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节 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大生产运动

星光 张杨


  一、机关学校的农业生产
  (1)组织起来,生产自给
  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并明确指出边区全党的干部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看作第一位的工作,号召干部和党员一定要大量转入生产和普遍参加生产。边区党和政府贯彻了高干会的精神,把“发展生产,加强教育”作为1943年的中心任务。
  1943年1月8日,中央各直属机关生产负责人会议上,李富春作了《丰衣足食,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的报告,具体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方针和任务。他说:今年生产运动的新特点:第一是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位的任务。边区今年要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在机关学校当然更要作到“丰衣足食”的地步,这是一个充满积极意义的严重的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第二,今年生产运动要同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看到“丰衣足食”,要把物质生活搞好;另一方面还要把各机关学校部队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提高,使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丰富起来。第三,要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懂得经济政策、生产条件、生产办法,找出规律性,使生产工作从盲目走上自觉。第四,今年机关学校的生产重心要放在每个伙食单位以农业为主的集体生产上,辅之以部分人的工商业生产和私人的生产,实现今年的丰衣足食的目标。李富春的报告,强调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齐抓,保证了大生产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月12日,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中直、军直、边区一级所有机关学校应分大、中、小三种单位,立即做出《1942年生产总结与1943年的生产计划》,以便掌握春耕,不失时机。
  中直机关学校集体总结了1942年的生产经验,制定了生产计划,提出不只是为了完成今年的任务达到今年的标准,最主要的是真正建立自己的生产基础,要经过努力,拥有土地、牲畜、作坊等。经过总结,纠正了过去重商轻农的偏向。认识到发展生产是正确的道路,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与实际改善生活,商业只起促进物资流通的作用。各机关组织生产委员会,机关最高负责人直接领导生产、关心生产。生产与整风运动、精兵简政相结合,精简的人员加强了生产第一线。同时都纷纷举行生产动员大会,重新分配与调整土地,积极积肥,为丰衣足食打下生产基础。
  机关学校根据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在生产与供给上,贯彻了“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原则,用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办法,代替旧的过时的组织形式与办法,改进了生产关系,刺激了生产情绪,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主要办法有:
  1.采取以劳动力入股的合作形式。如杨家岭及辎重营的运输合作社,公家把车辆牲口和其他资财算作80股,全体运输员算作20股,按照这个比例分红。
  2.在生产中规定分红比例。如枣园农场,是将收获量的5%作为红利给农场人员;杨家岭的喂猪合作社,按10%的比例分红给饲养员。
  3.节约分红。如杨家岭的大厨房,节约下来的粮食石炭,以20%分给炊事员。
  4.一个机关里大小单位的合作。如战卫团,团部担任着总的任务,各连则担任本连队一定的任务。
  5.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合作。如杨家岭和王家坪,在某一种生产上合作经营,或者将几种生产事业分工经营,这种合作办法更可节省人力物力。
  6.与老百姓合作,使公家与老百姓都得到利益。
  7.个人生产的公私合作,公私两利①。
