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延安时期社会制度的整治和舆论引导
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以创建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为目标,在进行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社会风气的综合整治,这是廉政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与华北、华中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政治上是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人民的统一战线政治;在经济上基本上是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与半封建因素的经济,在文化上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些抗日根据地都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了。在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所有的根据地内部都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全体抗日人民(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都获得了政治上的自由,都享有人权、政权,财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的充分自由。各级政权机构,都经过了人民的民主选举,建立了真正的民意机关(农村代表会与各级参议会)。在各级政权中,真正实行了“三三制”,而这种政权,是全体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工人、农民等)的联合政权。它是团结一致对抗敌伪的专政,而对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等民间习俗,只能采取改革与限制的政策。因而,在各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中,在创建模范根据地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都非常注重改革民间陋俗,加强对社会风气的综合治理,教育广大人民树立新的时代风尚。实践证明:好的社会风气,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党风与廉政建设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