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战时小学教育

刘宪曾 刘端棻


    1946年10月,蒋胡敌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军事进攻,边区处于紧急的战备动员时期。这时,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1946年12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达了实施《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的命令。命令要求“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边区的小学教育也转入战时教育的轨道,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备战工作。在关中分区各县的小学里,课程内容增加了时事政策教育和军事知识技能的教育,学生组织了看护队,还学习制造地雷和埋设地雷。安塞县第一保小教职员自己组成自卫军,进行操练、爬山、滑冰、瞄准和掷手榴弹等训练。陇东分区的小学,还通过演剧等形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向群众进行备战宣传。边区的干部子弟学校将一部分学生疏散回各县生课,同时合并学校,以便随时转移。
    1947年3月,当敌人的兽蹄踏入边区之后,边区小学教育也遭到重大破坏。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边区小学采取多种方式,坚持战时教育。在敌占区、小学采取分散转移或隐蔽,年纪小的学生随家长转移或隐蔽,年龄大的学生和教师则参加游击队或当地的民政工作。在敌人未直接进占的地区或敌人撤走后,小学则坚持办学。如赤水县原有小学76所,1947年3月,当敌人由该处向北进犯时,县政府派教育科长、完小校长5人,分至各区,随区乡政府或游击队,到四乡宣传,发动群众,坚持办学。他们的办学方针是“敌来我隐,敌去我办”。由于方针正确,该县的50所小学在战争环境下坚持了教学,使1100名学龄儿童未因战争而停学。又如子洲县峨峁峪小学,当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学校改变了平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利用放哨、送信、慰劳伤员、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当敌人到绥德后,教员参加了游击队。敌人撤退后,教员又返回学校上课,各项工作照常进行。战争爆发之后,延安的保育院小学也由延安转移千里到达晋绥地区。在转移过程中,他们送去若干名学生到前线当护士,还利用行军的间隙,帮助老乡送粪,演戏,宣传胜利消息。蟠龙战役胜利后,当伤员路过保小,学生抬水、喂饭,还捐出八条毛毡给伤员铺用,把学校变成了临时的绷带所和换药站。每逢大休息,他们就利用石板、锅台、炕沿来上课。高年级学生还为群众扳洋芋芽,少先队员查路条,防止坏人的破坏。
    总之,在边区成为直接战场的情况下,边区小学的师生始终坚持了战时教育方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战时教育活动,使教育工作直接为战争服务,为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