  “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原则与办法,是从当时革命性质与地区的新情况实事求是提出的。它冲破了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的束缚。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历来是一切归公的,如果提出公私两利,公家就吃了亏。这是不去研究新情况与新特点,不了解公私合作、公私两利,实际上给了公家前所未有的利益;不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实际上在我们的制度下,私人问题解决了也即等于解决了公家的问题。而教条主义者认为公私两利的原则,是不符合共产主义原则的,是不适合每个革命者每个党员应该牺牲一切的原则的。他们不了解到达将来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必须通过现实的新民主主义才能实现;不了解现阶段在经济上既不是完全消灭私有制,也不是提倡他们先私后公,或以私人利益与公家利益对立,而是要求他们先公后私,把私人利益与公家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公私两方面的问题,而且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杠杆。
  具体经营办法主要是两种:一是组织一批人配备耕牛农具办农场,搞副业,如养猪、养羊、养鸡等。二是以土地耕牛农具同老百姓伙种。在自己动手,公私两利的原则下,中直、军直1943年的生产成绩,据统计:原计划生产任务是6200万元,实际上生产与节约的收获照市价计算,达到66617万元,折成粮食44410石。其中:
  农业生产:原计划种地10133.1亩,实际种13149.23亩;原计划收粮1306石,实际收粮1825石。
  蔬菜:播种4161亩,大量种植了西红柿、茴子白、洋葱、大白菜、芹菜头、凤尾菜等,计划收3486116斤;实际收5395270斤。抑制了市场菜价,直接保障了丰衣足食。
  畜牧业:上半年主要解决肉食,9月中杀猪3196头,得肉127840斤;杀牛85头,得肉5950斤;杀羊779只,得肉15022斤。
  中直、军直各机关牲畜存栏数:羊2791只;牛776头;猪2042头;并有大量的鸡鸭兔等,奠定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中直、军直的个人生产,有农业、手工业、义务劳动。农业生产,种子工具由各单位生产委员会供给,组织上大部分是集体生产为主的小组形式,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收粮食84.994石,蔬菜752914斤,西瓜18388个,其他如烟叶等4767.5斤②。
  中直的生产总值折合小米31000石,每人平均有3石,其中各机关学校公共生产占73%,个人生产占10%。由于掌握了农业第一的方针,农业畜牧业收获占总收入的60%。因此除个别单位外,绝大多数在物质生活上都相继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标准③。各机关的肉食、吃馍、菜饭等均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杨家岭机关自11月份起,在小米1斤3两范围内调剂吃馍每隔一日一次,10月份吃馍15次。吃肉,大灶10月份吃牛肉2斤,羊肉2斤、猪肉1斤4两,折合猪肉大秤3斤以上,超过过去吃肉标准1倍以上④。
  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使政府财政负担减轻。中直的经费支出,除粮食被服两项仍由政府支出外,平均计算有60%是自给的,政府发给的只占40%。
  毛泽东为了庆祝生产胜利,给中直军直展览会题词:“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
  朱德题词:“今年做到了丰衣足食,明年要做到建立丰衣足食的家务”⑤。
  边区一级机关克服了许多困难,农业生产也取得显著成绩。为了贯彻党中央与边区高干会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定,由各机关领导生产的干部12人组成总生产委员会,以边区副秘书长李维汉为主任,财政厅副厅长霍维德为副主任,统一领导边区一级机关的生产。总生产委员会负责审查各单位生产计划,发放贷款,解决政府机关的生产基金,召开种菜座谈会,介绍种菜经验,调剂菜地,购买菜种等,解决各单位生产中的困难。
  边区一级机关经营的农场,由1942年的8个扩大到1943年的13个。开垦了大量荒地,土地由2627垧增至3438垧。农场经营的方式有伙种与自种两种。伙种是机关经营农场的最好形式,公私两利,既可以帮助移难民发展生产,又可以解决机关的劳动力和财力的不足,是年共产粮1136.59石(其中伙种2252.2垧,得粮587.26石),可供5000人一个月食用,草116178斤。菜园由5个增加到14个,菜地由622.2亩增加到1225.5亩,自种1003.5亩。收获蔬菜1790783斤。蔬菜种类有27种,做到了品种多样化。以各机关4526人,每人每日1斤计,则超过生产任务⑥。
  边区机关的个人生产,主要是种菜种谷,养鸡养鸭养猪。边区一级机关15个单位共2213人参加生产,占可参加生产的3418人的65%。土地由公家分配,也有自找土地的,工具大多由公家借用,也有自己购买或向老百姓借用的。资金由单位发放贷款。生产时间,除星期天外,有的单位每周给8小时生产时间。
  边区机关的个人生产,主要采取生产组合的形式,其中又分为三种方式。
  1.以行政单位(科、室、班)组织个人生产小组,政府各厅处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类小组基本上是农业性质的组合,共同经营土地,有时也进行社会劳动。劳动所得以劳动时间分配,组长多是行政单位负责人兼,人数一般是六七人,有的多至十二三人。优点是行政上易于领导,生产、工作、学习三者好配合。
  2.按业务性质划分集体个人生产小组;如农业组、工业组等。这种小组不受行政上的限制,按兴趣组合,所得平均分配,人数五六人或七八人。优点易于主动合作,发挥所长,交换生产经验。
