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为了加强国难教育,促进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发展,1936年1月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在瓦窑堡举办了为期一月的根据地小学教师寒假训练班,有9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了训练。教育部长徐特立经常到训练班和教师谈话,勉励大家在中共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搞好苏区的小学教育。在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和各省、特区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据统计到1936年的5月,根据地已建立了430所小学校。①1936年6月之后,红军主力西征,陕北省东部数县被国民党军队乘机侵占,大部分学校遭到敌人的破坏。“双十二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小学教育又有了恢复和发展。
在小学教育逐步发展的同时,1937年4月29日,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教育制度暂行条例草案》。《条例》不仅明确规定了五年制小学教育制度,而且提出了办理根据地小学教育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是:一、小学教育要从中国的(即国难时期的破产农村)、历史的(即儿童或迟或早是无产阶级社会的主人)、生理的(智力、体力发育未完成)观点来看今天的儿童,不分男女和成份,施以同等的免费教育。二、小学教育要从民主的具体的生活中来发展儿童的天才,要把读书和工作,校内和校外密切联系起来。三、个人信仰自由,但小学校不得将宗教科目和孔子的经学引入课程。这些基本原则,规定了小学教育必须从战时的根据地落后的农村出发;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彻底清除旧教育的一切影响,从单纯的校园式的知识教育中解放出来,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新式教育。《小学教育制度暂行条例草案》,是陕甘宁根据地第一个关于小学教育的成文法规,它为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陕北省苏维埃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制订了增加学校、充实学生、在各县中心市镇建立模范学校的计划。陕北省委宣传部还召开了17个县委宣传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苏区教育、多设学校的要求。由于正确地贯彻了这些法规和要求,到1937年春,陕甘宁根据地的小学校已发展到320所,是旧社会小学校数的3倍,学生人数达到5600人之多。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