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延安五老”的革命情操

徐建国

    
  延安时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群体。他们都有长期的革命经历,是革命的老前辈,具有坚定的革命情操和信仰;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渊博的知识;他们都担任过党和边区政府的高级职务,身处高位。他们就是被尊称为“延安五老”的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五老”以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革命情操,在党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铸就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为革命不懈奋斗的坚强老战士
  “五老”在早年都有从事革命工作的丰富经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董必武1911年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1920年秋,他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林伯渠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吴玉章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觉哉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特立1911年在长沙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老”参加革命后,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斗志,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1944年1月,中共中央在祝贺董必武60寿辰的贺电中这样说:“您过去的革命斗争,贯穿了辛亥、五四、北伐、内战一直到抗战的各个历史阶段,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荣的史迹。”①毛泽东曾经对徐特立做过这样的评价:“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②这并非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这些话,而是对这位紧跟革命步伐、百折不挠、老当益壮的老革命家,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和高度的评价。1947年1月,在徐特立70岁寿诞之时,毛泽东特意送了益寿糕,盒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6个字。
  吴玉章以自己的革命资历,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崇高的威望。1938年12月,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蒋对他说:你是老同盟会员,国民党的元老,还是回到国民党来吧。吴玉章回答:“我加入共产党是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深知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毫无气节的”③。在吴玉章60岁寿诞时,中共中央给他的贺词中说:“你在六十年的生活中,有四十年是过的革命家的战斗的生活。你是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你始终是前进的,你始终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奋斗着……你的生活和斗争,是近几十年里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④对于吴玉章坚定的革命信仰,毛泽东曾经也作出过评价:“从同盟会中留下到今天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始终为革命奋斗,无论如何不变其革命节操的更没有几个人了”,“我们要学习他的各方面的好处,但特别要学习他对于革命的坚持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这是我们党的光荣,这是中国革命的光荣”⑤。林伯渠也是老同盟会员,并曾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即使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他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选择。他的一位老友曾劝他登报发表声明脱离共产党,并表示愿意保护他,但他“不经思索就毅然地拒绝了”,并且声明“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⑥。1945年3月28日,是林伯渠60寿诞之日,中共中央的祝寿词是:“你是我国革命老战士,自辛亥(革命)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他在致辞中谦逊地说:“在这条战线上,我只是一员战士,一个老兵。如果说有什么足以自慰的,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自己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毫不顾惜的把那些注定了要衰亡的东西抛在后面,同时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从他们中间吸取战斗的力量。这并不是个人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是群众教育了我,是党培养了我,是革命实践引导了我,才使我走上了今天这条道路。”⑦
  作为革命经历悠久的革命者,“五老”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们时时在反省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革命性。谢觉哉曾这样说过:“革命要求我贡献一切,要求我尽一切可能,而我所贡献的却太渺小”,“假如我以前更努力些,特别是入党以后,我的成就也许更大些”,“我曾这样想:经历了许多患难而没有死,死去了无数同志而我没有死,应该还做几年工作——打算十年——才对,才能对得住党,对得住已死的同志”⑧。吴玉章也是如此,他这样说过:“我是顶老实的人,既决心作革命事业,就死心踏地去干。遇到革命屡次失败,我更不屈不挠,再接再厉,不灰心,不失望,常常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去收拾残局,徐图再举,甚至有人慨叹我为愚不可及。当着革命斗争正艰苦困难的时候,革命队伍中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我更拿‘疾风知劲草,时乱识英豪’的古话来鞭策自己,鼓励同志。”⑨“五老”以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五老”则是党的宗旨的忠实践行者。他们从不以“官”自居,而是把自己视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甘为民仆耻为官”⑩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五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到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无一不倾注着他们的心血。他们曾经说过:“必须时刻注意民众所发生的问题,关心民众的利益。这要求我们谦逊地倾听群众的意见,深知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困难,不倦地向他们学习”;“我们应该懂得,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相信广大群众;相信他们是有力量的,一时一刻都不能与他们脱离”(11)。他们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要倾听群众的呼声,采纳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生活,保护群众的利益”(12)。