  3.合伙生产,大多数为同一单位的人自愿的组合,共同生产,共同享用,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是自愿的集体的,又是个人的,既能发挥集体互助合作的作用,也能发挥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是较好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人单独进行生产,如个人种西红柿、蔬菜等。
  1943年9个月,个人生产蔬菜102379斤,值洋1052966.2元,畜牧业生产值382992元,社会劳动收入229242元,加上其他生产,每人平均得2380元。利用零散劳动和业余时间,开展了个人生产,增加了个人收入,也增加了一大笔社会财富。
  个人生产的用途:一般是添置生活日用品,如毛毯、毛衣、毛巾、肥皂;补充食品,购买盆碗、文具等。有的拿来拥军或捐助了难民,有的接济家用,有的人把钱入了合作社储蓄起来或投入再生产,不但自己丰衣足食,而且节省了公家供给;不但个人享用,而且帮助公益事业⑦。
  在大生产运动中,地方的自给生产也积极开展起来。1943年3月,延属地委建立了自己的农场,工作人员25人,土地75垧。收细粮16石,谷糜草4000斤,折粮3石,洋芋1000斤,折粮1.4石。农场安伙子种地130垧,四六分,得粮11.38石,谷糜草1万斤,折粮9石。分洋芋1400斤,折粮1.4石,共合细粮42.18石。
  关中分区,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党政机关一般规定每人种地6亩,部队每人10亩,学校每人2亩。生产中领导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霍专员在生产中走在前,不但感动了干部及分区人民,而且友方国民党人士赞扬为“痛关民生”。习仲勋书记及赤水县领导人上山开荒,对群众鼓舞很大。分区机关237人,种地4558亩。县级单位:淳耀县213人,耕地1654亩;赤水县182人,耕地1594亩;新宁县167人,耕地1792亩;新正县直属各区93人,耕地5875亩⑧。环县机关干部种秋田1068亩,菜地67亩。区乡干部种秋田1083亩,菜地63亩。各机关人员,自己养猪、做豆腐,每月每人可吃肉2斤,每天一顿小米饭,两顿白面,自己解决夏衣及鞋袜毛巾等,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⑨。志丹、固临等县的生产有很大发展,干部生活有很大改善,志丹县早晚能吃到炒菜黄米饭、午饭有大米饭。
  乡干部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对群众影响很大,因此,他们不仅应该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应该做到丰衣足食。1943年规定乡长每人种地3垧,以解决穿衣伙食等问题。据51个乡实行的结果,多数乡长了解到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认为“革命就是大家庭”,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务,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有的乡长从家中拉来耕牛,拿出种,种粮种棉花,不管自己能不能长期在乡工作,埋头苦干,辛勤经营。如川口五乡、鸟龙三乡、河庄一乡,自给生产特别好,不但能够自给,而且丰衣足食了。除极少数乡怕劳动怕麻烦外,绝大多数乡长采取与群众伙种的方式,可收细粮1石,做到自给自足。
  机关学校的大生产运动,不但解决了物质困难,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而且在思想上,改变了对劳动的看法,认识到劳动神圣,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劳动把自己同边区更密切地连在一起,认为从事生产,是为边区,也是为自己,提高了保卫边区,发展边区,巩固边区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认识到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方针的正确性,对于克服困难建设边区起了思想保证作用。
  部队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了自给自足,不要政府发饷,是古今中外没有见过的;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大部分实现了丰衣足食,不要政府发工资,也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毛泽东对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⑩。”并且说,我们有了人民群众的四种合作社,和部队机关学校集体劳动的合作社,我们就可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一支劳动大军。我们学会了组织群众的劳动生产,再加上旁的各项本领,“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一定可以协同全国人民,把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11)。
  1943年机关学校农业生产自给情况:
  1.1943年农业生产情况:
  系 统 耕地面积 粮食收获 蔬菜收获 马 草
  中直军直 13144.7亩 1823.09石 8092755斤 291680斤
  边 区 7202.8亩 1455.93石 2434896斤 163849斤
