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节 平抑物价 稳定金融

星光 张杨




    一、金融物价波动概况
    在战时条件下,物价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在边区,由于经济落后和敌顽的封锁,金融物价的波动更显得突出。边区政府采取对外“等价交换”,对内“相对平衡”的政策,以求金融物价的相对稳定,保护边区自给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
    1941年上半年,边区的物价,以延安为例,各种货物的平均指数如下表:
    从各种货物的平均指数与逐月增涨率来看,2、3月物价已逐渐上涨,但幅度不大。从4月中旬以后至6月便跳跃式的上涨了,6月比1月上涨1倍多。
    物价上涨原因,从客观方面说,首先是边区生产落后;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封锁边区的形势下,必然刺激物价上涨;其次,商人只要有利可图,便采取绕路或对国民党驻军行贿等办法运货进入边区,这样,所花各种费用都加在物价上,更增加了物价上涨的成分。
    主观方面,公营商店林立,又在脱离集中领导下分散经营,盲目竞争,外货一到,互相提价争购;买到手后,又提价倒手转卖,于是便促成了隔日市价不同,甚至早晚市价不同的混乱状态。绥德4月15日小米每斗21元,16日26元,17日28元,及至5月6日上午36元,下午竟涨到40元了①。
    在金融方面,1月到4月中旬,边区政府宣布禁止法币流通之后,原在边区内部流通的法币,大部分逃出了边区,还有一部分暂时退藏起来,于是边币通过财政支出的渠道而流通到边区各地。这时适逢旧历年关前后,对外贸易一般都停止了,故2、3月份边币发出之后,边、法币比价便开始波动,物价也上涨。原因主要是受反共高潮的影响,人心不安。
    4月中旬以后到7月,金融物价便逐步出现大功荡。其原因,第一,皖南事变后,紧张时局逐渐缓和,对外贸易也逐渐恢复,于是对法币的需求量大增。银行积存的法币已被换空,便使法币黑市活跃起来。第二,边币发行速度太快,如2月只发行90余万元,3月即增发300余万元。4、5、6月又每月增发200余万元。边币发行速度太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势必跟随而来的便是币值下降。第三,各机关单位的公营商店,也就在这时如雨后春笋般举办起来,边币增发投放于各机关单位的生产基金,又多转移到商业上来,在商人手中的边币,首先追求有对外贸易购买力的法币,于是产生了黑市的严重情况;其次是追求土产,又促成了边区物价商涨。第四,5月外商从河东运来大批货物,于是公私商人将边币涌到绥德,收求法币抢购来货。因此,边币对法币的黑市比价,由4月的1.5∶1到5月即变为2∶1。到6月,大批边币又从绥德涌到陇东,使陇东的边、法币黑市比价,也从1.25∶1跳到2∶1。7月再从陇东退回延安和三边绥德。所以延安、三边的黑市也跳到2∶1,绥德6月为1.45∶1,又跳到2.25∶1。凡边币所到之处,黑市猖獗,法币价格飞涨,囤积投机现象层出不穷,物价也高涨,边币被拒用。三边、陇东、关中都有拒用边币的现象。
    下半年物价虽然继续上涨,但幅度不大。仍以延安为例,平均物价指数7月是247.9,比6月上涨11.80;8月是297.1,比7月上涨19.8%;9月是336.2,比8月上涨13.1%;10月是338.2与9月差不多;11月是447.3,比10月上涨15.2%;12月是532.8,比11月上涨19.1%。
    金融方面,一方面由于收缩通货,加强食盐出口,法币流入增加;另一方面货物入口暂时减少,法币供求不紧张。加以配合拥护边币运动,因此,边币对法币的比值首先在绥德开始回升,由七月份的2.25∶1升回到2∶1,回升11.11%。9月份,全边区边币对法币的平均比价,由8月份的2.187∶1,回升到2.05∶1,回升6%。10、11月,边币又下跌,但较缓和,且各主要市场大体平衡,不象8月以前那样此起彼落,跳动幅度很大。12月份,又出现了一些跳动,且各地之间也不平衡了。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贸易局与银行便开始向外大量抢购物资,法币支付量过大,故边法币比价又出现一些跳动。
    总之,金融物价波动下半年比上半年稍有好转。
    上述法币大量流入边区,外汇供求得以缓和,使边币对法币黑市价曾一度有所回升,或下跌缓慢,这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法币大量流入,却带来了侵占边区市场,缩小边币流通范围的恶果。
    在边区边境与国民党区接壤的缓德、关中、陇东等地,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与国民党区有密切联系,在边区政府发布禁止使用法币命令之后,在这些地区法币流通仍未完全停止。自英美存封中、日资产,法币大量流入边区之后,更促使了这些地区,法币从半公开到公开皮用,甚至出现拒绝使用边币的现象。
