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深入敌后 坚持办校

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














  日寇侵占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配合我军发展敌后游击战争,1938年12月,党中央决定在敌后建立抗大第一、二两个分校。21日,两支队伍冒着风雪,从陕甘宁边区出发,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行军一个月,于1939年1月到达晋东南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留在延安的抗大总校,根据中央的指示,于1939年1月15日至3月15日,进行了两个月的全面工作检查。通过这次检查,总结了学校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针,加强了工作的薄弱环节,教育、团结了广大教职学员。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同志曾给这次工作检查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工作检查“可以说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史》)
  1939年6月1日,是抗大建校三周年。抗大召开了盛大的纪念大会。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王稼祥、刘少奇、邓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大会,对学校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号召抗大学员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会上,全体师生庄严地宣读了《抗大誓约》,表明他们坚决抗日的革命精神。朱德同志从山西前线寄来题词:“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述略》)此外,抗大还举办了运动会、展览会,出版了《抗大三周年纪念特刊》和《抗大动态》等图书和刊物。
  1939年6月20日,中央决定抗大总校也迁移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7月10日,抗大总校和陕北公学等约五千人,共同组成了“八路军第五纵队”,在罗瑞卿、成仿吾等同志率领下,向华北敌后挺进。1940年2月到达晋东南的武乡县蟠龙镇。总校迁移后,留在延安的部分学员组成抗大第三分校,由原抗大教育长许光达同志任校长。
  1940年4月15日,抗大总校第六期在蟠龙镇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总校到敌后开办的第一期,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大会上讲话。他要求抗大多造就些“铁军骨干”,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为把我军建成抗日的“铁军”,作出贡献。(《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史》)抗大第七期,是在河北省邢台浆水镇开办的。这一期特别注重了各种正规化制度的建立,同时调整、精减了组织机构,编写、出版了大量教材,规定了新的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在职干部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水平。
  1942年,是华北敌后最艰苦最困难的年代。为了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抗大第八期扩大招生,5月份开学。1943年1月,抗大总校奉命返回陕甘宁边区的绥德。原在延安的军事学院及抗大二、三、七分校,也与总校合并,共约六千余人。此时校长为徐向前同志,副校长何长工同志,政委李井泉同志。从八月份开始,抗大进行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整风运动。此后,又组织了对党的“七大”文件的学习,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思想基础。
  1945年8月,抗大第八期学员毕业,遂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大反攻。同年10月大部分学员在何长工副校长率领下挺进东北,组成了东北军政大学。其他学员也分别参加了各大战略区的军政大学,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胜利地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延安抗大/武继忠 贺秦华 刘桂香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