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边区农业学校

刘宪曾 刘端棻


    1939年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号召全边区军民,人人奋起,开展大生产运动。边区政府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除开展大生产外,并决定创办边区农业学校,培训一批经济建设的管理干部,以加强边区经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1939年4月,边区政府建设厅派宜瑞珍和方悴农等四五位干部,负责筹建边区农业学校和附设农事试验场的工作。校址和场址设在延安南三十里铺西边的一个名叫红寺的山沟里。
    1939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正式开学,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校长由边区建设厅副厅长朱开铨兼任,第二任校长是黄亚光;副校长宜瑞珍,还兼任党支部书记和农事试验场场长。校长下设教务处、总务处和附属农事试验场。
    农业学校以培训边区县、区两级的农业经济管理干部为宗旨,造就具有普通的农业科学知识、领导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行政干部。学校每期招收学员150名,学制定为两年。学员由边区建设厅通知各专区和各县选派,毕业后,由建设厅统一分配回原地区工作。
    学校设农艺、园艺、畜牧三个部,并附设实验农场一所。农校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农业科学知识课约占30%,着重讲授作物栽培、土壤、肥料、选种等,同时还开设园艺、林业、畜牧、水利等。农业管理课约占30%,如县农业科工作、农业合作社、农民问题等。政治课和文化课约占30%。此外,党日活动和社会工作约占10%。学员们一边上课,一边劳动实习,在农业试验场里培育各种树苗和良种蔬菜,交给地方去推广。延安地区的西红柿就是从农业试验场开始推广的。
    农业试验场既是学员的课外劳动试验场,又是农校的生产自给基地。这个农场的自然条件比较好,山大沟深,有水有草,可以放牧牛羊;坡前有几块较平坦的荒地,可作为农场试验田;四面荒山也都是可开垦的肥沃土地,农校在这里开垦了1200多亩荒地,勤耕细作,每年收获粮食20~30万斤,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农场还饲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这个农场所培育的蒙古马、关中牛、三边白羊,都是在边区农业展览会上受奖的优良畜种。
    边区农校共办了两期,培养出农业管理和技术干部300多人,为边区的农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边区农业学校和农事试验场所作出的成绩,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朱德总司令、边区主席林伯渠等领导同志曾亲临参观,对学校和农场工作进行了表扬,使农校全体教职工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42年6月1日,农校奉命同边区职业学校合并。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