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艰苦朴素,厉行节约
创立和成就一项伟业,既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需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造和增收;艰苦朴素、厉行节约,是俭省和节支。延安时期,我党、我军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精神。13年的陕北岁月,既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也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崇高品德。
(一)从实际出发的方针政策
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号召中央机关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务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并要求一切党政军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毛泽东指出,节约是一切机关工作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朱德也强调,节衣缩食,勤苦劳作,是一切经济事业创造的必由之路。
当时,经济生活中的节约,重点是节衣缩食,从多方面采取节省被服和粮食的措施,而且做得十分周密细致。一切财经工作部门,在部署和总结工作时,都要把总结、推广节约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陈云在中直机关党政干部防旱备荒会议上说:我曾计算了一下,节约一套棉衣,可以救活15个人。中国有句古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节约一套棉衣就胜修105层宝塔,这岂不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延安时期,在物资贫乏、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开展节约运动,严格控制消费,最大限度地节省物力、财力、人力,不浪费一粒粮、一根线、一分钱,是财经工作和理财管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以勤俭节约为荣、以贪污浪费为耻的良好风气。1942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主管中央机关后勤工作的中央管理局提出的财政支出方针是:生产第一,供给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军队第一,机关第二;伙食第一,被服第二。这“四个第一”和“四个第二”,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为了贯彻上述方针,中央管理局还颁发了九条《限制非生产性开支的规定》。《规定》的前言,强调了紧缩开支和克服困难的重要意义,提倡勤俭节约和扩大家务(公共积累),反对本位主义和吃光用光;要求财会人员严格把关,模范遵守财经政策,坚决维护财政纪律。这个《规定》文字简练,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开源节流,是财经工作的基本方针。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为了进行战争和革命事业,财政支出应当根据节省的方针。延安时期,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一套厉行节约的制度和办法。
中直机关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广泛开展节约运动的号召,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在制定生产、供给和业务工作计划时,都把厉行节约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按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提出节约的指标和措施。在开支多、节约潜力大的行业,分别建立了研究小组,总结、推广节约经验。因而,节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1944年对中直机关20个单位的不完全统计,在财政供给方面(不包括生产单位节约),全年节约开支折合小米5943石。节约的项目包括:粮食1346石,运输费1463石,修建费1279石,公杂费585石,被服517石,木柴238石,炭187石,炊事用具138石,其他开支190石。
任弼时认真总结了延安机关、部队、学校在生产、供给和消费中的节约经验,在1944年4月边区高干会议上论述了关于厉行节约的方针与基本方法。他指出,积蓄力量有生产和节约两种方法,通过生产使我们的公私财富逐年增加,通过节约使我们的财富能够积累,更多地用之于发展生产。实行节约的方针,不是减少必要的消费,而是节省根本不需要的开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障人民吃饱穿好,对于提高群众工作、生产的热情与效能,对于部队的巩固,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必须防止和克服超过丰衣足食一定标准的浪费现象,养成一种坚苦朴素的作风。
