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地方武装的建立——3


  三 增强军事实力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八路军边区留守兵团的军事实力也不断发展壮大。1940年4月,中央军委将三五九旅所属七一九团,雁北支队和第四支队先后调回边区,将警六团于2月拨归晋绥军区指挥。8月,又将警二团编入三八五旅建制。到1941年,留守兵团辖三八五旅之七七〇团、二团、七团,三五九旅之七一七团、七一八团、七一九团、特务团、补训团,警一旅之三、四、八团、特务团、直属装备一、五团、骑兵团,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属保安一、二、三、四团、骑兵团,共计三个旅20个团,总兵力为31777人。
  1942年5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后,为了贯彻精兵简政政策,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各独立团、队扩编为旅,每旅下辖1至2个主力团,其余编为小团,并相对固定了驻防区域:三八五旅驻防陇东分区;三五九旅驻防延属分区;警备一旅驻防关中分区;边区保安司令部、警备一、五团、保安二团合编为警备第三旅,驻防三边分区;原留守兵团直属骑兵团、三五九旅骑兵大队、保安部队骑兵团合编为骑兵旅,驻防葫芦河。总兵力发展到五个旅21个团32292人。
  1943年秋,在抗战即将转入局部反攻的形势下,中央军委从敌后将独立第一旅、新编第四旅、三五八旅、抗大总校和第七分校调回边区。此时,边区部队的总兵力增加到八个旅23个团共36500多人,有长短枪20602支,轻重机枪1313挺,各种炮50余门。
  1944年4月,中央军委又调回教导第一旅和教导第二旅。到6月总兵力扩大到九个旅30个团共52481人。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开赴华南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央军委从边区所屯部队中抽调一部分投入反攻战场。计有:三五九旅一个团赴东北,独一旅、三五八旅赴晋绥作战,骑兵旅赴大青山,三八五旅一部赴河南,警一旅两个团去华北。至年底,边区尚有五个旅18个团,总兵力为32212人。
  为了提高边区部队的素质,建设一支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留守兵团狠抓了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939年为第一阶段,总的要求是打好部队战术、技术基础,发扬优良的战斗传统,掌握现代新式兵器的使用方法,加强干部管理与提高指挥能力。在战术上,主要是加强近战训练,即步兵以神奇隐蔽的动作,乘敌立足未稳,突然接近敌人,以猛烈的火力袭击和肉博,同时进行短距离包围迂回,以收到迅速歼敌之效。采用此种战法,可以弥补本军武器装备差的弱点。技术训练以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为主要内容。经过紧张的训练,射击命中率由47%提高到87%,特等射手250公尺靶命中率达94%。手榴弹投掷由平均27公尺提高到37公尺,有的达到42公尺。刺杀与土工作业技能也有显著提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打下良好基础。
  1940年,是留守兵团军事训练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勇猛机动的近战演习,继续提高以射击为主的四大技术,同时学习超越各种障碍的本领。经过艰苦训练,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步兵在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和提高了战术思想水平。
  1941年11月,留守兵团军事训练进入第三阶段,针对在实际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战术上的弱点,训练中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实战对抗演习,选定不同地形的边境防区连续训练四个月。在演习中,既充分反映敌人的战术特点,又发挥了我军擅长近战、夜战及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了解决指战员体力不足的问题,各部队又加强了军事体育活动,并利用开展生产自给运动所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改善部队的物质生活,以增强部队指战员的体质。
  在加强军事训练的同时,留守兵团针对边区部队文化和理论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加强了文化政治教育,使旅团干部能够自修理论,作政治报告,写短篇文章;营连干部可以看书报,能给战士上课,拟写计划,给上级书写报告;老战士能够读通俗报纸和《战士课本》,能写日记、出墙报;新战士可以认识800到1000个字。
  由于边区处在统一战线和相对和平的环境,在部队中曾一度滋长军阀主义倾向。针对这种情况,1942年11月,留守兵团在部队中开展了以纠正军阀主义倾向为主的整军运动。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就此在边区高干会上作了《关于整军问题的报告》,对为什么要进行整军,整什么、怎么整等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各部队以整风的精神,联系实际揭摆表现,深挖思想根源,打了一场围歼军阀主义残余的战争,并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整顿了组织,使部队的面貌为之一新。边区部队军事与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完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交给的保卫边区、巩固边区的任务,而且能够在抗日战争转入反攻后,陆续派出20多个团的兵力去支援全国的抗战。
  加强地方人民武装建设,是增强边区军事实力的重要方面。早在抗战初期,边区就建立起抗日自卫军,并且制定了《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草案)》,对自卫军的性质、任务、队员、编制、武器、纪律、领导等作了明确规定。到1942年,自卫军已有7万人,在保卫边区、巩固边区的总任务下,积极参加各种抗战动员和建设工作,作出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自卫军的组织不够健全,大多数抗日公民尚未参加,更由于和平环境的影响及某些自然条件的限制,严重防碍广大人民抗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为此,1942年4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重新整理边区自卫军工作的决定》。并经边区政府第18次政务会议通过,于4月22日正式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
  《条例》规定,抗日自卫军是边区政府领导之下的人民自卫武装,是保卫家乡、保卫边区的不脱离生产的半军事性群众武装组织。凡边区公民年满19岁以上,50岁以下者,不分民族、阶级、性别、宗派、信仰、职业,一律参加抗日自卫军,在自卫军、少先队中选择一部分精壮勇健年在40岁以下的男丁,组成基干自卫军,其余均为普通自卫军(15岁至18岁参加少先队)。普通自卫军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担任抗战勤务;敌人进攻时进行群众性之游击战争。基干自卫军的任务是警戒地方治安,保护地方政府;清剿敌探与土匪;在战争情况下,配合正规军作战,或单独进行小规模的破击战斗,坚持游击战争;当敌人进攻时,指导普通自卫军实行坚壁清野,掩护地方政府与人民之转移。抗日自卫军以县为其最高民主组织单位,县以上统于边区保安司令部系统,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进行领导。县设大队部,区设营部,乡设连部,妇女自卫军单独组织直辖连部。武器配备,普通自卫军以大刀梭标为主,并配有运输和破坏工具;基干自卫军以各种新旧式枪械及手榴弹、地雷、土炮为主,辅以大刀梭标及必要的破坏工具。军事教育以简单的游击战术与军事常识及武器使用、情报侦察、勤务技术等为主。政治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方针、战时情势与自卫军任务为主。
  边区抗日自卫军经过重新整顿,按《条例》规定扩充人员,健全各级组织,并且利用生产间隙和冬季加紧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使自卫军的军事技术素质和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到1945年,边区基干自卫军发展到3万多人,普通自卫军有15万多人,占边区总人口的12%,为壮大主力兵团,支持全国抗战反攻创造了条件。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