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绪论——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柱 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1.延安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

陈登才,郑志飚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一系列紧迫问题,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①。站在历史的坐标系上,实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党中央、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1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最伟大、最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虽然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延安人”所特有的精神素质和工作、生活作风。但是,它所蕴涵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功能,早已超越了特定的革命任务和历史条件而具有了普遍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延安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
  任何成熟的精神意识都必须以前人的精神成就为基础,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②的。因此,必须研究和探索延安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延安精神形成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宝库,是指引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我们党的宣传、努力,使它具有了中国民族的形式,同中国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起来。这样,马列主义就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战斗武器和战斗旗帜”③,成为延安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
  实际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无产阶级有极强的战斗力,并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但由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与欧洲有很大差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化,既保存其精神实质,而具体形式、语言表达又都应使之民族化,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他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阐释了其最基本的原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予了富有说服力的、有新鲜见解的充实与发展,使之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论著和文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们党的一些其他领导人也在繁忙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做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如刘少奇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王稼祥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周恩来撰写的《论统一战线》,朱德撰写的《论解放区战场》,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我们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首先是一个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运动。在整风学习中,党中央规定了22篇马列著作和学习文献,毛泽东亲自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的主任,组织全党的学习。我们党充分运用了群众路线的学习方法,由领导到群众,又由群众到领导,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作风在全党上下普遍推行开来。它不是少数人在学习马列主义,而是全党范围的普遍学习;不是零碎地学习,而是完整系统地学习;不是一般的泛泛地学习,而是从党的历史和切身经验出发的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认真阅读党中央规定的文件,深入钻研,领会精神,联系实际,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成立后接二连三犯错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剖析了王明教条主义的错误,清算了它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及危害。
  为了引导广大干部和党员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早在1937年初,中央党校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等马列主义课程。1938年3月,中央政治局又决定成立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和党的建设四个研究室,同时创办了马列学院,成立了新哲学研究会,开始了系统学习、研究和介绍马列主义理论的工作。那时学习和研究的马列主义著作主要有:《联共(布)党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新哲学大纲》、《反杜林论》、《资本论》等等。特别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大家通过学习,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正如党中央在《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要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和加强学习的方法,来改造自己,使适合于党与革命的需要。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负责领导的干部,都深刻反省自己的弱点,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应有自满自足、自私自利的观念,要提倡大公无私、忠实朴素、埋头苦干、眼睛向下、实事求是、力戒骄傲、力戒肤浅的作风。要改造那些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完全脱节的现象,这样来更加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党的立场与党性”。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严于律己,带头进行自我批评,从而推动了整风学习的深入发展,促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改造思想,转变作风,增强党性,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就不会有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及其应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养,是延安精神形成的理论根源。
  第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灿烂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安精神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弘扬。
  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也是维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延安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表现为:一是珍视历史遗产,褒扬爱国壮举。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④因而,我们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正因为如此,延安时期十分重视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宣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二是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民,激励人民的革命斗志。三是把爱国主义作为团结大多数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节俭和艰苦朴素著称于世。保持勤劳节俭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延安精神继承了这份遗产,一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号召党员、干部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干群一致,关心人民疾苦,减轻群众负担。二是不怕封锁,不畏艰险,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号召军民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再次,朴素的唯物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强调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发扬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延安精神对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一是号召党员、干部向劳动人民学习,转变思想,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二是强调实践出真知,倡导深入实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三是发展教育事业,宣传革命真理,把加强革命者的文化素质同提高革命觉悟统一起来,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最后,传统美德中追求理想,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英勇进取精神,铸就了民族文化中勇于斗争的优秀传统。延安精神在继承这一传统美德中,形成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良作风。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大业,不惜血洒疆场,无私无畏,甘愿奉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忠心爱戴,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础,同时,也凝聚成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谱写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篇章。
  总之,延安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最深层次的根基和文化渊源。当然,延安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也不是简单化的复制照搬,而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消化传统美德,用实事求是完善道德建设,用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升华古典爱国主义,用共产主义理想取代大同理想的伟大成果,其间,充盈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高扬着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先河和直接源泉。
  延安精神的生成,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积累而成的。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直接源泉。它奠定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基础,延安精神就是对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发扬和丰富升华。
  首先,井冈山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直接源头。
  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人在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井冈山革命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白色势力四面包围的艰险境况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革命先烈、革命前辈满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胜了千难万险,表现出了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指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为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同甘共苦,军民亲密无间。使党在一切工作中都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革命,才有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
  其次,长征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继续和发展。
  继井冈山革命斗争之后,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和实现战略转移,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预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中,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战斗的中国工农红军,继承了党和红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亦即井冈山精神,并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丰富完善,发展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从而成为延安精神的直接源泉。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党的领导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发扬长征精神,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长征的胜利,也是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中,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指导革命战争;全党、全军紧密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特别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凭着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才谱写了人类社会革命史上这一伟大的壮丽史诗,为延安精神在其后的产生和形成开辟了道路。延安精神就是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总之,由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再逐步发展和完善为延安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发育成长的基本轨迹。
  综上所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为基础,在继承、发扬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实践中生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成延安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直接来源和先导。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第7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2、623页。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