为了推动节约运动广泛、持久地开展,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连续以《彻底消灭浪费现象》、《省吃俭用渡过难关》等为题发表社论,介绍厉行节约的经验,强调厉行节约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重大意义。这些社论指出:艰苦奋斗是革命者的本色,吃饭穿衣、柴米油盐、纸张灯油、使用家具,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小算盘也确有打的必要,否则小算盘不打,会影响到大算盘的贯彻,甚至于会有使大算盘落空的危险。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场广泛的节约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各行各业都力求做到: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严格经济核算,加强监督管理,反对铺张浪费;减少工作团、调查团,减少客饭招待;一切大会、节庆、纪念、结婚等,不论公私,都不铺张设宴;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滴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约。
(二)伟人的又一种风采
在边区军民积极落实党和政府勤俭节约的伟大号召之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并没有置身局外,而是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他们不仅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精神的实践者。他们的指挥才能和领导艺术是一种风采,他们的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作风也是一种风采。
毛泽东,这位农民的儿子,少年时代参加过田间劳动,学生时代又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步行考察过湖南全省。这些经历,使他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之后能够保持俭朴的作风。他住的是和军民一样的窑洞,吃的是和军民一样的小米,穿的是和军民一样的粗衣,用的是按计划分配的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的煤油灯。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四壁简陋,只挂了一张地图,惟一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一次,毛泽东在抗大作报告,讲完后,下起了大雨,抗大的领导留他吃饭,他婉言拒绝,脱下鞋子夹在腋下,打着赤脚走回杨家岭去了。
一段时间,毛泽东的脚上一直穿着警卫员贺清华打的一双袜子。天长日久,袜子都磨破了,上边补满了补丁,疙疙瘩瘩的,毛泽东还舍不得丢掉,一直穿到无法再穿为止。在杨家岭住时,天已经很冷了,战士们都已穿上了新发的暖和而又整齐的棉衣。可毛泽东仍穿着那件已经穿了4年的土布破棉衣,两个胳膊肘上,不知补过多少补丁了。工作人员几次要给他换一件,他就是不肯,还说现在边区经济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这件棉衣破了,洗洗补补还可以穿嘛。警卫人员看着毛泽东穿着破旧的棉衣,顶着刺骨的寒风,到各单位开会、作报告,很过意不去,就搞了几尺蓝色的阴丹士林布,给毛泽东做了一件新棉衣,趁他休息的时候把旧的换了下来。哪知毛泽东起床后,说什么也不肯穿这件新的,仍要那件旧的。警卫员告诉他,旧的已经拆了,就是洗干净,也破得缝不起来了。毛泽东无奈地说:那就给我领件普通的灰布棉衣,和你们身上穿的一样就行了。为了节约煤油,每当晚上毛泽东考虑问题时,总是把灯芯拧得很小,写作时再把它调大。
毛泽东在生活上从来不要求特殊照顾。他和大家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不少同志多次提议给毛泽东增加伙食费,他都谢绝了。他总是说:伙食标准是供给部的统一规定,大家都一样嘛!我怎么能搞特殊呢?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但从不准伙房用油炒辣椒,并对管理员说,这是一条纪律。对于自己的伙食费,他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不能超支,十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前十天超了,后十天补,这月超了下月补。1941年6月的一天,陈嘉庚到杨家岭拜会毛泽东。会见后,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番茄招待他。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了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块银元宴请他的情景,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延安时期,两身换洗衣服、一床毛毯,便是周恩来的全部财产。在他住的窑洞里,连一张桌子也没有,办公时就坐着个大木墩子,膝盖上垫一个用高粱秆纳成的锅盖拍拍,把电报、文件放在拍拍上,边看边批。一次,他发现自己仅剩的铅笔头突然不见了,便追问警卫员。警卫员回答说:一位首长用它勾图,用完后看它太短了,便随手扔掉了。周恩来听后,表情严肃地让警卫员把它找回来。他拿着找回来的铅笔头,语重心长地对几个公务员说:你们知道这铅笔是怎么来的吗?不管是买来的,还是领来的,或是从敌人那里搞来的,都说明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制造。我们进行过长征,吃过很多苦头,如今在陕北安了家,可不能大手大脚啊!不要认为这仅仅是半截铅笔,这是我们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从现在起,我亲自把关,我们每个人都不得铺张浪费,还要积极同一切浪费现象作斗争。一件小事,折射出周恩来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
