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章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延安时期教育发展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1.延安时期发展教育的思想和政策

陈登才,郑志飚


  延安时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时期,同时也是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的时期。延安时期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时期产生和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教育事业要继续发展,更离不开延安精神。只有发扬延安精神,才能将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
  一、延安时期教育发展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党仍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千秋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并在发展基础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延安时期发展教育的思想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党把教育工作看成是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①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又说:“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再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②因此要求政府与党组织,均应将报纸、学校、艺术、卫生四项文教工作,放在自己的日程里面,加强对文教工作的领导。
  党在每个革命历史时期和革命的重要阶段,都根据革命任务和斗争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提出教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使教育成为动员群众、训练群众去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包括教育工作在内的一切革命工作都必须围绕并服务于这个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仍然十分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革命战争需要的教育思想和政策。
  首先,必须对旧的教育进行改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结合革命斗争的形势发展和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对旧教育的改革,作了系统的论述。1944年4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的社论指出,旧教育乃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抄袭的一套,是脱离人民的,“第一,它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国家的产物,不合于中国的需要;第二,它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产物,不合于中国民主根据地的需要;第三,它是和平时期的产物,不合于抗日战争的需要;第四,它是大城市的产物,不合于农村的需要。……我们是在中国,在民主根据地,在战时,在农村,抄袭这套制度课程办法,就毫无出路。”因此,党中央提出,必须“打碎旧的一套”,建立和发展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培养民族自尊心,坚定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斗志,并以抗日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武装人民,充分调动抗日斗争的民族潜力,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其次,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从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次年成立中央干部教育部,到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先后发出了关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党校教育、抗大教育、高等学校教育等指示达数十个之多,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新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出发点的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明确地规定了关于发展各类教育的方针政策。毛主席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工作的经验,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把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规定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宗旨。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延安时期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教育必须为长期战争服务。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革命形势,党中央提出要一切为着战争,一切适应战争的需要。那么,教育工作怎样适应战争的需要呢?毛泽东认为要进行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③抗日的教育政策就是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准备力量,以实现最后驱逐敌人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神圣的民族解放任务,党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战争需要的抗战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明确规定: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创建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比赛、教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等。这些抗战教育政策,贯穿着“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思想。在这一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勤俭办学,克服种种困难,大力推行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干部教育,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组织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等等,使文化教育事业生气勃勃,培育了大批革命英才,提高了人民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状况,有力地配合了民族解放战争。
  第四,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第一位。党中央一贯非常重视教育方针对办好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确定正确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亲自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并强调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队所不可缺少的。并提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④要求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要把知识青年训练成无产阶级的战士,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教育他们接近工农群众,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这些教育方针和原则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根本思想,为延安时期教育事业的正确而健康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第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从前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⑤后来,他又对学风、文风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用以指导解放区的教学改革。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必须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应该有的放矢,应该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反对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传教式教学,也反对不学理论,不讲规律,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无的放矢只学习理论,不用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学习应该学以致用。毛泽东强调:“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⑥他对党校的学员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⑦
  在上述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中央教育部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困难教育的原则和方案》等一系列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文件。在党中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延安时期的各种教育办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33—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48页。
  ④1939年6月6日《新中华报》。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8页、18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5页。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