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冬学教员自编的教材

刘宪曾 刘端棻


    虽然参加冬学的对象多为成青年农民,但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各异,所需知识也就不同。而边区教育厅编的冬学教材只能照顾到一般情况,不能涉及到个别情况。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冬学教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补充教材。主要类型有:(1)从群众的具体需要出发,群众要学啥就教啥。如学珠算,学民歌,教唱群众自己编的歌子。或从唱歌教起,根据每个人想学的知识来教。(2)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行业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如运盐队有“驮盐歌”;放牛娃有“放牛娃”教材;看报告条和写报告条是治安组长的教材;收条是优抗委员的教材;给村主任则教记帐、算盘、便条、花名册、村名、乡、区、县名等;对于妇女,则有妇婴卫生、认钞票、治家等具体教材;其它如卖面粉的、卖零食的等,都教他们和其业务有关的文字。(3)根据程度编写教材。以盐池石家坑冬学为例:对8岁到12岁的娃娃,教的内容是:“人,大人,娃娃,一只羊,三个瓜……”等;对16岁到17岁的青少年,教三边分区编的《放羊杂字》就比较适合,但刚开始仍嫌太深,教员就编了临时教材作为学习课本的桥梁:“山羊,绵羊,羊皮,羊毛,羊毛值钱,羊皮缝衣,羊毛擀毡……”等;对于成年农民,则把一些庄稼、牲畜、皮毛、甘草之类的名称和有关度量衡的知识编为课文,认得百来字再过渡到日用杂字。这样,一方面和他们的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的顺序,容易学多了。(4)根据学生生活和当地农村情况编写教材。以靖边长城区一乡冬学为例:有个别学生想家,教员就以:“骑白马挂洋枪调”编写了以下的课文:“草地里,沙梁高,长城外面家乡好,娃娃们呀大后生,拿起书本进冬校。在塞外,多风沙,念书娃娃不想家,放学回家当小先生,我大我妈笑哈哈。”又如:学校地处边境,治安问题很重要,又紧靠大路,人们常常操心查路条,因此,教员编了首“除奸歌”,教了路条的认法和写法,并叫学生抄在黑板报上,推广到群众中去。(5)发挥群众的创造性,鼓励群众自己编写教材。以关中中心区老庄子冬学为例,学员寇金魁编了一首“毛主席爱老百姓”的新歌,投登黑板报,区上奖励了他。他又编了“冬学任务歌”。这样一来推动了群众,大家编,大家唱,一时造成了编歌的风气,先后编了“十绣郭区长”、“四季歌”、“咱们最爱他”等十几首,有的登了《关中报》。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