1937年冬,周恩来由西安返回延安的途中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坎坷,到洛川县城时天就黑了。警卫员出于对首长安全的考虑,想安排条件好一点儿的旅店。周恩来却从节俭出发,坚持住骡马店。他说:“骡马店院子大,好放汽车,又便宜。”吃饭时,警卫员想,周恩来旅途劳累,计划买荤、素两个菜。可是周恩来又不同意,说来一个白菜豆腐汤,吃一个炒豆芽,就行了。警卫员不乐意地说:你点的菜都没有,只有红烧肉、炒鸡蛋。周恩来猜透了他的心思,情深意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都在吃什么,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斯诺的《西行漫记》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情景:“蒋介石悬赏8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边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惟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1937年4月,周恩来去西安时,朱德送他一条毛毯。途中,周恩来遭到土匪袭击,虽安全脱险,但毛毯却被敌人砍了数刀。1938年11月,朱德返回抗日前线时,周恩来又将经邓颖超精心缝补的这条毛毯回送给朱德。今天,这条毛毯还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见证着当年领袖们的俭朴作风和相互之间的深情厚谊。
朱德虽然身为八路军总司令,但在生活上的简朴更是有名。他坚持和八路军总部的同志们一起吃大灶。有时吃顿白面,工作人员把饭送来后,他还要亲自去看看同志们吃的和自己吃的是不是一样,惟恐享受了特殊照顾。一次,司务长摘来一些菜,考虑到朱总司令年纪大了,为了他的健康,想给他多吃一些。朱德知道后却严肃地说:“人的嘴都一样,应该分给大家吃。”南泥湾打猎队打了不少野猪和豹子,他们听说朱总司令铺的、盖的都很单薄,就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他,结果被他断然拒绝。朱德说:“你们这是做啥子嘛,给我进啥子贡哟!我们党是不兴送礼这一套的。”
朱德的衣服和鞋袜总是补了又补,不愿换新的。为了节约开支,他用马尾做牙刷,用盐水漱口。他的一床补满补丁的棉被,一直用到北京,盖了二十多年。他经常教导战士们:“我们军队要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要和人民一样生产和节约,不能搞特殊化。这样,我们的军队才有力量,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革命的胜利。”朱德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始终保持着普通农民的本色,所以当他和战士在一起时,人们很难辨认出他就是八路军的总司令。“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是续范亭在《赠朱总司令》一诗中的描写。
刘少奇始终坚持表里如一,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以身作则,首先做到。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得了胃病,曾多次吐血。到延安后,他和大家一样吃粗茶淡饭,总是默默地忍着因饮食不适而引起的胃痛,生活上从未提出过特殊的要求,而且在困难的时候,带头到地里挖野菜充饥。一次,报社发给他两千多元稿费,勤务员拿着稿费心想,这回有了钱,该好好改善改善生活,给他补补身子了。可当勤务员把钱交给刘少奇时,他说啥也要把钱退回去,并说:“现在敌占区的老百姓都没饭吃,解放区生活也有困难,咱们替人民办点事儿,不能额外再要报酬,要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到北方局时,中央交给他几万法币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他自己没有多花一分钱,坚持按中央规定,每月只领5元钱的津贴,每天买些红、白萝卜,烩点馍,维持生活。他吃剩的饭菜,从不允许倒掉,都是留着下次再吃。领到的衣服、鞋袜,总是补了再补。他穿的一件皮大衣,还是在新四军工作时发的,许多地方都磨成了光板,布面上补丁摞补丁,破得几乎无法再补了,但他仍然不肯换。一次,后勤部的同志背着他,把大衣拿走换了个布面,他知道后批评这个同志说:“现在前线战士爬冰卧雪,穿衣服都很困难,我们有这个穿就不错了,怎么还能搞特殊呢?”从这以后,刘少奇给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同志订了一条规矩:凡是他用的东西,不经他允许,谁也不能随便拿去换新的。刘少奇堪称艰苦朴素的楷模。
王稼祥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腹部受了重伤,弹片打进右侧肚子里长期未愈。按中央组织部的规定,凡一等残废军人每月发给残废金30元。可王稼祥却坚决不要。他说:我的生活和陕北贫穷的老百姓相比好多了,可以把这些钱省下来给有困难的同志嘛!由于王稼祥的伤势时常复发,再加上工作劳累,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经中央军委后勤供给部批准,他的伙食费可以实报实销,可他仍是每餐一菜一汤,很少吃肉。每月报伙食费时,他都要过问详细情况,绝不准超过伙食标准。
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一次到太行山区八路军某连检查工作。当时部队生活很苦,连队干部想给他弄点儿好吃的改善一下。于是,司务长从柳梢上摘了些树叶当馅,在高粱面里加点榆皮面当皮,包了一百多个饺子,招待彭总和警卫员。彭总见了后问连里干部,战士吃什么?连队干部照实说了。彭总严肃地说:“为什么要给我单做呢?我到连队里来,应该和战士一样,战士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说完,就叫连队干部把战士集合起来,亲自把饺子分给战士,自己和战士一样吃窝窝头。在延安,彭总的廉洁作风是出了名的,从不搞一点儿特殊。一件棉大衣穿了七八年,补了三四个补丁,两处露出棉花。司务长拿着一件新大衣让他换,他就是不换,说:“你们调查一下驻地老百姓的棉衣穿几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嘛!现在是战时经济困难时期,军民同甘共苦,才能团结一致,坚持长期革命战争。你看,我穿的棉衣、棉裤,还有一件棉大衣,比老百姓和战士好一倍,你说对吗?”