  2.1943年畜牧生产情况:
  系 统 猪(头) 牛(头) 羊(只)
  中直军直 5238 861 3570
  边 区 993 50 1738
  3.1943年自给情况:
  中直军直——杨家岭完全自给,并且有余。
  边区——西北局自给70%。
  4.1943年个人生产:
  中直军直 75924454元
  边 区 5137406元
  5.1943年丰衣足食情况(每人每月)
  系 统 面食(次) 肉 菜 油
  中直军直 10 4斤2两 45斤 1斤14两
  边 区 9 3斤11两 31斤8两 12两7钱(12)
  (2)巩固革命家务,提高自给能力,保证丰衣足食
  经过1943年的艰苦奋斗,机关学校不但收获了很多粮食,补充了肉、油,做到了足食,而且有了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验,建立了革命家务。根据这些情况,李富春代表中央提出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向前大进一步,“应向着完成‘巩固革命家务,提高自给能力,保障丰衣足食’的任务而努力”(13)。要求在自给能力方面,除粮食与必需的被服补充外,要求1944年作到全自给或半自给;1945年除个别特别单位外,则全部作到自给。他说这三项任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中心是巩固革命家务,因为这是提高自给能力,保障丰衣足食的基础。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就是贯彻毛泽东“大家动手”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高生产力,实行各单位“公共生产与个人生产”并重的方针,特别要注意组织个人生产,因为个人生产是机关学校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个人生产,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在思想上政治上也都有重大的意义。
  组织个人生产的方针与方法,主要是:
  第一,大家动手,各尽其能,反对平均主义;
  第二,首长负责,亲自领导,防止自流现象;
  第三,农业与手工业并重,发扬一技之长,多种多样,反对公式主义。
  第四,合作互助,变工代耕,防止个人主义;
  第五,公私两利,按劳得酬,防止公私偏废;
  第六,掌握技术,精耕细作,反对敷衍了事;
  第七,提倡节约,帮助储蓄,防止浪费。
  在公共生产供给中,进一步贯彻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原则,在生产事业中,进一步贯彻农业第一的方针。为了提高群众的生产与节约的情绪,生产节约彻底实行分红制,分红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酌量增减,同时要根据勤惰实行等级分红制,并要保障按期分红。
  贯彻农业第一,各单位要将农业增加1/2或1/3,扩大农业基础;提高豆类、马草的收获量,保证蔬菜完全自给,多种洋芋,以改善伙食,节约粮食,增加饲料。
  经营农业的原则,由多开荒地变为少占土地,实行精耕细作,注意选地、施肥、选种、育苗、锄草、水浇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畜牧业,1944年的方向是增加牛、羊与猪的繁殖。
  1944年机关学校生产自给的方针原则宣布后,各单位都制定生产计划,每个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参加农业生产,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这一年,中直机关收获细粮10924石(包括副业),收获蔬菜5747000斤,供给1万人每人8斗多细粮的谷物,570斤蔬菜和价值2斗多小米的木炭。谷物生产超过了1942年(71.6石)的115倍,超过1943年(2027石)的4倍。
  为了保证蔬菜全部自给,1944年比1943年多建菜园10处,达到39处。菜园每人平均种菜7亩,实行精耕细作,平均每亩收菜2300斤,1人种菜可供36人食用。
  各机关的农场和菜园中,除种植一般农作物外,不少的农场和菜园试种了棉花和蓝等经济作物,推广优良品种,饲养了家畜。如中直机关农场种棉387亩,收净花17000斤,南泥湾党校农场以种烟叶和水稻为主,1943年收烟叶3万斤,供给机关伙食大米39石。1944年收烟叶2万斤,稻子97石,打蓝靛10500斤,杂粮105石,饲养了牛、羊、鸡、鸭,供给校部肉食,对供给生活与工业原料上都起了相当作用。
  许多机关农场贯彻了公私两利的原则,采取了分红办法,使农场生产人员,不但完成了公家的生产任务,而且使自己的业余生产收入增多,为个人建立了家务,减轻了国家负担。中直机关农场1944年。“每个生产人员平均可分得红利折粮9斗,分红总数达2044石”(14)。
  在农业生产中,注意解决生产与供给的脱节关系,注意经济效益。如王家坪机关的南泥湾农场距延安有两天路程,收获的农产品用大车拉回来不合算。因此就改变了过去老一套的办法,改为大量种麻(收籽、剥皮),收籽后,就地榨油;多开水田种稻子,调剂饭食;种植杂粮,补充马料;种植洋芋蔬菜,就地养猪,供给机关肉食。这样既减少了运费,又直接解决了供给问题。全场15人,共种地410亩,收获折成细粮233石,平均每人生产15.53石。其中种稻23亩,收稻子21.5石;种麻195亩,收籽34.5石,剥皮1000余斤,可出油2080斤;种包谷黄豆111亩,收获41.6石;种洋芋34亩,收了5万斤,养猪22头。这些产品在解决机关的食用供给上确实起了作用。
