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 自然灾害

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


    陕甘宁边区处于西北高原,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质贫瘠,每年总有不少地区或多或少遭受旱、虫、涝、雹、霜、冻、疫各种灾害。其中尤以旱灾偏多、危害巨大,其灾轻者损害一县一乡,重者危害数区数县,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使民间发生严重的饥荒年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在边区每隔数年、十数年即发生大旱一次,历史上的光绪三年、二十六年,民国13年、17年,均发生过大的旱灾。
    陕甘宁民主政权建立后,1939~1949年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现将自然灾情略述于下:
    1939年:边区受灾面积614965亩,损失粮食55884石。据几个县统计,受灾人口41177人。
    1940年:据统计边区有22个县市遭受各种灾害。其中志丹、安定、靖边、环县、淳耀、绥德、清涧、吴堡、神府、定边、盐池11县遭受旱灾,受灾人口558681人,粮食减收1/2;延安、延市、安塞、富县、志丹、安定、甘泉、延长、靖边、合水、环县、华池、新正、新宁、赤水、淳耀、神府17县市的73个区遭水灾,死21人、牲畜1980个,毁田禾162091.5亩,房屋207间,资财19455元,树木2600株,粮食损失了238石,受灾人口达45307人;安塞、富县、志丹、安定、合水、靖边、华池、新宁、淳耀、清涧、吴堡、神府12县的27个区3个联保遭了雹灾,打死3人、449头牲畜,毁田禾42200亩,受灾人口35120人。据《解放日报》(1949年3月24日)报道,1940年边区受灾面积计达4298312亩,损失粮235850石,受灾人口515145人。
    1941年:陇东的环县、曲子、镇原、庆阳、合水各县的10多个区遭灾。其中环县、华池、曲子3县连年大旱,环县尤甚;4月6日镇原、环县遭受冰冻,塬上、山上及当风处,连深种之洋芋都冻坏了;4月8日曲子遭冻;9日环县、华池、曲子3县的塬上、山上和川里的当风处,遭受大风沙侵袭,春苗大部埋在土中,有的连根吹出土外,造成减产约2/5;神府、三边灾民饿殍载道;陇东的庆阳、合水、镇原3县久旱不雨,秋苗干死;曲子、华池霜冻,麦子仅收一半,环县麦禾颗粒未收。这3县秋禾干死大半。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受灾总面积603558亩,损粮食47035石,受灾人口90470人。
    1942年:秋天阴雨绵绵,山洪暴发,河川地区均遭水涝。8月初绥德分区各县大雨,洪水暴涨,无定河、大理河、葭芦河及其它河川,都受水害,死20人、毁窑60孔、房42间,无定河川上下300里,21000亩秋禾全部淹没;损毁盐井64眼、盐田200亩;150名工人失业,黄河长船8只,渡口船10只被水冲走,40名水手失业。8月24日晚延安大雨,延市南川人畜、房屋被水冲没,受灾居民558户,冲毁庄稼约963垧;126户商号受灾;冲毁民房303间;损坏货物约值300余万元;死81人、牲畜96头。8月前后延安县城南川、东川口的马市川、丰富川遭受两次大水灾,损失惨重为近数十年所未有。约计本年度受灾面积达856185亩、损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人。
    1943年:约计受灾面积736050亩,损粮食109424石,受灾人口达45634人。
    1944年:约计受灾面积540537亩,损失粮食48905石,受灾人口10122人。
    1945年:边区灾情是抗战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据中国解放区陕甘宁边区救济分会统计,本年度旱灾面积15,205,553亩,损失粮532,194,355石;雹灾面积2465211亩,损失粮110,934,495石;霜冻灾面积215252亩,损失粮12915.2石。合计受灾面积17,886,016亩,损失粮656043.97石,受灾人口达544800人。此外自1937至1945年间,陕甘宁边区境内因吐黄水病、麻疹病、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赤痢、小儿破伤风、百日咳等疾病死亡134181人,占全边区总人口的8%。
