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二节 延安保卫战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3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三、中共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历程
  1947年3月18日傍晚,在延安老百姓安全疏散的情况下,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容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直至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其间经延安和榆林的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安塞、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12个县,途中曾在徐家沟、王家坪、王家湾、枣林沟、天赐湾、小河村、巡检司、青阳岔、李家崖、神泉堡、阎家峁、乌龙堡、申家崄、朱官寨、杨家沟等30多个村庄居住,行程1000余公里。
  在转战陕北的艰难岁月里,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了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制定了解放战争时期一系列方针、政策。其间,毛泽东走着陕北的黄土路,住着陕北的土窑洞,吃着陕北的小米饭,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离开延安后,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于3月20日来到清涧县徐家沟。24日,毛泽东一行来到子长县王家坪,与先期到达这里的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会合,决定中央留在陕北。期间,毛泽东耐心地给警卫战士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思想工作,部署了3月25日举行的青化砭战役,西北野战军首战告捷。3月29日晚,毛泽东在清涧县枣林则沟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转移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委,到晋绥边区统筹后方工作。同时将中央机关按军事编制组成四个大队,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委员,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部队番号为三支队。为有利于战时工作,毛泽东取代名“李得胜”,寓意解放战争一定能获得胜利,周恩来取代名“胡必成”,寓意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任弼时化名史林,陆定一化名郑位。
  3月31日晚,刘少奇、朱德在绥德田庄与毛泽东、任弼时分手后,率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毛泽东率前委机关经过五天艰苦行军,于4月5日清晨到达靖边县青阳岔。在此期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通知》,号召干部战士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决定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4月12日中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靖边县青阳岔转移到安塞县王家湾。这是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以来的第一次白天行军。在王家湾,中共中央机关、毛泽东共停留50多天,部署了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战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陕北王家湾的窑洞里,毛泽东运筹帷幄,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电令各解放区部队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遵照党中央的部署,各解放区战场捷报频传。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取得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张灵甫部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兵团由安塞地区挥师西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即宁夏马鸿逵和青海马步芳)。
  6月9日拂晓,因胡宗南部董钊、刘戡两军向西“清剿”,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安塞县王家湾转移至靖边县小河村,次日到达天赐湾。16日晚,毛泽东一行重返小河村。7月21日至23日,在小河村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小河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形势下的许多重要问题。7月31日,毛泽东、周恩来决定离开小河向东转移。为了战事需要,中央机关由三支队改称九支队,中央警卫团由九团改称三团。
  8月1日,在离开停留了40多天的小河村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沿大理河川道东进,急行军到青阳岔。这是中央机关在4月12日离开青阳岔后第二次来到这个小村镇。次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向东转移,先后在横山县火石山、肖崖则村宿营。路经石湾镇时,毛泽东还接见了部分县区干部和武装民兵。在子洲县的巡检司,毛泽东一行停留了四天。8日晚毛泽东率九支队东进至绥德县李家崖。在这期间,毛泽东仍然密切关注着全国各战场的战局。按照毛泽东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继鲁西南大捷之后,开始了向大别山的千里跃进;陈(赓)谢(富治)集团横扫晋南敌军,做好了强渡黄河的准备;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已扫清榆林外围之敌,开始了攻城准备。由于董钊、刘戡正在加紧向绥德靠拢,钟松提早逼进榆林,在敌援军将至的情况下,为保证主动,毛泽东命令西北野战军撤出攻打榆林战斗。力争在钟松赶到榆林前,完成在佳县、米脂一带的部署。
  8月10日午后,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绥德李家崖,急行军30公里,当日到达绥德城西北5公里的黄家沟。由于刘戡率第二十九军逼近;董钊的整编第一军正沿咸榆公路向绥德猛扑,企图抢占绥德以拦截毛泽东与中央机关。军情紧迫之下,毛泽东立即率九支队出发,于13日傍晚离开绥德黄家沟,经绥德城,由绥德城北趁夜渡过无定河大桥,转移至无定河东岸的延家岔,脱离了险境。14日到达米脂县井家坪。8月16日来到佳县的曹家庄,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经过会议讨论,作出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继续留在陕北的决定。
  8月17日拂晓,由于暴雨致使佳芦河暴涨,难以徒涉,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改变原定渡河计划,沿河西岸北行,于中午抵达白龙庙村。18日,冒雨转移,抢渡五女河,于傍晚到杨家园则住宿。经过辗转行军,19日傍晚到达佳县梁家岔,与西北野战军主力会合。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驻地前东原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对沙家店战役进行了具体部署,当晚返回梁家岔。8月20日,沙家店战役大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西北野战军开始转入内线反攻,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8月23日下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梁家岔转移至佳县的朱官寨村。毛泽东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制定了全国务解放区的战略方针。
  9月21日早晨,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朱官寨动身,23日,迁移至佳县西南15里的神泉堡。毛泽东在神泉堡居住的52天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中国共产党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项基本政策。同时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关于公布〈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等重要文件。毛泽东还先后到佳县县城和佳县的谭家坪、白云山、香炉寺、吕家坪、峪口纸厂、阎家峁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询问干部的工作,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教育干部战士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战胜灾荒。
  11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开神泉堡,开始向杨家沟方向前进。途经阎家峁、乌龙堡、申家崄等村庄,于22日到达米脂县城东22公里的杨家沟。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这里住了四个月,是转战陕北以来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中共中央机关进驻杨家沟以后,于1947年12月25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总结了解放战争以来多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①的论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还对土地改革、整顿党的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具体行动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杨家沟期间,毛泽东除了精心起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会议报告,还倾注心血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中央统筹全局,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指导。
  1948年3月,宜(川)瓦(子街)战役胜利后,胡宗南进攻陕北的军队受到了沉重打击,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战场上已稳操胜券,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开始筹备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的事宜。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