旅、独5旅,由晋绥野战军拨归西野建制,8月4日渡河到陕北),教导旅,新4旅和直属山炮营,共5万余人。为了加强西北地方武装的建设和后方工作的领导,中央军委决定将晋绥军区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由贺龙任司令员,王维舟、阎揆要任副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委,张经武任参谋长。下辖晋绥军区(吕梁军区之8个军分区、绥蒙军区之两个军分区和骑兵旅),陕甘宁边区所属各军分区(关中军分区之警1旅、绥德军分区、延属军分区、三边军分区之新编第11旅、陇东军分区、警3旅、骑兵第6师)。上述两个武装集团的划分和编制,大大加强了打击胡宗南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加强了对边区各地反抗蒋胡军“清剿”斗争的领导,使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更好地结合起来,为迅速粉碎胡宗南对陕北的进攻并配合全国的战略进攻在武装力量体制和组织方面作了重要准备。
(二)围攻榆林,诱调胡军北上
8月6日至12日,根据小河会议精神,为调动胡宗南部队北上,以利太岳纵队南渡出击豫西,西北野战军进行了北上围攻榆林城的战役。
为了诱调胡军主力北上,中央机关决定由西向东转移。由于胡军企图封锁绥德、米脂,把西野包围歼灭在无定河以西,所以中央机关必须在北上援榆的胡军主力(董钊、刘戡两部7个旅)到达绥德以前抢先赶过绥德城,然后继续牵引胡军并寻机歼灭之。在胡军一部的尾随下,中央机关从8月1日开始沿大理河川东下。12日午后,中央机关从李家崖出发,急行军60里到达绥德城西30里的黄家沟。这时已快半夜了,人困马乏。但有情报说刘戡率7个旅正猛扑绥德。毛泽东得知后断然决定立即快速前进,于翌日凌晨抢先赶到了绥德城,过了无定河大桥。一过绥德城,中央机关的队伍就向东北方向的佳县地区转移,而刘戡部队的主力很快也就尾随上来了。
西野主力(第1、2、3纵队和新4旅、教导旅)于7月28日开始从靖边集结地东移,在绥德分区第4、6团的配合下,经大小理河,然后由横山、米脂、佳县地区分路北上。8月5日,第3纵队首先与榆林城东北神木县境内高家堡之守军(邓宝珊部第86师第256团等部)交火,8月6日开始围攻榆林城。
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榆林地区,由以邓宝珊为首的国民党军晋陕绥边区总部所属之第22军第86师和新编第11旅驻守,邓宝珊部与西边马鸿逵部、南边胡宗南部形成威胁边区的鼎足之势。4月8日马鸿逵自西向东进占安边和靖边宁条梁时,邓部即乘机南下夺走了横山县。同时,榆林又是贯通陕北、连接山西、绥远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榆林失守,就会给中共及其军队提供纵横驰聘、进退自如的条件。所以,西野一开始打榆林,邓宝珊立即飞到延安要胡宗南出兵救援,同时急电蒋介石救援。蒋介石深怕丢失榆林影响西北战局,匆忙于8月7日飞抵延安,面谕胡宗南救授榆林,预定于8月15日会师绥德,决心要在榆林、米脂、佳县之间的三角地区围歼西北野战军。胡宗南随即命令正在志丹、安塞地区进行“清剿”的董钊、刘戡率7个旅北上,分两路向绥德、佳县急进,并令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率123旅和165旅组成快速兵团(轻装,沿途补给靠空投),取捷径经横山县城北上沿长城星夜兼程援救榆林。
8月6日到9日,西北野战军第1、2纵队、新4旅、教导旅先后攻占了横山、响水堡等城镇和榆林飞机场、镇北台、无量殿、金刚寺、918高地等重要据点,完成了对榆林城的包围。5日至10日,第3纵队攻占了高家堡,歼守军86师256团1600余人,俘陕北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张子英及256团正副团长李含芳、崔日骏等1400余人。12日,胡军快速兵团已进至榆林城西南30里的苏庄子、天鹅海子一带。由于攻取榆林城没有把握,而诱调胡军北上的目的已达到,故西野于12日凌晨断然撤离榆林城,集结到榆林县东南和米脂沙家店以北地区,待机歼敌。
(三)运动中分割围歼胡军一部,夺取沙家店大捷
沙家店战役,是紧接着榆林战役之后,西北野战军为了配合战略进攻的形势,并使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而进行的。