    1946年:初春即遇灾荒,仅子长、延长、延川、延安、志丹5县,就有61000余人没粮吃,安塞县五个区500多头牛没草吃;夏禾麦豆受灾减产;部分地区又发生雹灾;传染病疫死4025人;虫灾也比往年严重,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1947年:普遍春旱、秋涝、霜冻,个别地区又有雹、水、虫灾,造成收获减半;在佳县、镇川、子洲、横山、永坪、蟠龙、长城等地,形成四大灾区,灾民达30万之众,加上其它各地灾民共达40余万;重灾区逃荒户竟达总户一半以上,有不少乡村干部也在逃荒队伍之中。据不完全报告:延安县旱灾秋禾大部未种上;蟠龙区种了不足去年的一半,大部人民以食糠、谷尾子、野草籽为生。安塞耕地251298亩,丢荒114078亩;每亩平均收粮5升,多数人没粮吃。子长县遭旱、涝、霜灾,收成极微,瓦市区的冯家屯、闰家庄两村,人均只有9.7升粮食。志丹县六区遭冰雹4次,麦子、荞麦被打光,糜子只收1/3;毛区被冰雹打了30多个村子,夏禾颗粒无收,秋禾减半。延长县有27个村庄73户人家受水灾损失严重;该县粮食比往年减产3/4,棉花少收5/6。子洲县10个区60个乡,有9个区26个乡遭水涝、冰雹,154617亩耕地全无收成,遭受旱、冻灾的耕地988785亩,丢荒15264亩,老百性说:“比民国18年灾情还厉害。”米脂县亩产平均谷子2升、黑豆5升、高梁2.7升、糜子1升;4000户2万人没粮吃。佳县旱、涝、霜、冻,佳北五个区27乡、379个村子、10715户44395人(占全县人口1/3)受灾最重,亩均粗粮不到5升;开光区5个乡92个村1920户、8190人,除少数地主富农外,其余人民均不见五谷,他们多以荞麦花、野草、树皮充饥;全县5万多人没粮吃。清涧县店、新、石三区雹灾面积达97191亩;又32个村庄遭水灾,损失粮2575石,牲畜、农具、家具、衣物、棉花、布匹等损失甚大。镇川(横山在内),旱、涝、霜、冻、冰雹均有发生,受灾面积127263亩;每垧平均粗粮2~10升;全县4万余人渡不过春荒,70%~80%的人连野菜都难吃上。合水县,店子被雹打毁田禾3552亩,水灾淹没禾苗4046亩,合计7598亩全无收成;又1821亩减产25%~30%,总计受灾面积9419亩,减收粮食2013.4石,损失牲口259头。中宜县,三区神灵寺到单家油坊一带遭雹打,糜子、荞麦颗粒无收,稻子减半、谷子只收少许。靖边县,镇靖等区旱死青苗89636亩(占秋苗总数1/3);除龙洲、长城两区外,其余各区均遭雹灾,毁田禾60121亩;青杨、龙洲、新城、镇罗霜冻,青杨区2544亩全无收成;又有7267亩水淹,少收粮727石;*(左虫右全)谷虫咬坏糜谷2080亩;清坪区早霜冻死田禾22498亩。吴旗县,疫病蔓延影响生产,粮食减为去年之半,人均粮3.4斗。定边县,夏秋田30万亩,因受灾只收细粮6670石,人均粮1.48斗,眼下没粮吃的1154户、6771人。安边县,32个乡,受灾24个乡颗粒未收,贫苦农民多数没粮,生活难以维持。
    1948年:宜川县河清区遭冰雹灾,降雹两小时,厚达2寸,二乡与三乡尤为严重,二乡三行政村的南坡、南庄、韩沟三村秋禾全都打毁;神府县灾情也很严重;又春暖以来,各地多种传染病疫潜滋蔓延,夏令一到,伤寒、霍乱、麻疹、痢疾、天花、疟疾、回归热等病四处蔓延,成为边区人民严重之灾害。林伯渠主席根据西北局紧急指示精神,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负责,紧急动员全体人民,迅速扑灭病疫蔓延,抢救人命,保证夏耘工作顺利进行,争取秋收后彻底消灭饥荒,就是当前边区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
    1949年:经过努力,一般地区已基本渡过严重的饥荒。但有部分地区灾情尚未解除,特别榆、横、神府、绥、延等县总计有20万人口处于相当严重的灾荒威胁之中,生活难以维持,进行生产困难更大。据陕北行署呈报:此地普遍缺雨,旱象严重。夏秋之交,清涧、延安、志丹、延川等地发生雹灾,富县黑水寺、张村驿两区有8个乡,1485亩麦子有896亩全无收成,589亩仅收一半,有1862亩秋田则全部打坏。沿黄河岸的秋旱和子长、延川的鼠灾;子洲、绥德和清涧的虫灾;榆林和吴堡的水灾等都相当严重。佳县疟疾病情更重,灾民达225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又西北新解放区,不少地区遭受水灾,潼关、临潼、蓝田3县倾盆暴雨,房屋秋禾冲毁、财物推走、人畜淹死,损失颇大。关中平、朝、二华、长安、三原、高陵等县低洼处土地被淹没60万亩,不少地方阴雨,农田作物晚熟、霉烂、倒枝、生芽,秋禾减产很大,关中地区棉花减产有半,秋粮减产30%左右,十数万灾民急待安置救济。
    1939~1949年间,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灾害,是经常的、严重的。在这十几年中,年年都有或轻或重的自然灾害发生,损失惨重。1939~1945年,因灾害总共损失粮食110余万大石,可供100万群众一年食用。由此可见,“年年防灾”确为我们今后发展农业生产中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主要环节,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领导思想上的重视,并组织领导群众,采用各种有效办法,为抗灾减灾而长期进行斗争。


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胡民新 李忠全 阎树声编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