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四节 工业的建立与发展——4


  四、食盐的开发和交通动输业的发展
  1.食盐的开发。食盐是边区三宝之一,它是平衡进出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资源,无论在国民经济中或是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边区产盐地区,一是三边,一是绥德三皇峁。三边的池盐分布在定边、盐池的北部。在长城内的有老池(池最大)、滥泥池、莲花池、娃娃池、湾湾池、红崖池、坡罗池(池最小)等。在长城外的有苟池(盐质最好)阿波池、北大池等。产盐的方法是依靠日晒盐水结成晶体的自然晒法。特别是定边的三皇峁、驼尔巷、龙镇等地称为十里盐湾,池盐的储量极丰富,已供西北民食达千年之久。
  抗战爆发后,食盐供应发生困难。1940年因发生盐荒,影响边区内外的食盐供应,政府于下半年注意了食盐生产,委托军委后勤部派人到三边设立盐务局,主管生产和销售,并派部队从事生产,但因季节已过,收效不大。
  2.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
  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重要条件。抗战前边区仅有一条全长211公里的咸榆公路纵贯境内。运输几乎全靠牲畜、人力和简陋的大车。边区政府把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看作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设立了交通运输局、专管交通运输事业。
  1937年,边区政府拨出48850元修路费,修筑了延安姚店子到延川王家屯一段公路,计40公里,使咸榆公路全线可通车,不仅加强了军事运输,而且对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38年拨款47828元,除继续修理咸榆公路富县至清涧段,保证在边区境内的公路能够经常通车外,同时开始了大车路的修筑,动员民工修通了延安到安塞的大车路计长22公里。1939年拨款82594元,除继续改善咸榆公路,修理路基增添桥梁涵洞外,把延安至安塞的大车路延伸至龙石头及茶房川。1940年,拨款57793元,一方面养护边区境内公路,保证畅通无阻,另一方面修通了延安至沟渠的大车路,计长50公里,于年底通车。同时修通了安庆路去西华池的支线330公里,共耗工程费30852元。从1937年到1940年,边区境内已有公路396公里,大车路500公里。初步改善了边区的道路条件。
  其次是组织和发展运输力量。由于边区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运输主要是畜力和人力。运输主要靠个体脚户:一是长脚,靠运输获利为生;二是短脚,主要从事农业,但以运输为主要副业;三是农脚户,农户利用牲口放青时,驮一二次盐;四是边区外的长脚,他们运货到边区再把边区的货运出去。个体脚户的优点是开支小,会节省,易赚钱。缺点是无计划、效率差,发展慢。由于运输力量缺乏组织,其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组织和发展运输力量是边区运输业的中心环节。
  首先是食盐的运销,1938年边区向外运销了7万驮(每驮150斤)食盐,1938年增至19万驮,1940年增至23万驮。但是,由于当时边区有关干部认为一定限度的食盐输出是有销路的,党和政府无需加以干预,因此,抗战初期的食盐运销是自流的。1940年下半年,为了发展边区经济,增加出口,供友区人民食用。换回必需品,支援抗战,边区政府才注意食盐的生产及运销,并提出对食盐实行督运政策。但是,大规模的组织运盐则到1941年才发展起来。
  边区原来毫无工业基础,仅有一点小工业,也因内战破坏和外来商品涌入而销声匿迹。边区政府在3年内,创建了一批公营工厂,奠定了公营工业的基础。建立了一些手工业合作社,恢复和发展了私营工业和个体小手工业。随着边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对工人的需要日益增多,它不仅基本上消除了工人失业现象,而且工人工资比起革命前有很大提高。例如延安泥水工人工资,1932年每天是0.20—0.30元,1938年增至0.40—0.50元。煤矿工人工资1939年比1935年增长30%。农村手艺工人的工资也由原来的0.20元增至0.40—0.80元。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年7月—1940年12月)/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