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 民族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精神家园

马新发 雷莹


  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联合体。民族并非伴随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其不同历史环境中,在共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以本民族的社会心理为思想材料,在不断提炼升华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内容和优秀成分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民族文化,对民族性格、情操、社会心理等起着强大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是其他一切精神,包括时代精神产生的基础。民族精神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的稳定性,当然它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将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
  (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支撑、促进中华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的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江泽民曾在2001年指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不断培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①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人们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是一种体现爱国情感的社会实践行为,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高扬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团结统一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精神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崇尚友爱、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对内表现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对外则表现为爱好和平的精神,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团结统一精神的对外扩展。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外患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性格。中华各族人民有着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族人民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团结统一的思想已深入到中华各族儿女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自觉选择的价值取向。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秦王朝统一以后,直到十六七世纪,中国在世界上一直号称强国。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和为贵”,孔子这句名言所体现的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黩武主义向为中国古代社会舆论所批评,而和平主义则为社会大多数人,特别是精英阶层所一致认同。孟子采取了激烈的“非战”立场,他不仅反对战争,而且提出了人性“善”的本质以作为反战的人性根据。所以他主张实行“王道”,坚决反对“霸道”。墨子从“兼爱”的社会理想出发,反对侵略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同时,他肯定反对侵略的防御战争,注意研究制止侵略战争的方略,讲求守御之术。老子则从“无道无为”的主张出发,提出了一个“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社会理想。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对内重视社会道德教化,主张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主张各个国家和平共处。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就来源于这种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传承。勤劳主要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及其行为品质。它反映了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界作顽强斗争的精神状态,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关心劳动人民,勤奋努力,不怕苦,不怕累。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之宝,立国之本。随着历史的发展,勤劳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它不仅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力与汗水的付出,也指人们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与珍惜,因而勤劳与节俭又内在的联系在一起。远在古代,人们就把勤俭看作修身、持家、平天下的必备的品质和要求,他们笃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恪守勤劳与节俭,为人必正,理家必富,治国必成。历史与事实都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勇敢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征。它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勇敢作为一种美德,与懦弱、胆怯相对应,但它不只是表示剽悍和强壮,它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勇敢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惧强御”、“勇者不惧”强调的就是人们在面对权势和强暴时,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勇敢的性格,对内反抗压迫、对外抵抗外侮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族史中。其次,勇敢精神倡导的是一种有智慧有谋略的勇气。历代思想家都十分推崇智勇双全的人,孔子的“勇敢而又勇于不敢”的识人标准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能担大任者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第三,勇敢是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胆识,只有深怀仁爱之心、遵循道义的勇才称得上“大勇”。古人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赴汤火,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的精神。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沃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诞生最早、开化最早的民族之一。在条件恶劣的原始社会,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是时刻摆在原始先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巨大的自然压力造就了中华先民们勤劳勇敢的坚强性格。愚公移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反映了我们祖先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自强不息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而且是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根本要求。“自强”是不依赖、不仰赖别人,自尊、自重、自立、自胜之意。“不息”是周而复始、永无懈怠之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它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锲而不舍、知难而进;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渊源。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而著称于世。 “盘古开天地”的气魄,“女娲补天”的艰辛,“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坚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著,无一不凝结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二,奋发进取、刚健有为,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精神实质。它强调发挥行为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些都透射出奋发进取、愈挫愈奋、刚健有为的精神。
  其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革新、创新的过程,它蕴涵着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基本要求。《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之盘铭所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畴老人常言》中的“与日俱新”等都说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内涵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内容。江泽民也说:“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着的重要动力。”③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内容。离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精神,自强不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四,放眼世界,追求真理,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本质要求。积极进取的创造活动要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为前提。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之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的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善于向其他少数民族学习,而且善于向周边国家学习。尤其是近代以来,自林则徐主张放眼看世界始,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的中国,已成为当时和后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中国人的共识。可见,不断学习,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所内涵的本质要求。
  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各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的必须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二) 革命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里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历史是延续的,传统是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精神也是发展的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滋润、哺育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脱胎于民族精神,融合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表现和发展着民族精神。
  革命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产生于革命年代,脱胎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些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无一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革命精神之中,无一不被革命精神所蕴涵,所传承,所发展。
  革命精神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寻求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围绕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力量的领导,中国人民的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也离不开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是千千万万舍生取义的爱国英烈用鲜血浇铸而成的,同时又吸引着无数的爱国志士为着美好的新中国,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
  团结统一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我党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和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各少数民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革命精神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真正的敌人。中国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扬团结统一精神,维护祖国统一独立的历史经典。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民族空前地团结起来。国共实现两党合作,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各民主党派摒弃前嫌,积极支持抗战;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道,英勇地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很多华侨回国参加对日作战。中华民族的这种团结统一的精神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保证。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弘扬了这一民族精神,并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革命精神之中。
  革命精神是革命的,更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长期压迫中国人民的结果。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多重压迫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年经受战火蹂躏,其生活困苦为世界罕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不是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为了和平幸福的未来,为了有一个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注意把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区分开,把日本的侵略行径和日本人民的友好行为分开,把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击日本侵略者和联合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相结合,对敌作战讲究有理、有利、有节,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充分体现在革命精神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它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在井冈山,从最高领导到普通战士,都要亲躬生产劳作,都要作战守卫;在长征路上,敌军的围追堵截、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物资匮乏、生命禁区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在延安,一方面对敌斗争节节胜利,一方面开展生产自救、经济建设、文化创新、国际交往等;在西柏坡,我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对敌人发起最后一击。这些精神是使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中都能保持昂扬的奋斗状态,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革命是在极端困难又无外援的环境中前进的。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怕鬼、不信邪、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在当时都是尤其艰苦的革命环境。党和人民用自己的力量证明了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能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解放自己。正是充分发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党团结和领导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强大敌人,不断开创了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总起来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而生的,但不能只简单地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包括革命精神在内的历代优秀精神的升华和积淀,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战争年代的时代显现。革命精神同以往优秀的时代精神比较具有不同的地位,革命精神使共产主义精神进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从此,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了全新的内涵,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315页。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③ 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9年8月24日。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