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杨尚昆总是年复一年地穿着一件破旧的灰军装。衬衣、短裤、袜子都是缝了补,补了缝,当袜子厚得穿不进鞋子时,只好拆掉重新补。从太行山的武乡县根据地到延安的行军路上,虽然为他配备了马匹,但他却用马为别的同志驮东西,大部分的路程坚持步行。他在延安杨家岭、王家坪伙房就餐时,厨房做啥就吃啥,即使身体不适,也不要炊事员另做饭菜。
(三)抗大学员的“公共课”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最高军事学府。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汇聚到这里,又从这里走上抗日战场。在这里,每个学员都要自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门课。
抗大同志经常吃的主食是小米,副食是土豆、南瓜或萝卜,生活津贴每人每月1元。偶尔会餐时,八人一伙,围着一小桶红烧肉、一桶腌白菜肉汤,吃的是小米饭。这是只有在盛大节日时才有的现象。困难的时候,连小米也吃不到,常常是连续较长时间净吃高粱、荞麦和黑豆。黑豆本是饲料,人吃了不易消化。主食是它,有时副食也是它,不同的是把做副食用的黑豆加点儿盐。
抗大学员统一着土布的灰军装。每年一套单衣、一套衬衣,两年一套棉衣。衣服不够换洗,天热的时候就下到延河水里,既洗衣服又洗澡,衣服洗好后放在河岸晒干。这是境况好的时候。困难时期,不能按时领到新衣服,只能把旧衣服缝缝补补继续穿。
抗大学员住的是清一色的土窑洞。视窑洞的大小,每洞住的人数有所不同。一般七八个人住一个窑洞,共用一个土炕,下面铺的是茅草。女生宿舍有所照顾,在土炕上面加了一块木板。学员增加较多时,宿舍就紧张,这时就组织学员挖窑洞。几年时间,校园变得到处是窑洞。不少窑洞,从穹窿到墙壁都粉刷得透明发亮,显得清洁、卫生。
抗大学员上课,不下雨时大多在露天,坐在小板凳上。教员不肯在黑板上多写字,为的是节省粉笔。教科书基本上没有,图书资料也很少。因此,记好课堂笔记是学员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文具、纸张很少,每一学期,每人只发一支笔,墨水是蓝靛泡;每人发给两张油光纸,让学员自己订成笔记本。夜晚几人共用一盏小油灯,多用来举行讨论会。煤气灯虽有,但只在盛大演出时才使用。礼堂虽然也有,但一般在集会或演出时才使用。学员上课、吃饭、听报告,几乎都在露天。
抗大自创办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没有校舍,学员们通过自己动手清马厩、修旧庙、挖窑洞,解决住的问题。抗大第三期学员在凤凰山挖窑洞时,校领导罗瑞卿、莫文骅等同志和大家一道在工地上开展竞赛。原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许世友,魁梧壮实的身材,一身过硬的武功,抡起镢头,几个小伙子也比不上他。领导干部带头,师生们更是你追我赶,有的抱病出工,负伤不下“火线”;有的开窑洞口时不慎滚下山坡,爬上来继续干;许多同志争先上工,推迟下工,下雨、下雪坚持作业。毛泽东看到抗大学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激动地说:你们不要小看挖窑洞,这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啊!经过艰苦奋斗,抗大第三期学员半个月就挖成了175孔窑洞,修筑了长达3000米的“抗大公路”。
在学习、生活上,抗大师生们更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那时候的纸张紧缺,印讲义、出校刊用的都是延安造纸厂的土造纸,加上蜡纸、油墨质量也不好,印成的讲义、校刊读起来很费劲。尽管如此,大家得到一本讲义或一份校刊,都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没有纸写笔记,有的就找来旧线装书,用它的背面;有的则利用看过的书,把笔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还有的用桦树皮订成“小本子”。没有笔,就用树枝作笔,大地作纸,或用小石板和石笔,练习写字,做习题。没有墨水,有的挤桑葚汁代替,有的用锅灰掺水代替。没有桌凳,学员们就用双膝当桌,石头为凳。生活中有困难,师生们从不埋怨。许多青年特别是南方来的青年,第一餐看到小米饭,感到黄澄澄的很好看,仿佛“蛋炒饭”,一吃便感到粗糙,很难下咽。