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发扬谢子长艰苦朴素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

马文瑞


  (2003年11月3日)
  为纪念谢子长同志诞辰110周年,由张锋同志撰写的谢子长一书,即将再版发行,深感欣慰。
  谢子长同志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西北人民热爱的革命领袖,在西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同年10月1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与唐澍、白明善、李象九等同志在陕北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清涧武装起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从此揭开了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1928年春夏之交,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与刘志丹、唐澍等同志领导发动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与志丹等同志在以后的岁月中,出生人死,并肩战斗,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正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编著的、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在论述党中央、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情况写道:
  “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中心瓦窑堡。陕甘根据地是谢子长①、刘志丹等领导红26军和红27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谢子长同志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副总指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兼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42师(红26军)政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不幸的是,他在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于1935年2月21日牺牲,终年38岁。
  谢子长同志短暂的一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革命事迹至今仍在陕、甘、宁一带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他同刘志丹同志的高大形象,将永远耸立在西北人民的心中。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谢子长同志给予高度的评价。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三次挥笔题词,称赞谢子长同志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为了褒扬子长烈士的英雄业绩,1935年,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子长同志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瓦窑堡)。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子长县修建了子长陵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彭真、林伯渠等为子长陵题词立碑。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题词是“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遗憾的是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子长县时,将子长陵园全部捣毁,领导人题词石碑全部被打碎修碉堡。建国后,党和政府重新修建了子长陵园,随后几经维修,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子长陵”匾额,陈云、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徐向前、刘澜涛、肖劲光、习仲勋、李鹏、杨尚昆、程子华、方毅、邹家华等同志和我题词立碑以示纪念。
  谢子长同志热爱真理,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真理。他有着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他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
  我与子长直接交往过两次:第一次是1929年春在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全委扩大会上;第二次是1931年秋我担任中共安定县(今子长县)县委书记时。这两次见面,虽然每次相聚只有两三天时间,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穿着朴素,平易近人,眼睛炯炯有神,言谈举止透出一股对革命事业火一样的热情。他善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令人心悦诚服。第二次见面,一连几天几夜,我们都在那孔土窑洞里交谈。从兵运工作谈到地方工作,从革命事业的发展谈到辉煌壮丽的未来。他热情奔放,生气勃勃,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次交谈我对子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对党的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的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大,他在创建红军和根据地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斗争中,培养了一大批同劳苦大众血肉相连的群众领袖和党的骨干,形成了艰苦朴素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传统,成为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虽然再没有机会见面,但间接的联系一直保持着。
  将子长烈士短暂战斗的一生写成书,以告慰英灵,教育后人,这是我多年来的愿望。张锋同志花了8年的时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这部《谢子长》,于10年前出版。看过的老同志都觉得史料翔实,文笔流畅,真实地再现了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次再版时,作者又作了修订补充,更显得充实了。
  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希望广大读者能认真一读,了解子长战斗的一生并汲取精神营养。
  *这是马文瑞同志为纪念谢子长同志诞辰110周年,在重病中写的纪念文章。亦为《谢子长》再版前言。
  

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上)/马文瑞著;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