榆林战役后,西北蒋军的战线更长,兵力分散,供应困难,后方空虚,机动兵力相当缺乏。这就造成了解放军太岳纵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和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的有利形势。
但是,当时的形势还是严峻的。西北的蒋军在数量上仍大大超过西野,西野的装备较落后,物资特别是粮食奇缺,部队的供应很困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和以彭德怀为首的西野指挥部,综合分析了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认为仍然有打胜仗的条件,要咬紧牙关,保证打一个大胜仗,拖住胡宗南部队的主力,以利于太岳纵队南渡黄河,出击豫西,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同时粉碎蒋胡军的战略进攻,扭转西北战局。
西野从榆林撤围后,胡宗南即令董钊、刘戡和钟松所部加速向米脂、佳县地区追击。而西野则有意骄敌惑敌,以后方机关一部在佳县以北东渡黄河,制造中央和西野主力要东渡的假象。8月13日刚进榆林城的胡军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自恃援榆有功,非常骄横,断定西野已在“仓惶逃窜”,势将东渡黄河,认为正是蒋胡军压迫西野主力于米脂、佳县中间狭小地区实行围歼之良机,乃急不可待地于14日率两个旅外团远离主力南下,孤军冒进,于16日进占米脂县城以北30里之镇川堡。15日,北上的胡军主力进占绥德,16日,除留董钊的第1军军部及第1师两个旅守备绥德和米脂外,刘戡的第29军军部率5个旅由绥德奔向佳县。对西野方面来说,这时的情况空前严重,胡军的刘戡和钟松两部南北相距不过百里路,他们东向封锁黄河渡口,西向控制咸榆公路,西野主力和中共中央机关被挤在佳县、米脂、榆林三县中间的狭小地区,处于背靠沙漠、侧水侧敌的困难境地。8月16日晚上,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以及中央机关由米脂城东面冒大雨北进到佳县乌龙铺东北的曹家庄;周恩来从这里打电报给彭德怀,说明中央不过黄河,仍留在陕北。彭德怀马上复电建议中央机关向佳县以北的安全地带转移,并派许光达率第3纵队到乌龙铺一带接应和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17日黎明,中央机关到了佳芦河边。由于佳芦河水涨不能过河,连佳芦河的支流五女川的下游也不好过,乃沿五女川南岸西上,当天在白龙庙(在今西山)宿营。17日,刘戡的部队到佳芦河畔未发现中共中央机关的踪迹,便认为已从佳县过黄河,乃用大炮猛轰佳县城。18日,中央机关由白龙庙出发,继续沿五女川南岸西上,途经五女川南面的支流金明寺沟汇入五女川的地段时,因这里也涨大水,只得临时动手架桥;但这时从白龙庙方面来的刘戡的追兵又同中央机关的警戒部队交火了。情况危急。不过,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很快就架起了浮桥,使中央机关安全地过了沟,继续沿五女川南岸西上,于当晚赶到了杨家园子。19日天黑时赶到了梁家岔,这里眶西野指挥部所在地刘泉塔约20里路。一到梁家岔,毛泽东即直接参与战场指挥。
8月17日,刘戡率主力由绥德义合镇北进到吉征店以南地区后,仍继续向佳县方向北进。同一天,整编第36师以第123旅附第165旅之第493团为前梯队由镇川堡东向乌龙铺冒进。根据上述情况,以彭德怀为首的西野指挥部判断整36师主力必将经沙家店地区东进,妄想在胡军中夺取围歼中共首脑机关与西野主力于佳县黄河渡区的首功。因此,决心集中西野主力乘39师尚未与刘戡所部主力靠拢时,在沙家店地区于运动中加以歼灭,从而粉碎胡军合围西野的计划。西野的作战部署得到中央批准。
18日,胡军36师123旅附493团由沙家店以南经万佛洞、高家园子向乌龙铺东进。上午10时,西野第3纵队在乌龙铺以南与之接触且战且退,至黄昏时将123旅诱至乌龙铺北山。18日这一天,36师主力未出动,仅有一营兵力于午后进至沙家店及其以东地区,一经接触即向东溃逃。当日因大雨山洪暴发,未能歼敌。
18日战斗后,胡军仍未发觉西野之意图,刘戡率主力继续北进,19日进占了佳县(90师)、神泉堡(军部)、李家庄(55旅)、桃向疙瘩(一二旅)。驻镇川堡的36师师部率165旅(欠493团)于19日下午进至沙家店地区。这时,西野判断该部可能于20日向东经当川寺至乌龙铺与123旅会合。因此,西野以第1纵队之独1旅进至沙家店以南地区,并向镇川堡方向派出警戒,第358旅进至沙家店以西地区;第2纵队进至沙家店以北以东地区,教导旅位于沙家店东北的常辛庄地区。以上各部限于20日拂晓前进入指定地区,20日7时开始向沙家店地区之36师师部及165旅(欠493团)攻击。新4旅位于常家高山以北之聂家畔一带,准备抗击其东南乌龙铺方向回援之敌,并相机歼其一部。第3纵队(附绥德第4、6团)集结于乌龙铺北面的刘家沟以北以西地区,牵制123旅及493团。
