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识前提

马新发 雷莹


  梳理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科学把握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首要的认识前提。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风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并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在长达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五十多个成员共同创造和培育的,是经过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后凝聚而成的,是所有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和建设美好的家园,不断培育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就是同这一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在今天,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一种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正如民族是不断发展的一样,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所要培育和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深邃、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三种成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或者说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新时期文化。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谛和灵魂看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今天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应该是三种成分的有机统一,即优秀的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以及新时期精神的统一。所以,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也是新时期新实践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传统民族精神深深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能古为今用,结合时代的要求,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赋予其新的意义,它就必然能显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精神就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和协旺邦”、重视“人和”、强调“德”大于“和”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勇敢勤劳、知难而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优秀的历史传统精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因素是与封建文化的糟粕因素相并存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封建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但中华优秀历史传统精神并没有在我们民族重新崛起中被丢弃,而是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先锋的当代中国人民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不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革命精神,指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创立和形成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压倒一切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代表的自立自强的新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革命精神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具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特质。革命传统精神的形成与历史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时代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内容上的新突破新发展。例如,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科学精神、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都是革命传统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充实。革命传统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对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作为动力和支撑,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再一次促成中华民族精神发生新的更大转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合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时代的召唤,历史的重托,让时代精神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是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正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科学探索一次又一次占据世界先进领域,缩短与世界的距离;正是弘扬敢于拼博、一往无前的精神,才有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才有了金融风暴后的风平浪静;正是弘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才有了国企改革、扶贫攻坚等目标的如期实现;正是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时代英雄辈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楷模等等。如果说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的产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时期精神,则是优秀历史传统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精神的进一步碰撞、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新发展,是崭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贡献。
  总之,我们要弘扬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的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就其内涵来说,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综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每个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民族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在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态之中。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分为传统内涵和现代内涵两大类。关于传统内涵,学术界的概括不尽统一。有的概括为五个方面,即自强不息精神,求是务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宽容精神,民为邦本精神③;有的归纳为八个方面,即包容和谐精神,互助友爱精神,刻苦耐劳精神,公平正直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团结御侮精神,自强奋进精神,革故鼎新精神④。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概括,兹不赘述。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特点提炼出来的,有学者将其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创业、自觉献身精神,廉洁奉公、兼爱互利精神,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精神,生态平衡、天人协调精神⑤。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作出了更为准确精当的概括,指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⑥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三个基本特征。
  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传统的升华和时代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渐萌生且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精神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作用。民族精神能适应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精神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调节,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民族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它与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光辉旗帜,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始终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聚集、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它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依靠这种优秀品质,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它鼓舞着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激励着中华儿女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先进性。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能不能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保持民族精神的进步性,使之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凝聚人心的现实效应。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形成“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五种精神”,尤其是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抗击“非典”精神等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6日。
  ③ 卜鼎焕:《试论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见《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56页。
  ④ 李锦全:《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见《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160页。
  ⑤ 余少波:《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表现及其功能》,见《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67页。
  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