  “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人们对谢觉哉的评价。他对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1940年,他主持发动了“坚决反对侵犯群众利益”的教育运动。他在列举了种种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后,指出:犯错误的人虽是个别的,但其影响非常恶劣,严重危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他号召延安的党政机关,把加强群众工作、尊重群众利益问题,列入党的工作日程,经常进行监督检查,抓住典型事例组织讨论,与任何侵犯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作坚决的斗争,减少和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他还在报上写了《斜径败良田》、《保障人权》、《不应该白吃饭》、《菜地问题》等短文,批评那些不顾群众利益、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13)
  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同样是把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被称为“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14)。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曾赋诗赞誉他:“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下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15),这是对他关心群众利益的恰当评价。1941年是边区征缴公粮最重的一年,林伯渠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农民中了解群众的反映。他每到一个地方,群众就会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向他诉说衷肠。林伯渠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到很多真实的情况。凡和他谈过话的老乡,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没有一点官架子,奇怪的是,我们的一切他都知道哩!”(16)吴玉章同样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给予他的评价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17)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毫不顾忌个人的一切。1940年为扫除文盲而推广的新文字运动中,在开办的教员训练班上,“我亲身去教,朝夕讲解。……我觉得凡事只要努力定有成就,我愿以改革中国文字为我终身事业。因为我过于兴奋和疲劳,十一月底病了,几乎不起,幸同志输血得救”(18)。徐特立是“五老”中年龄最长者,他毫不顾惜自己,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947年,70多岁的徐特立在转战陕北途中病倒了。为了给他烧点热水喝,同志们找老乡借来麻杆准备当柴禾烧。徐特立知道后非常生气,说:“不!这个不能当柴禾用,快送回去,不能糟蹋老百姓的财物。”原来这种麻杆是经过浸制晒干、加工过的,晚上拿它点了照明用。他说:“你们光想替我烧水,却忘掉了群众利益,这怎么行呢!我们只有时时想着老百姓,为着老百姓,才能取得胜利”。他把关心群众利益提高到党性原则的角度来考虑。(19)
  艰苦朴素的楷模
  “五老”虽然都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在实际工作中,“五老”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林伯渠作为边区政府主席仅住一孔窑洞,全部家当就是一堆书和一个铺盖卷。(20)1941年,在边区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林伯渠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率先在边区政府机关墙报上贴出了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1)从农业生产上,用变工合作方式,完成上交粮食局二石细粮的任务;(2)收集废纸交建设厅;(3)拒绝吸外来纸烟;(4)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单、手巾、肥皂,全不要公家供给。(21)他带头参加生产活动,开荒种地,拾粪积肥,纺线种菜。有个农民看到他每天早起拾粪,就让儿子挑了两担粪倒在他的粪堆上,说:“您老年纪那么大了,政府事情又多,以后我们就替您拾粪吧。”他笑着说:“你们的好意我领了,我虽然年纪大些,在政府里有工作,但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也要积极响应,参加生产劳动。我也是咱边区一个普通老百姓嘛。”为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林伯渠曾在西安工作了几年。但他在西北的这个大城市里,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吃穿和大家一样。因为他身材高大,公家发的军被他盖上去短一截,冬天睡觉时便用麻绳将被头的一端捆起来,以便使脚不致露出被外。会计室按规定每月给他五元钱津贴,他只签个字,就让把钱转到救亡室,买些书籍和文化用品。(22)
  中共中央在祝贺徐特立70大寿的信中赞扬他说:“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23)他在日记中写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4)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初到陕北时任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有一次到陕甘晋省委驻地瓦窑堡的列宁小学去听课,因为他身着破旧棉袄,腰间扎着一根绳子,学校教员王志匀还认为他是马夫。第二天,他与董必武、冯雪峰又去听课,当一一介绍过后,王志匀才恍然大悟,对徐特立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敬佩不已。(25)他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可是他坚持要和别的教师住一孔,晚上三个人聚在一盏小油灯下办公。他说:“大家住的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住地到学校要翻好几座山头,每到下雨,山陡路滑,他就打着赤脚,拄着拐杖,爬上爬下,从不因为年高路滑而迟到一分钟。(26)1951年,徐特立回忆说:“我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两年,只开支五元酒席费,为请法国记者宴会。我的节俭作风自儿童时代养成至今,已成了天性。我一生节衣缩食,勤俭朴素,当时才能做些社会事业,后来参加革命就能艰苦奋斗,克己为公”(27)。
