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一节 边区工业建设的任务

星光 张杨


  一、边区工业建设任务的提出和边区工业的特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发展国防生产,充实抗战力量,供给战争,改善人民生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首先着重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基础上,普遍的发展手工业与合作交通等事业,求得在长期抗战中粮食以及工业品的自给,繁荣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团结广大群众参加抗战。”①根据这个基本方针,边区政府提出边区工业建设的任务:“普遍的发展手工业和半机器手工业,以现有的各手工业为主,发展推广到边区农村中,建立私营、公营、合股合作等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广制土布,求得足够供给群众自用。在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建立大规模的机器工业与矿业,供给抗战需要。”②
  边区所要建设的工业,从所有制来讲,包括公营、合营、私营(私营资本主义工业和家庭个体手工业)三类。其中公营工业是边区工业的骨干,它的产品主要是供给边区部队、机关、学校的需要。生产合作社和私营工业以及家庭手工业,是公营工业的助手,它们的产品主要是供给边区人民群众的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边区新民主主义工业的重要特征。从经营管理的方式来讲,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即工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工厂是新兴的带有近代企业性质的经营方法,一般大部分是公营的,小部分是合营和私营的。手工业作坊是旧有的经营方式,大部分是私营的,也有小部分是合营和公营的。家庭手工业也是旧有的经营方式,但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果从其发展之广泛和联系人民生活之紧密来看,首先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家庭妇女纺织业。它的生产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它是一种农村副业,故能和广大农村妇女紧密联系起来,其产品数量就很可观,在整个边区经济中仅次于农业生产。其次是手工业作坊,人数虽然不很多,但是分布很广,并能与农业生产相配合,生产人民经济生活中一部分生活必需品,是边区工业必不可少的。公营工厂比起私营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在数量上比较少,其设备多数仍未脱离手工业性质,但它或多或少有些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代表着边区工业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倡导作用。总之,所有这些工业,都是建立在抗战环境和边区农村经济基础之上,因而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带有供给性或自给性,商品性成分很小,所以是一种自给工业。
  二、边区工业建设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边区地广人稀,地瘠民贫,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资金和机器设备,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缺乏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加上处于战时的农村环境,进行工业建设真是困难重重。但是也有有利的条件。边区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共产党的领导,掌握着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这是边区进行工业建设最重要的前提。这里基本上废除了封建剥削或者削弱了封建剥削,实行了民主政治,广大人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他们具有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热忱,这就为他们参加工业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了可能条件。边区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的前进阵地,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域,因而能够得到国内外同情、支持中国抗战和关心边区事业的人士在经济上、技术上的援助。同时,边区还具备工业建设的一些必要资源。这里有广大的土地,丰富的石油、煤炭、盐、铁、牲畜、皮毛、药材等资源可供利用。虽然这些工业资源在平时和与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战时的困难条件下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就能在边区工业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一些科技人员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他们为了抗战,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边区,成为边区工业建设的技术骨干。所有这些,都为边区工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①②刘景范:《一九三八年边区经济建设报告》,1938年11月5日。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