    1941年12月——1942年2月,边区金融物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物价略有上涨,但幅度不大,金融情况,1941年12月各地成立货币变换所,法币公开买卖后,各地平均价格是2.49元边币换1元法币,1月是2.46∶1,2月是2.56∶1。1月法币下跌,边币上涨0.03%,2月边币下跌,也就是法币上涨4.06%。这三个月边法币比价有上有下,总之,这一阶段金融物价是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区法币币值大跌,物价猛涨。于是国民党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实行限价政策。这样使得大批货物流入边区。第二、土产对外贸易12月至2月实行了统销,法币掌握在公家手中,抵偿了进口的差额。第三、在货币交换所成立的同时,边区政府重申禁止法币流通的命令,边币流通的范围扩大了。
    1942年3—7月,又出现金融物价大动荡的局面。物价方面,外来品如棉花由2月1600元l00斤,到4月跳到3206元,涨了1倍;青市布由2月的1500元1匹,到5月涨到2980元,将近1倍,6月3100元,超过1倍;东昌纸,由2月的62元1刀,到4月涨121元,涨了1倍。土产品,食盐涨得较快,4月比2月涨到1倍以上,6月涨到2倍以上,麦子、小米涨的速度比较慢些。物价动荡得最猛的是3、4月,3月的平均物价指数由2月的597.7上涨到747.4,4月又涨至1034.5。月增涨率,3月比2月上涨25.04%,4月又比3月上涨38.40%。
    金融方面,在1、2月,除三边而外,其他各地的法币价格,明市与黑市是一致的。可是到3月以后,法币的黑市价高过明市,3月,延安高0.12元,三边高0.14元,绥德高0.33元,4月分别高0.17元,0.05元,0.07元。5月分别高0.56元,O.20元,0.67元。在延安、绥德5月份的法币黑市,平均价格分别是1元法币等于3.5元边币,1元法币等于3.8元边币,但有一段时间曾涨到1元法币等于4.2元边币,1元法币等于4.5元边币;米脂甚至涨到1元法币等于4.8元边币。5月底,绥米地区便拒用边币了。
    这一阶段金融物价大动荡的原因,第一,12月至2月增发的1000万边币的影响;第二,土产统销,到3月不能坚持之后,法币不能掌握在公家手中用以调剂市场,边币跌价,也直接影响了物价上涨;第三,公家夏衣缺布,绥德的纺织业缺棉,各单位在市场上抢购而刺激了物价上涨;第四,胡宗南于5月到洛川,策划进攻边区,时局紧张,也刺激了金融物价的波动,同时,359旅驻绥德的部队调防到南线,商人恐我军撤退,于是抢购法币,这就是在5月底绥米的法币黑市特别涨得高,并拒用边币的原因。
    6月,金融物价波动幅度下降。原因是政局又稳定;边区银行实行紧缩政策;在商人手中暗藏的法币,又被迫抛出来了。
    二、平价运动和货币斗争
    1941年6月,边区政府鉴于上半年物价飞涨,边区经济出现动荡不安的现象,决定发动平价运动,作为平稳物价、克服经济下稳的紧急措施。
    所谓平价运动,就是组织公营商店以低于市价的价格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尤其是直接销售给农村消费者。平价首先平抑布匹、毛巾、洋烛、锨、锄等工业品价格,使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看到边币可以买到便宜东西,打破存货不存边币的恐慌心理,提高边币信用,吸引农民进城卖粮,使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也逐渐下跌,从而达到逐渐平稳物价的目的。公营商店则可推售存货,抽出资金运盐出境,购入棉花及工业原料,以不断吸引粮食及农副产品上市,从而加速资金流转,增加食盐输出,减少贸易逆差,以换回法币支持银行,求得金融平稳。
    平价运动先在延安试行,以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6月7日,由贸易局召开公营商店联合会执委会,决定先由光华、西北,交通三大商店实行平价,其它公私商店可自由参加。光华商店成立“光华边区产品推销部”,成为这次平价运动的骨干。《解放日报》刊登了广告,广为宣传平价运动消息。为使运动深入群众,使平价的实惠能直接落入广大农村消费者手里,延安各文艺团体纷纷下乡宣传。规定6月21—27日,为优待农民周,这期间停止机关、学校、部队人员去购买,蜂拥而至的农民则受到热情接待。为了防止商人投机,平价期间一律停止门市批发,严格限制购买量。
    延安平价运动是有收获的。运动开始不到10天,布匹、毛巾、纸张等工业品的价格均呈稳定状态,改变了过去一天几涨的状况。粮价一般都下跌了。如运动前麦子平价每斗最高价48元,最低44元,平价后最高39元。这次平价运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相当地打破了人们的恐慌心理,提高了边币的信用。光华、交通、西北三家商店,不到半月,销货近14万元。顾客中半数以上是农民。“光华边区产品推销部”在农民优待周内销货6万余元,全部卖给了农民,减价1.5万元。因此,农民虽在农忙季节,也肯担粮进城,大米、玉米、黑豆等上市量增加了40%。这次平价运动,对边区工业品的质量和销路,也是一次考验。交通纺织厂的土条布、难民工厂的毛巾、马列学院团结纺织厂的无牌布,都是老百姓最欢迎的,销售极快。其它如军委工业局所生产的皮子、绳子、毛口袋、精盐、伞、牙粉等,亦颇受欢迎,销路很广。这说明边区工业生产已打下了初步基础,而且证明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敌顽封锁边区、窒息边区的企图不能奏效,便以各种方式干扰破坏边区金融,掠夺边区财富,企图破坏边区自给经济的建设。因此,主动开展金融斗争是稳定边区金融保护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