  边区参议院副议长谢觉哉,不仅自己做到艰苦朴素,而且对违反规定的其他干部,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严厉批评。边区政府某厅长在休养期间,让事务秘书超标准购买一把美国造安全刀。谢老批评道:“一把刀虽然在其他地区并不算奢侈,但山沟沟里何必用此。私款买犹可恕,用公款买不仅浪费而且有贪污之嫌,同时财政厅规定的供给标准没有此项”(28)。
  “五老”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典范。“政治是最实际的,不‘深知稼穑之艰难’,不‘请问下民’,就不会有适合民情、得到人民积极拥护的建议;而有聪明才力的人,不躬亲实际,坐在窑洞里想,绝不会造成出而合辙的车”(29)。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是相互促进的,“调查要‘求是’,不可道听途说;把可靠的调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定出办法,是进一步的‘求是’”(30)。1941年冬,林伯渠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冒着风雪严寒,亲自率领一支20多人的调查队,赴甘泉、富县进行调查研究。他深入农村,采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选择了甘泉县三区二乡为对象,把20多人分成多个小组,到行政村或自然村,一面参与行政工作,一面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全面了解乡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林伯渠手拄拐杖,走家串户,亲自调查研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和那里的群众亲切交谈,了解到很多真实情况。林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使干部和群众深受教育。他的甘泉、富县调查,为广大干部学习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带了好头。(31)
  1943年4月25日至5月6日,林伯渠又亲自深入安塞、志丹两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32)在调研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农村小住10日,觉得实际的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去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33)。通过调研,林伯渠对农民在生产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在群众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他掌握了领导边区工作的主动权,同时,也为彻底转变干部的领导作风树立了榜样。
  作为人民司法制度奠基者的谢觉哉,深知“民主政治的支柱在于广泛的乡村下层”,而选举运动的重要基础在于县乡选举。因此他在1936年深入中央直属县保安县的麻子沟乡、叶沟乡、顺宁乡搞乡选试点,同群众同吃、同住,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给人民群众解答选举中的有关问题。他将乡选的试点经验在县区推广,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直接的、普遍的无记名选举,很快选出了乡、区、县的民主政府,达到了“搞成榜样,让全区以及各解放区都照着做”的预期目的。在司法审判工作中,谢觉哉同样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证据。有一次,他看到一份上报子洲县的一个土匪抢劫案的卷宗,说这个抢劫犯曾作案50余起,释放后又重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案卷中并未说明这50余起抢劫案的时间、地点、被抢劫对象的姓名、抢劫后果等关键事实。他没有轻易批示照准,而是指示报案机关重新调查审理。经过复查,证实此人只抢劫过三次,曾被政府逮捕过,但经过教育后并未再犯,原来上报的案情是此人在抢救运动中乱供的,办案人员没有经过调查,仅凭口供就进行了判决。(34)
  对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的徐特立来说,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学生打成一片是他基本的工作方法。他经常组织读书会、漫谈会,到学生宿舍同大家谈思想、谈学习,向他们讲述伽利略、牛顿等人勇攀科学高峰的史实,激发大家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革命热情。他同学生谈心,往往直到深夜,学生们要送他回宿舍,他总是一挥手诙谐地说:“自力更生嘛!”学生们送他一个最亲切的外号——“外婆”(35)。
  勇于自我批评的表率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不犯错误,但对待缺点和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和党员的党性问题。有些人不敢作自我批评,其原因在于怕丢面子,怕在群众中失去威信。而“五老”却恰恰相反,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什么武器才是锻炼自己成为不可被战胜的力量呢?就是自我批评”(36),“只有自我批评,才能真正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使以后的工作有所改进”(37)。吴玉章曾经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如果我们不自欺欺人,则我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尽了什么责任呢?这样来一个反省,恐怕不汗颜的没有几个。我自己一反省就觉得‘才无一技之长,手无缚鸡之力’。而还往往‘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党八股的余毒很深。……我虽从事革命四十余年,只有力求前进到底不懈这一点足以自信自慰,其他能力太缺乏了”(38)。
  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和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遮遮掩掩,而是作深刻的自我批评。1942年林伯渠到富县视察工作,听了县上的工作汇报,又看了一些地方,还找民主人士、军队干部开了座谈会。他在肯定了富县工作的同时,也指出了该县工作不如甘泉扎实,群众基础不够牢固的问题。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在时隔6年之后的1948年,他特地找到受到他批评的负责同志说:“我今天讲,主要指的是批评中有过头的话,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不是你我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问题。富县地处边区南大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在残酷的斗争中,富县干部和群众顽强不屈,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事实证明,富县的工作基础、群众基础是好的。”接着,他又说:“你要把我说的这些话,转告给当时在富县工作过的同志。我过去批评富县工作有过头之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六年了,但还是应该把它更正过来”(39)。