  边区系统机关学校的农业生产,仍然采用自种与伙种两种办法,一般是伙种比自种更有利。如法院的九沟农场,1944年改为伙种,安伙子6家,4个工作人员,比1943年少用18个人,9头牛,多得粮食8.5石。民政厅东沟农场,工作人员4名,安伙子5家,牛4犋,种地93.5垧,分得粮食17.92石,谷草2400斤;农场人员自种4垧,收粮2.5石。农场还投资20万元,置备了牛4头、羊51只、马驴各1匹、母猪8头、用具99件、农具62件,整修了窑洞,新建羊圈牛棚,有了很象样的家务,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种农场可分为四类:1.雇人耕种,公家人领导经营,如财政厅南泥湾农场。2.公家人自己耕种,如延大南泥湾农场。3.学生或工作人员附带种,如行政学院农场,保安处西山粮地。4.调份子,如银行安塞农场。四种方式中,大规模雇人耕种最不合算。如财政厅南泥湾农场雇用工人17名,只种108垧地,平均一人种6垧,收入不够开支。
  伙种是机关农场进行生产的最好方式,采取伙种的有:边区政府办公厅南农场,安伙子8家,种地385垧,四或五成同伙子分,得粮106石;办公厅东农场,安伙子7家,种地244垧,得粮77.86石;办公厅佛道坪农场,安伙子3家,种地80垧,四成五与伙子分,得粮23.4石。法院九沟农场,安伙子6家,种地232垧,四六分,得粮66.8石。民政厅东沟农场,安伙子5家,种地93.5垧,四六分,得粮17.92石。行政学院龙耳寺农场,安伙子两家,种地50垧,四六分,得粮16.5石。建设厅笫二林场附属农场,安伙子3家,种地60垧,四六分,得粮18.76石。伙种不是旧式的“招门客”的封建剥削,而是实行公私两利的合作方针,规定一定制度:A、分粮,给牛犋的四六分,谷草随粮分。B、种菜,伙子自吃不分,如出卖则按分粮份子分。种南瓜洋芋,五口之家种1亩地内不分,六至十口之家两亩地以内不分,所种超过规定,按分粮份子分。C、借粮,借一还一,禁止农场动员做义务劳动,牛料资饷由两家负担,在公堆上取还,分下的粮各归粮主驮运,D、伙喂牲畜除本得利对分(15)。南泥湾一带荒地很多,为了激励伙子开荒下户,发展生产,除了执行政府优待条例,移民三年不负担以外,还规定:谁开荒归谁所有;谁打的窑洞归谁所有,开荒第一年主家不分粮,工具由主家抵垫,吃粮秋后偿还。总之帮助伙子发展生产,从而求得机关生产的发展。因此,伙种是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在农业生产上最好的合作形式。
  1944年,县区乡的农业生产也取得显著成绩。庆阳县区乡专业生产人员32人,有牛驴马50头,耕种土地3150.5亩,种植各种农作物。佳县全县444个工作人员,除有病的人外,全部参加了生产,种棉花394亩、洋芋33亩、杂粮523.5亩、蔬菜39亩,共989.5亩。虽遭雨灾欠收,但建立了一定的家务。生产最好的是定边县,全县机关人员480人,种地7965亩,每人平均15.9亩。共生产细粮1143石,每人平均2.36石;共产棉花3461斤,每人平均7斤多;菜187640斤,每人平均390斤;糜谷麦草262170斤,足供全县80头牲口吃两年。实行二八分红制,刺激了大家的生产情绪,解决了个人的日用品问题。因此生产自给也是搞的最好的,该县以机关业余生产为主,农场生产为辅,农作物以植棉为主,秋田为辅,1944年做到粮食自给半年,经费全部自给。
  1944年,机关学校的生产中,发展个人生产与节约是主要的一环。为了贯彻中央的方针,边府主席林伯渠以身作则,自己订出生产节约计划,并在边府新年墙报上公布。计划共有四项:“1.从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2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办法)。2.收集废纸交建设厅。3.自卅三年一月二十五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4.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单、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发给。”并说,“我们加紧生产,厉行节约,就一定能达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目的。“(16)
  “首长负责,亲自动手”,朱德在这方面给干部做了最好的榜样。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对革命有利,他无不耐心细心去处理,对国家大事、领导整个生产运动是如此,就是他个人的生产也是如此。他和特务员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和延河边开了3亩地,种植菠菜、南瓜、芦笋,莴笋、白菜、芥菜、葫芦、水萝卜、葱、莞荽、茴莴、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真是应有尽有。他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每种蔬菜,应该什么时候下种,怎样播种、施肥、浇水,他都非常清楚,所以他种的菜总是长得很茁壮。
  他年近六十高令,除过处理繁忙的公务外,从早到晚,一有空闲时间,就走进菜园进行下种、浇水、施肥、移苗等工作。部队、机关、老百姓,集体或个人往往来信要求替他代耕,以便他能为人民为革命保重身体,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他的生产任务自己可以完成,生产虽然花费劳动力,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这对整个革命,对自己的身体都有好处。