    日本自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更觉财力物力枯竭,便加紧对我沦陷区和大后方人民的经济掠夺。1942年6月8日,华中伪政权在日寇指令下宣布通货统一令,贬低法币价格,令人民限期兑换伪钞,并在江、浙、皖三省开始禁用法币。随后,日寇集中三省法币涌向大后方抢购物资,致使大后方物资流向敌占区,物价猛涨,金融混乱。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改变了对敌经济绝交政策,废止1938年颁发的《禁运敌物品条例》,公布了《战时管理出入口物品条例》,实行向沦陷区抢购物资;同时亦向边区抢购物资,并严密封锁必需品进入边区。
    在法币猛烈贬值的形势下,主动向法币进攻,如果运用得好,确是使边币战胜法币的好条件和时机,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根据过去一年半的经验,法币增多,势必侵占边区市场,逼迫边币跌价,且法币以其腿长优于边币,如果对此形势置之不理,将会使边币走向垮台的危险。
    7月20日,边区银行发现并分析了上述形势之后,决定对法币进攻。7月25日,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五省联防司令贺龙、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联名给党政军县团级以上负责同志发出“火急”密电,根据上述形势,提出对策是:“坚决不使法币在市面流通,并随时收集境内法币抢购友区物资。”具体办法:甲、重申禁止法币流通令,对破坏金融人犯,必须给予逮捕,视其情节轻重,必要时得枪毙一、二人“示儆”。乙、抢购友区货物,现在法币比边币还跌得快,务必动员民众将所有法币向银行或货币交换所兑换,或向友区抢货。利用时机,相对提高边币,第一步先普遍提到3∶1.以后看各方情况再行决定;提高边币对法币的比价,是引诱发区商人运货进边区的办法之一。丙、任何公私商人将食盐及土产运出边区,必须换进半数货物,否则食盐土产不许出口。
    同时,边区银行通知各地货币交换所,执行下列三项办法:甲、以绥德为斗争的第一线,其他各地配合前进。乙、先把边界地区的法币牌价拉下,延安后拉,以鼓励边币外流。丙、提高边币的牌价,引起使用法币者的心理恐慌,以打击法币。
    于是,法币价格急剧下跌,8月份法币与边币比价由7月份的1∶3.21下跌到1∶2.94,自9月后便稳定在1∶2.20。
    银行在所掌握的法币中,因法币跌价而损失4789630元边币,但却取得了如下的收获。
    第一,货币斗争的主动权由敌顽转入我手。改变了7月份边区对外贸易中,输出多,进入少,甚至只出不进的局面,8月以后,从延安、关中、陇东的进口货物逐渐旺盛。同时,国民党地区物价飞涨,边区物价不受影响,而是想对的稳定。平均价格指数,9月比8月下降1.8%。10月、11月略有上升,12月又比11月下降1.01%。
    如同1940年相比,1941年物价指数比1940年增高8倍多,而1942年比1941年增长不到3倍。
    1940年12月    100      1941年12月    100
    1941年12月    884.2    1942年12月    298.6②
    第二,在边区境内的法币削价总值等于收缩边币的总额,7月份在边区境内的法币估计约2000万元。7月边币对法币的平均比价是2.25∶1,12月是2.1∶1。每元法币被削价1.15元边币,2000万法币,共被削价2300万元边币,等于边币收缩2300万元。
    第三,边币从中心区流向边界,使边币流通范围扩大了。边币在货币斗争中,从劣势转为优势之后,信用大为提高。往日绥德、陇东、关中、富县等地区,法币的流通从未停止过,有时甚至拒用边币。可是现在,人民转为乐于接受边币了。这样边币从中心区流向边界地区,使边币的流通范围扩大了。
    1941年延安平价运动和1942年的金融斗争,是边区政府为了稳定金融物价所采取的两次本行动。这种主观努力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但没有也不可能根本上解决边区金融物价问题。这二年,边区经济尚处于向全部自给的过渡时期,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食盐土产的输出基本上处于自流状态,对外贸易和外汇的管理还未认真执行,外贸逆差巨大。所以,这二年边区的金融物价基本上是不稳定的,只要外边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稍有变化,边区的金融物价就会出现波动。
    ①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编:《目前边区金融严重情形》,1941年8月11日。
    ②贸易局:《关于贸易问题的报告》,1942年12月。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