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 干部学校的办学方式

栗洪武


    (一)学制灵活,形式多样
    延安干部学校是依据战争形势、边区实际和培养任务的不同制订学制的,而且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也有差异。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学制灵活,形式多样。
    在抗战初期,大批的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入边区,仅在1938年5月至8月间,就有2000名知识青年来到延安;同时前方战事紧张,急需大批革命干部。所以,这一时期各学校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即使在“正规化”时期,短训班也是培养和提高干部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这些短期训练班,随着边区形势的变化,其规模、学制、内容和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一是学员是从工作中来,经过短期的学习,还回到工作中去;二是培训时间一般只有三个月或半年,最多一年就结业;三是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立足于实际需要,体现了少而精、学用一致的原则;四是具体科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形式的发展和工作实际的需要随时随地作调整;五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讲授、自学、讨论等。当时,短期训练班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政治理论训练班、业务技术训练班、布置工作训练班、整顿思想作风训练班等。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明确、短期见效、机动灵活、简便易行,是延安干部学校创建初期的主要办学方式。
    1943年以后,延安干部学校进行了调整合并,组建了新的延安大学。学制暂定为:行政学院2年,自然科学院3年,鲁迅艺术文学院2年,医药系1—2年。但修业年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以学完规定的科目为标准。有时前方或实际工作部门急需干部,即使毕业年限不到或规定的课程没有学完,也派学员参加工作。
    另外,各学校特别注重实践锻炼和锻炼以后的再提高。实习在延安干部学校的教学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鲁艺实行“三三制”教学计划,即学员入学后首先学习三个月,然后到前方实习三个月,再回校学习三个月才毕业。当学员在实习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而反映到校方后,学校就立即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延安干部学校的教学实习,分为地方课的实习和技术课的实习两种。地方课的实习,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边区实际,为边区建设服务。技术课实习:一是参加边区实际工作部门的技术工作,如自然科学院的工厂实习和农场实习,行政学院财经系的出纳工作课实习等;二是把技术实习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如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系把学员分配到乡下去,同群众在一起,既做群众工作,又把群众作为技术实习的对象,一面为群众演戏唱歌,同时用群众的生活作为学员创作实习的内容。这种紧密配合抗战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做法,是延安干部学校的共同特点。
    (二)学以致用,急用先学
    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与陕甘宁边区所处的特殊环境,不容许延安干部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坐而论道;而是要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联系中国、边区的实际,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和边区建设的现实问题。为此,1941年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揭露和批判了理论与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学风。他要求全党同志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造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所以,学用一致既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也是指导延安干部学校教学的基本原则。边区各干部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这一原则,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抗大特别强调原则的具体化和中国化,把理论的普遍性与具体的灵活性融化于实际之中;陕公为着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把校内的教学与校外的实践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各学校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制订精细的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不仅适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还适应战争的发展需要;既考虑军事、政治、文化等各门课程的内容联系,还在时间上安排适当比例;既具体细致,又不妨碍机动灵活。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还使全体师生都了解它的内容和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执行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41年12月,中央作出决定:“第一,必须使学生学会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第二,必须使学生领会这种实质(不是望文生义,而是心知其意);第三,必须使学生学会善于应用这种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而抛开一切形式的、空洞的学习。为了这个目的,除正确的教授马列主义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得理论又学得实际,并把二者生动的联系起来。”①边区各干部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决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坚持贯彻和运用学用一致的原则,重视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能够用马列主义精神与方法分析中国历史与当前的具体问题,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而且养成了这种应用的习惯,以便在他们出校之后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分析问题与指导实践。
    延安干部学校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更注重急用先学,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有中国问题,马列主义理论等,但主要是抗战急需的实用技能课,如抗战中的政治工作、抗战中的民众运动、抗日的游击战术、射击、防空等。学员学了这些课程之后,在实际工作中立即就能用得上。对此,毛泽东同志和校领导曾再三强调,这些科目是针对目前需要的,已是把理论具体地配合于实践的结晶。二是在教学中做到少而精。这是根据抗日战争的特定条件且急需干部和学习时间较短来确定的。延安干部学校处在战争环境中,教学设备有限,教育经费少,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使学员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对敌斗争的武器,学到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在教学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为做到少而精,在学习目的上,强调做什么学什么,急用的先学,不急用的后学;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结晶,而不是无选择的什么都学;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堆栈”式,不采用“百货商店”式。
    这种注重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办学思想,在哲学认识论上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这一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发表的《实践论》作了精辟的阐述,并提出了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的认识路线。它对边区当时的干部学校教育和中国以后的大学教育及其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后来的学术领域中被奉为金科玉律。
    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