  林伯渠、朱德等领导人带头生产,激发了党政军学人员进一步发展生产的热忱,成了推动生产运动,建立革命家务的战斗号召和巨大力量。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有个出名的调皮捣蛋的不事生产的二流子战士,成天吊儿郎当,到处遛跶,他的班跃及许多同志都一再劝他好好生产,但都不能转变他的思想。当2月下旬的一个晚饭后又出去遛跶时,看见朱德一镢一镢开地时,他感动了,回去向班长说:“决心转变了,再不象过去一样胡闹了”。结果在两个星期的生产突击中,被选为二等劳动英雄,得了模范奖。王家坪高干组的同志,在朱德亲自动手的模范行为影响下,自动订立为公家种3亩棉花的计划,其他同志都积极生产,打围墙,修水利,挖水沟等,总计义务劳动882个工(17)。
  中直机关学校的个人生产,范围比过去更加扩大,组织更加完善。中直机关8000余人,个人生产总值为9000余石,每人平均1.1石,已是自给日用有余,其中农业占32%。个人生产除完成自给,减少公家负担外,还有剩余,建立了个人家务(18)。
  194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年。为了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给反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毛泽东提出一九四五年必须绝无例外地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机关学校规定每个人都必须生产,根据边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又规定以纺线(机线)为主,农业为辅的方向,所以农业生产多数放在次要地位。但地方的农业生产仍抓得很紧。这年,绥德分区种地1896亩,延属分区16794亩,关中分区816亩,陇东分区8303亩,三边分区6235亩,合计34089亩。
  二、边区部队执行南泥湾政策
  西北局高干会经过整风,批评了军阀主义倾向,部队中对发展生产有了深刻的和一致的认识。大家认识到:为了支援前方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为了使部队达到丰衣足食,使训练工作有物质保证;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边区部队必须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参加边区的建设,作长期的打算。“生产任务就是战斗任务”,不仅认识了生产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农业第一”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向。
  1939年的第一次生产高潮中,有些部队从事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可是在1941年至1942年的严重困难时期,却弃农经商,把主要的力量转向商业,结果虽然赚了一些钱,但实际上财富并未增加,生产基础反而削弱,吃亏不少。现在深感过去以商业为中心,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只有掌握以农业第一的正确方向,才能获得实效,打下部队生产事业的坚实基础。
  359旅执行屯田政策受到高干会的奖励,对于边区其他部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指战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南泥湾精神,执行屯田政策。在槐树庄、大凤川、小凤川、二家川、豹子川、清泉镇、郭家湾、关门子、田家湾、柳林、葫芦河等地区周围,都有纵横数里的肥沃土地。1943年留守兵团各部队在那里进行屯垦,开辟了成千上万亩良田,建立新的市镇,把荒凉的山沟,变成为繁荣的地方,而警1旅把槐树庄,385旅把大小凤川开辟成了第二个南泥湾。
  各部队提出了“不分指战员,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运动之外”的口号,在春耕开荒时,除了几个炊事员外,没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八路军战士,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有农业生产的技术,又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与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因此部队本身就是一支有组织的强大的生产力量。领导干部亲自带头开荒,以身作则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战士们的生产热情,有病的战士仍坚持上山挖地,真正做到了没有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在生产中,连队与连队、排与排、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纷纷展开竞赛,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
  边区高干会使359旅的南泥湾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认识上提高了对农业生产的自觉性与计划性,更加坚定了执行南泥湾政策的决心与信心。首先全旅组织了生产委员会,健全了领导生产的组织机构。旅首长及政治部主任、供给部长、各团团长政委为生产委员会委员,王震旅长为主任。各营设生产副营长,各连设生产副连长。在开荒及农业劳作时期,一切人员均归生产委员指挥,各营营长、各连连长都要听生产副营长、副连长的指挥。
