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加强妇幼保健
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尽管实现了政治民主,时刻关注着人民的健康和妇幼保健工作。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状况,致使群众中的迷信、愚昧和不卫生的习惯,仍然严重地存在着;特别是妇女受几千年来封建传统势力的束缚,妇女和儿童的保健工作,更是薄弱环节,因而死亡率很高。据边府民政厅调查,安塞县五区1939年4、5两月共出生婴儿50名,至1940年7月,仅成活10余个,死亡率达80%。经过大生产运动,边区实现了丰衣足食,还存在着“财旺人不旺”的问题,1942年至1944年,边区婴儿死亡率仍为291‰,较以前虽有大幅度的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全国的275‰,和国内大城市如北平1929年至1931年的死亡率177‰相比,就高得更多①。妇婴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卫生条件极差,致使婴儿多死于四六风(破伤风)及百日咳或感冒转成的肺炎;妇女大半死在跌身子(即流产)、产后风和产后大出血。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边区党和政府把妇幼保健工作当作关系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来抓,先后发出《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关于保护母亲和儿童的决定》,以及有关妇幼保健的条例和命令等,要求爱护母亲和儿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号召全体党员和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护士及从事各种保育工作的同志,积极执行党和政府的决定,搞好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具体的措施是:
第一,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在这方面,深受群众欢迎、效果最佳的是举办卫生展览会。194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边区举办了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妇女生活展览会,通过生理解剖挂图、统计表、绘图等,形象具体的对妇女生理、受孕至婴儿出生作了详尽说明,群众很感兴趣,开幕第一天就有6000多观众,其中半数以上是妇女。通过展览介绍,使许多群众明白了“原来小孩子不是老天爷赐给的,是这样生的呀!”③也有妇女为生产时没消毒使孩子天亡而悔恨。
1942年11月,中央医院建院三周年之际,举办卫生展览会,通过连环画对胎儿发育及胎儿的生产过程作了介绍,使群众深受教育。1944年7月,延安市举办卫生展览会,根据调查的实际材料,对妇婴卫生知识和人口出生死亡统计,用图表加以对比表现,反映了北郊乡儿童的死亡率为出生率的60%以上,34个妇女平均每人生了7个孩子而死了5个,共死亡了173个孩子,其中38个是由于流产,并分别介绍了造成流产和死亡的原因,内容现实具体,更具感染力,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使群众受到活生生的妇婴卫生知识的教育。
1945年“三八”节,边区妇委会在延安专门举办了一次妇幼卫生展览会,结合图表、标本和模型,宣传妊娠、接生、哺乳、育儿等妇婴卫生知识,并有名医毕光斗、阮雪华、邵达等到会专门接诊妇幼患者。小学秧歌队还配合展览演出了“怎样养娃娃”等秧歌剧,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当时在全边区的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增设了卫生常识课,在妇女冬学教育中,依照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识字,创造性地进行妇婴卫生教育,镇原县刘家城村的妇女冬学,就是一个典型,受到边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的赞扬,并在全边区推广。《解放日报》卫生副刊和边区卫生报,还有编辑出版的卫生宣传小册子等,也经常刊登有关妇幼保健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提高了认识,对于妇婴卫生常识有了一定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第二,培养妇幼卫生人员,推行新法接生。随着妇幼卫生知识的深入宣传,改变群众沿用的接生旧法,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毛泽东在1944年向边区提出了每村有一个接生员的号召,边区采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①开办助产班,培养助产员。1944年10月,边区第一次开办助产训练班,有学员80名,学习10个月,毕业后分赴各地从事妇婴卫生工作。1945年5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与边区卫生署合办助产训练班,有学员45名,上课3个月,下乡实习7个月,在10余县市新法接生68人,产前检查126人,创办接生班26处,培训接生员367人,给儿童接种牛痘638人。另外,关中、陇东分区和甘泉、新宁等县也先后办起助产培训班,每班学员30名,学期3个月,为县区培训了一批助产人员。
②举办接生班,培训接生员。延安市在中央卫生处所属各卫生所协助下,1944年创办4处接生训练班,3个月学会接生、经期卫生、婴儿保育等简单的妇婴卫生常识。同年,边区下乡的妇婴卫生工作队开办接生班6处,培训接生员103名,3个月内学会了接生保育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1945年春,边区卫生署同中西医药研究会、中央卫生处及联防军卫生部派遣医疗大队、助产班工作组等72人,分赴延属各县及关中分区下乡工作,创办了大小23个接生训练班,培养了302个接生员,改造旧产婆共826人,基本实现每区有一个助产员,2至3个行政村有一个接生员,并有73%的地区推行了新法接生。
③培养妇幼卫生干部。1945年11月,成立边区妇女职业学校,路志亮任校长,阮雪华为副校长,招收学员60名。该校专门培养妇婴卫生干部,主要课目是助产,占全学时70%,政治文化、一般疾病治疗、生产课各占10%。先后举办两期,培养妇幼干部百余名,对帮助各县区培训助产士及改造旧接生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颁布政策法令,保障妇幼健康。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在第九章第二节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① 《陕西卫生志》,1985年第3期。
② 《解放日报》,1944年4月30日。
③ 《解放日报》,1940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