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21、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雷云峰 张宏志


  (1934年8月)
  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开始于1934年8月17日,结束于8月26日,历时10天,红军在金武塌、张家圪台取得三次胜利,歼敌两个连另四个排,俘获人枪各300余。
  此次围剿军主力,系陕北军阀井岳秀第八十六师,并随附大量民团,总兵力约l万余人。敌军部署和作战是这样:北线:第八十六师第二五八旅刘润明部围剿神府区。其主要兵力部署在神木东南沙峁、盘塘、万镇一线,其要旨在于隔断我神府区与佳米地区之间的联系。南线:系敌之主攻方向。高双成第二五六旅和刘润明第二五八旅各一部,随附大量豪绅武装,沿大理河、无定河,在青阳岔、石湾、双湖峪、绥德、薛家峁、清涧一线,对安绥清红色区域构成一个马蹄形包围圈。在战术上采取分散配置,以连排为单位,多股分途,逐村蚕食,逐地推进,做向心压缩。在兵力使用上,又分为驻剿、追剿两个梯次。其驻剿部队企图以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的反革命两手,摧毁红军的群众基础。其追剿部队则在于捕捉红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力量。而敌人的主要进攻目标,又是红色区域的中心区域安定地区。在这一主要作战地区上,敌人又选择了两个突击方向:一为由绥德沿淮宁河大道经田庄西进安定东区;一为由石湾沿大理河支流川道,向安定西区窜犯。这是敌军战线的两支触角。敌军这一部署,是一个“撒豆”战术。井岳秀把他的兵力像撒豆一样,散开于广大地区。这就形成了敌军的重要弱点:兵力分散,且无后备力量。
  红军参战兵力为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所辖第一、第二、第五支队)和陕甘边红军第三团。针对敌军部署,谢子长确定了红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使用兵力。即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陕甘边红军第三团,在谢子长(兼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陕甘边红军第四十二师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下,集中使用。这样红军兵力便保持了相当于团级的战术单位。而敌军由于其分散部署则只能以连、排为单位。这种状况使红军在每一个具体的战斗中保持了优势。在攻击方向上,首先剪除敌军的两支触角;尔后,视情况机动作战。
  8月17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和陕甘边红军第三团,突然包围了由石湾方向进至金武塌的敌军两个连,一举将其全歼。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金武塌获捷后,红军挥戈东进,向白区深入,经南沟岔、老君殿,向绥德地区接近。这一行动有两个意义:在战术上搜索由田庄向安定东区窜犯之敌;在战略上威胁敌军指挥中枢绥德。当红军进至薛家峁时,敌人立即派兵拦截。红军与敌战于张家圪台,将敌军两个排歼灭。张家圪台一战,牵一发动全局,绥德、田庄、薛家峁三点之间地区,是敌军战线上最敏感的地区,因为这里是敌军指挥中枢绥德的外围阵地,红军突入这一地区,敌军老巢便感受到了威胁。西进安定东区之敌被迫回防。红军金武一仗“吃子”,张家圪台一仗“将军”;两仗得手,红军锋芒毕露。敌则全线动摇。
  在这种情势下,红军转而南下,直取清涧县河口镇。河口镇地处无定河、黄河之交汇口岸,井岳秀第八十六师一个连驻守在这里,它与第八十六师驻清涧、延川部队,形成了一个战略支点,是安绥清红色区域东南部一大祸患。谢子长决定拔掉这个钉子。8月26日,红军向河口发起进攻,敌军凭险固守,多次攻击均不奏效。谢子长身先士卒,亲临火线,他详细观察、分析敌情,周密考虑每一个战术动作;对于突击队的编成,火力的组织,冲锋道路的选择,以及部队的运动队形,都一一亲自安排。正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但他为了不影响士气,忍受着剧烈疼痛,沉着指挥战斗,直到因流血过多而昏厥时,周围同志适才发现他已负伤。谢子长和红军战士的热血,保证了战斗的胜利,河口守敌死伤大部,残敌于27日在清涧敌军接应下侥幸逃脱。河口敌军逃跑后,清涧、延川、河口镇军事系统遂被打破,清、延两敌成了两个孤零的桩橛,而失去战略价值。清涧东、南大片地区告解放,同时排除了红军向延川发展的障碍。
  至此,红军三战三捷,敌人第一次围剿便宣告破产了。
  第一次反围剿,建立了陕北红军的军威。而红军的军威又是和谢子长的名子分不开的。
  谢子长负伤后,因医药条件低劣,伤势一天天加重,同时导致肺部并发症,不幸于1935年2月21日逝世。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