  为了达到丰衣足食,减轻人民负担,帮助边区经济发展,生产委员会计划每人种地10亩,全旅共种地10万亩。每年以两个月时间进行生产,八个月进行教育和军训,两个月休息。为了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规定了百人左右的伙食单位,抽出身强力壮有种地经验的炊事员专门种地,每个战斗连队的伙食单位,除解决自己全部蔬菜外,应种粮地600亩。
  劳动组织方面,全旅从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团长、秘书、警卫员、司号、理发员到马夫、挑夫等所有机关人员,分别编入生产小组,进行生产。连队只留三个炊事员做饭,一个人喂猪,一二个临时兵看营房,其余一律按班、排、连建制进行生产。把整个部队组织成一支坚强的劳动队伍。
  在开荒劳动中,部队展开了热烈的生产大竞赛。王震旅长号召每人每天挖地1亩以上,得到大批战士的响应。每连选10—12人,编为劳动英雄组。在陈宗尧的718团组织了40位劳动英雄,保证每人开30亩地,打6石粮,提出“不领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口号,并立即在全旅响起了回响。首先陈团有175位劳动英雄每天挖地1亩以上,李位更创造了3亩6分7的纪录(19)。
  在生产大竞赛中,又组织了劳动突击组。分为两种:一种是报名参加劳动英雄组被落选的战士:他们很不服气,要和劳动英雄组比赛。把他们组成劳动突击组,提出要和劳动英雄组看齐,做到和劳动英雄一样。一种是没有劳动英雄的部分,号召特别身强力壮,挖地最多的组织劳动突击组,那里的地方不好挖,那里的班排落后了,就调他们到那里去。同时又按挖地多少,编为甲、乙、丙等小组,这种组织,对提高生产情绪作用很大(20)。
  1943年,359旅开荒10万亩,共收细粮10000石,可供部队吃粮10个月。
  这一年,全兵团共种粮地185585亩,收细粮19192石;种菜17409亩,收蔬菜22810064斤;畜牧业:有猪14529头,羊14348只,牛1419头。各部队具体情况如下:
  (1)衣业
  单 位 耕地面积(亩) 收获粮食(石)
  直属队(包括炮兵团) 20848 899
  359旅 100120 10003
  385旅 25781 1964
  警1旅 32493 3658
  警3旅 25167 1752
  独1旅 2829 141
  抗大总校 1534 28
  抗大七分校 7867 548
  骑兵旅 2989 199
  总 计 219628 19192
  其中359旅种地占总数的45%,粮食收获占总收获量的52%。
  (2)畜牧业
  单 位 猪(头) 牛(头) 羊(只)
  359旅 9204 520 7784
  警1旅 893 154 675
  独1旅 591 238 259
  385旅 1110 238 1752
  警3旅 549 30 495
  358旅 428 328 1409
  抗大总校 568 3 98
  抗大七分校 253 40 138
  直属队 987 106 1738
  总 计 14529 1419 14348
  359旅本年供给吃肉318262斤,存栏猪牛羊12508头。警1旅1月至8月,吃肉115600斤,存栏猪牛羊1722头(21)。
  由于生产增加,经费支出中,自给比例大大提高,据联司后勤部审计处不完全统计:警1旅达76%,独1旅达70%,警3旅达51%,385旅达53%,358旅达84%,359旅达65%,全兵团8个单位平均达56%。如粮食不计,警1旅自给82%,警3旅为19%,385旅为60%,359旅全部自给(22)。再加上个人生产,全军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各旅都建立了相当大的家务,359旅于1941年开始时,仅有基金40万元,以后又补充9万元。自给以后,三年来除吃公家粮外,没发给一文经费。1943年,由政府拨农贷100万元,牲畜贷金2000万元,全军1万人(牲畜除外),计有窑洞1050孔,平房584间,镢头5380把,锄头3903把,犁168个,耕地10万亩。385旅在大凤川,有地25781亩,警3旅开荒25147亩。各旅都有大量的货币基金投入其他生产事业,为避一步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为了保证丰衣足食的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支出,并且备战备荒,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向边区部队提出,1944年要更大规模地发展生产,完成收获细粮10万石的任务。
  部队根据所驻地区的实际情况,都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确定了生产方向。警1旅以农业为主,连副业收入占总收入55%;警3旅在三边,以畜牧、打盐等为主,但农业收入亦占总收入的25%;359旅仍以农业为主,每人种地20亩,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6.2%;358旅以农业为主,种地10万亩,农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4%;骑兵旅种地4000亩,收细粮400石,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8.1%;抗大七分校种地40400亩,收粮3932石,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2.8%。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边区部队在农业、工业、畜牧和其他副业的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凡衣食住及日用品大部分都有了,自给达全部经费的71.8%,取之于民的仅占28.2%。部队曾在边区的16个地区进行垦殖,耕种了83.8了万余亩荒地,1944年共生产细粮10万石以上,除去自用部分,尚交粮食局43176石。“部队中又以359旅成绩最好,1944年共生产细粮2万石,除自食外还缴公粮1万石,旧社会称军人为吃粮人,他们还向政府缴起公粮来了”(23)。