  谢觉哉也是如此。整风运动中,他接连写了10篇反省回忆的文章,“好的坏的,和盘托出”,其目的在于挖掘自己一生走向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确立自己今后继续改造的主要问题。在陕甘宁边区的运盐问题上,由于他开始时过于强调群众负担重,一度发表过一些反对意见。但当毛泽东对他批评以后,他便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实际行动中改正。关于此事他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批评,“不肯容易放弃意见,须勇;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更须勇。自己意见本对或虽不对,而当时并没有觉得不对,只因大家批评,就接受其批评说:我错了错了。这是对自己意见不敢负责任。同样,自己意见错了且已经过考验是错了,而避而不谈及或强词辩护,也是对自己意见不敢负责任”(40)。
  纵观“五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不断前进的一生。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来的为革命事业不断奋斗的坚定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格,都是他们留给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今天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面临着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面临着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历史性考验,继承和发扬“五老”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学习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尚情操,对于重塑新时期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博士)
  ①《董必武年谱》编纂组编:《董必武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99页。
  ③何立波:《“一辈子做好事”的吴玉章》,《党史博览》2010年第8期。
  ④刘文耀、杨世元编:《吴玉章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24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页。
  ⑥《林伯渠文集》编辑组:《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⑦《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313页。
  ⑧马连儒:《谢觉哉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1—272、270页。
  ⑨《吴玉章传》编写组:《吴玉章文集》(下卷),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页。
  ⑩《董必武年谱》编纂组:《董必武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11)《林伯渠文集》编辑组:《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320页。
  (12)《董必武选集》编辑组:《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13)马连儒:《谢觉哉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254页。
  (14)《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15)涂绍钧著:《林伯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29页。
  (16)《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1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262页。
  (18)《吴玉章传》编写组:《吴玉章文集》(下卷),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4页。
  (19)冯芝桂:《徐特立在延安的故事》,《中华魂》2007年第6期。
  (20)梁风荣:《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建设》,《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21)1944年1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
  (22)《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239页。
  (23)湖南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湖南省教育工会编:《当今一圣人徐特立》,1992年印行,第3页。
  (24)孙光贵:《徐特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育文汇》2008年第7期。
  (25)王云风主编:《徐特立在延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26)孙光贵:《徐特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育文汇》2008年第7期。
  (27)李龙如主编:《一代师表徐特立》,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71页。
  (28)梁风荣:《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建设》,《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29)谢觉哉:《一得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30)谢觉哉等著:《学习常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31)《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274页。
  (32)《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页。
  (33)《林伯渠文集》编辑组:《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页。
  (34)马连儒著:《谢觉哉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23l页。
  (35)王云风主编:《徐特立在延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1页。
  (36)《吴玉章传》编写组:《吴玉章文集》(上卷),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37)《林伯渠文集》编辑组:《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38)《吴玉章传》编写组:《吴玉章文集》(上卷),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39)中共临澧县委编:《怀念林伯渠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145页。
  (40)《谢觉哉日记》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3页。
  

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90年/梁星亮等主编;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