但是,他们努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风趣地把大米掺小米煮的饭称为“国共合作饭”(因大米是从国民党统治区运来的),把锅巴称为“马列饼干”,还吃得挺香。为改善伙食,他们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在日用品奇缺的情况下,他们有许多“发明”:用旧墨水瓶做油灯,用草木灰过滤碱水代替肥皂洗衣服,用猪鬃制成牙刷,用食盐替代牙膏。抗大学员们正是在这种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中描述了当年的延安抗大:“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然而,正是这所“窑洞大学”,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把艰苦朴素的精神带向全军务部队,为我们党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既提供了人才支持,也提供了精神动力。抗大被称为“窑洞大学”,是延安艰苦岁月的见证,也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四)“富裕”后的追求
八路军359旅是大生产运动一面旗帜,它通过自己动手、艰苦奋斗,最先在边区和全军“富”了起来。“富裕”后的359旅追求什么?这个旅的实践告诉人们,他们追求的是勤俭,是节约。
在王震旅长的领导下,359旅这支英雄部队坚决贯彻开源节流的方针,在“开源”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节流”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早在1942年,中直机关就推广了他们节约公用开支的经验,如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减少会议和客人招待,精简勤务人员和骑用马匹,加强财务管理和维护公共财物等。做好节粮工作,是他们“节流”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节粮的办法多,并且易于推广,深受群众欢迎。其中之一,就是借鉴和学习当地民间节粮的炊事方法,由吃小米饭改为吃“豆杂杂”、“饸饹”与“和合”饭。
“豆杂杂”,就是将黑豆去皮碾碎,再用部分碎豆做成豆腐,把豆杂杂、豆腐、小米、蔬菜合在一起,放水加盐煮熟。这种半干半稀的主食,既可口又有营养,还可以节省粮食。如以该旅警备连100人计算,每人每天按供给标准供应小米1.5斤,全连每天应领150斤。将其中的60斤换为112斤黑豆。脱下来的12斤黑豆皮,又可顶饲料粮6斤。这样调剂伙食,全连每天比单吃小米节省46斤粮食,一个月可节粮1380斤。
“饸饹”饭,就是把黑豆、麦子、荞麦、绿豆等杂粮磨成面,然后用水合成面团,挤压成圆形的“饸饹”条,煮熟后搅拌着吃。用150斤小米兑换杂粮,全连每天可节省粮食53斤12两,一个月可节粮1612.5斤。除调换粮食品种和改变炊事方法外,他们还按农时和劳动量调整就餐次数。在夏秋之间的5个月中,一般每天吃三餐,早晚各吃9两,中午吃杂粮稀饭,每人每天节粮1.5两,5个月全连可节粮2400斤。在冬春7个月内,一般每天吃两餐,早餐吃“豆杂杂”,晚餐吃“饸饹”。
在土豆和南瓜成熟的季节,为避免长期保存造成损失,改吃“和合”饭,以瓜菜代。早餐和晚餐,每人小米7两、土豆8两,做软饭吃;中餐,每人小米或包谷2两、土豆4两、南瓜4两,做稠饭吃。这样,每人每天可节省小米半斤多。
359旅的节粮经验在边区得到广泛推广。党中央机关一般都实行冬季两餐制或一干两稀。吃“和合”饭也很普遍,只不过菜饭混煮的用料有所不同。中直机关严格实行每餐按定量过秤制度,单位之间来往人员就餐一律交内部粮票,工作人员只能集体就餐而不允许单独打饭,严禁个人养鸡等。据1944年统计,中直机关各单位全年仅伙食节粮一项就达小米1300石。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延安时期的特定条件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倡导,这一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使俭朴、节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以上所述,仅仅是这种社会时尚的几支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