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鲁迅艺术学院

刘宪曾 刘端棻


    抗日战争爆发,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先后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来到延安,同时革命战争也急需大批的文艺人才,于是,1938年4月在延安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直属中央文委领导。负责学院领导工作的是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朱光、李伯钊、徐以新、吕骥、张庚等组成的院务委员会。1939年夏,鲁艺部分师生组成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由沙可夫任院长,吕骥任副院长,开赴华北抗日根据地办学。而留在延安的鲁艺部分师生继续办学,由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
    鲁艺的教育方针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党的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具体目的,是为培养适合于抗战建国需要的、具有文艺创作和某种技术专长以及历史知识与艺术理论修养的人才。毛泽东为鲁艺题的校训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学校初办时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来又增设文学系。另外,还成立了“鲁艺实验剧团”、“鲁艺平剧团”、“鲁艺文艺工作团”等艺术团体。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实际延长到9个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个月学完后,分派到前线或抗日根据地实习3个月,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第二阶段的3个月学习。从第三期起,改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高级阶段各系又分为各专业组,总共学习时间为8个月。
    课程设置分专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有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论、艺术讲座等。专修课各系不同,文学系有:中国文艺运动、世界文学、名著研究及写作等;戏剧系有:戏剧概论、戏剧运动、导演、表演、化妆术、舞台管理及装置、剧作法等;音乐系有:音乐概论、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声学、作曲法、视唱、指挥、乐器;美术系除美术理论外,还分木刻、雕塑、漫画三个班。
    教学除课堂讲授外,还有课外实习。鲁艺很重视课外实习,师生经常到各机关、学校、团体,去帮助排戏、教歌、组织晚会等。并且,按规定每3个月到附近的乡村或留守兵团进行一次文艺宣传,同时为创作收集民间素材,还定期进行有计划的公演。在学习、生活、教学工作中,鲁艺有一种紧张活泼的气象,各系分别成立大队,设大队长,并有指导员负责学员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工作。各系学生学习期满以后,大部分分配到前方工作。
    1941年9月,鲁迅艺术学院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随着形势的发展,学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专业化的学习,各系一律将学习时间延长为3年,并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学员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43年4月,中共中央对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进行了整顿和合并,将鲁迅艺术文学院并入延安大学。
    1945年11月,延大鲁迅艺术文学院由周扬校长带领迁往东北,从此结束了鲁艺在延安的历史。
    鲁艺自1938年4月开办,到1945年11月迁出,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文学系招收了四周学员,戏剧、音乐、美术系各招收五届学员,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和文艺骨干635人。此外,还举办了普通班、部队艺术训练班、前方艺术干部训练班、地方艺术干部训练班等各种短训班,培养了大批部队和地方剧团的文艺工作者。总之,鲁艺为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