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处理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关系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蒋介石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统一战线得以实现的关键。为此,党中央决策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有必要适当地调整可能和必须调整的矛盾,重新审视并决定自己的政策,特别是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使之适合于团结抗日的总任务。延安时期,党对待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经历了几个调整变化阶段: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到1937年2月国民党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党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悔”的原则立场,做出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决策。其后,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共产党的对蒋政策也就由“逼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在党中央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的推动下,国民党召开了三中全会,标志着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基本实现,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国民党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开始了第二个阶段,即争取民主的阶段。毛泽东于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适时地告诫全党说:“为了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①并且,提出了实行国内民主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即将蒋介石国民党的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各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实现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以动员人民进入抗战。这种以争取民主来巩固和平、实现人民总动员的英明思想和正确决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了第二个必要条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并公开发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宣告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②。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与国民党阶级关系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透彻地分析了统一战线中阶级状况和内部斗争的规律,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左、中、右三个不同的集团:“左翼集团是共产党率领的群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中间集团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右翼集团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这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③。因此,为了有力地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党中央在深刻分析统一战线中各个集团的政治倾向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三种势力关系的基本政策。这就是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争取中间集团、反对右翼集团的策略方针。以后进一步发展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原则。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中心环节是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即发展进步势力;而对右翼集团,也就是顽固势力,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并且,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从而有效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③ 同上书,第395—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