8月19日晚,胡军整36师发现沙家店附近有西野主力,当晚即急电123旅连夜向沙家店靠拢。123旅因畏惧西野伏击与夜战,仅派配属之第493团先行驰援,自己则待天明后行动。
19日晚,毛泽东在梁家岔又开始用自己的真名字以电话同西野联络,实行战场指挥,当即说明打好沙家店这一仗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号召全体指战员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这极大地鼓舞了西野全体指战员的战斗意志。
8月20日拂晓,西野各部到达指定位置并向蒋胡军第36师发起攻击。激战至10时,第1纵队358旅和独1旅占领沙家店、均家沟以东一线高地;第2纵队独4旅和359旅连续攻占敌前沿阵地数处,将迎面之敌军压缩于沙家店东北方向之张家坪南山至常辛庄以南高地。
敌123旅为解其师部之围,于20日4时由乌龙铺向沙家店以东10多里的常家高山方向西进,企图攻击西野侧背,其配属之493团于20日4时许在沙家店东南方向沿吴家沟川道与其主力会合。123旅先头部队进至常家高山附近后企图占领常家高山北侧高地以掩护其主力通过,当即遭到新4旅迎头痛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这时,教导旅赶到。该旅原定跟从第2纵队左翼进入战斗,攻击36师主力;但依当前情况看,常家高山阵地的安危,直接影响到西野主力对36师的围歼,于是该旅当机立断,主动向常家高山方向进入战斗,并迅速向敌军左翼迂回。西野新、教两旅密切协同,至12时半乃将123旅紧围在常家高山地区。至此,胡军36师师部及两个旅全被西野分割包围在沙家店和常家高山两地。
在沙家店方面,13时以后,西野第1、2纵队密切协同向36师师部和165旅实行猛攻,战至17时已占领敌主要阵地,至18时占领了敌全部阵地,并发起追击,除师长钟松和165旅旅长李日基带少数人逃窜外,大部被歼灭。
在常家高山方面,西野教导旅与新4旅密切协同,指挥灵活果断,指战员英勇顽强,从14时开始发起冲击,战至将近黄昏,全歼123旅,活捉旅长刘子奇。
与上述两个主战场进行战斗的同时,第3纵队及绥德分区第4、6团,除以一部协同新、教两旅尾击西进之123旅外,主力则在乌龙铺地区抗击由神泉堡、李家庄向西援救36师之整29军军部及第55旅、第12旅,完成了阻击任务,并曾一度打到刘戡之军部,俘其警卫10多人。
20日黄昏,沙家店战斗胜利结束,共歼胡军整编第36师6000余人。战斗结束后,西北野战军主力迅速撤至镇川堡以北之雪水湾、刘泉塔、梁家岔地区休整。
沙家店战役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直接指导和陕北与晋西人民的全力支持下进行的对蒋胡军实行分割包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歼灭战,这一战役的胜利有重大的战略意义。8月21日,西野主要领导人彭德怀在佳县北前东元村召开旅以上干部会。当日中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骑马由梁家岔前来参加会议,向西野指战员祝贺沙家店战役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会上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这一仗,是西北我军由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的转折点,它将使西北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第三天,8月22日,解放军太岳纵队就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威胁到胡宗南在西安的统治。因而,胡宗南急电董钊、刘戡收拾在陕北的败军南下。胡军已形成全线溃退之势。西野主力乃乘胜向南反攻。从此,蒋胡军结束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而中共中央和西野主力也从此结束了在陕北根据地的内线旋磨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