  为了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给反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联防司令部1945年发布生产指标:要求部队在1945年继续发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要求凡是有基础的部队,应作到完全自给,某些生产基础较薄弱的部队,其生产所得,除分红部分外,也要做到粮食自给8个月至9个月,以求于最近几年内,整个部队作到完全自给。指示提出,1945年的农业生产应注意深耕细作,选择土地,并利用牛耕。分配劳动任务和规定标准时,要按照各人的体力适当分配,并注意劳逸结合。
  军队生产自给,不但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且扩大了军队,改善了官兵关系,增强了劳动观念,增强了纪律性,改善了军民关系与军政关系,促进了人民大生产运动。我们的军队既会打仗,又能生产,有了这套本领,就无敌于天下。
  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在财政经济上创造了奇迹,它解决了财政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党政军民生活。1943年边区耕地面积扩大为13774473.5亩(不包括机关部队的耕地),1944年为15205553亩。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43年产粮1812215石;1944年为1817221石。棉田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1943年植棉150473亩,产棉2096995斤,可供所需之一半。牲畜也大幅度增长,1943年有:牛214683,驴169404,羊1923163只。1944年有:牛223058,驴180426,羊1954756只。大部分人民已做到有存粮,广大的贫苦农民逐渐成为丰衣足食的农家,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农村,向着繁荣富裕的道路前进。边区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①参见李富春:《更向前一步》—1月25日在中央直属机关生产总结会上能报告,《解放日报》1944年2月26日。
  ②见《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闭幕》,《解放日报》1943年11月24日。
  ③李富春:《更向前一步》——1月25日在中央直属机关生产总结会上的报告,《解放日报》1944年2月26日。
  ④见《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闭幕》,《解放军报》1943年11月24日。
  ⑤《中直军直生产成绩卓著超过全年任务六倍》,《解放日报》1943年11月15日。
  ⑥《边区系统各单位一九四三年机关生产总结》,1943年。
  ⑦《边区政府系统各单位个人生产初步总结》,1943年。
  ⑧《关中分区半年来生产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1943年。
  ⑨《环县机关生产好,干部生活大大改善》,《解放日报》1944年8月12日。
  ⑩《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4页。
  (11)《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5—936页。
  (12)摘自《从边区生产展览会所看到机关部队学校丰衣足食的鸟瞰》中《1943年各机关丰衣足食材料》,1943年。
  (13)李富春:《更向前一步》——1月25日在中央直属机关生产总结会上的报告,《解放日报》1944年2月26日。
  (14)林间:《机关生产的一年》,《解放日报》1944年12月29日。
  (15)《边府系统农场生产情况》,1944年。
  (16)《林主席李副主席以身作则,订出生产节约计划》,《解放日报》1944年1月28日。
  (17)雷英夫:《朱总司令在生产中》,《解放日报》1945年5月3日。
  (18)《中直的个人业余生产》,1945年2月。
  (19)继昌:《三五九旅的生产创造》,《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
  (20)参见王恩茂:《三五九旅的开荒工作》,《解放日报》1943年5月6日。
  (21)见《联防军1943年的生产供给工作》,1944年1月。
  (22)见《联防军1943年的生产供给工作》,1944年1月。
  (23)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