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迁

  


杨虎城的人生轨迹与西安事变

杨拯湘


  杨虎城,这位我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著名爱国民主将领”,①“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②被毛泽东点评誉为“以身殉职不亦伟乎”,堪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③他1893年诞生于三秦大地,1949年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杀害于巴蜀重庆。他生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④曾一度主政陕甘(1931—1932年),⑤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1933年)、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1930、1931—1936年),⑦1936年同张学良联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日,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从此与张学良齐名。
  从八岁起,他就面临着民主革命思潮在封建帝制的中国兴起,不断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冲击与革命浪潮的洗礼。特别是在14岁上,父亲杨怀初受仇人陷害,被清政府以绞刑处死于西安,⑧深仇大恨,刻骨铭心。他与不满十岁的胞弟杨茂三,靠三十三岁的寡母孙一莲养育成长,含辛茹苦,相依为命,共度贫困煎熬的生活。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具有强烈的反清抗暴思想;步入青年,组织“中秋会”,号召“打富济贫”,力行为民除害,自发地参加反对地方封建势力的斗争。    
  1911年(18岁),率领部分“中秋会”成员参加辛亥革命,与清军作战,从此走上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嗣后,在陕西参加了讨袁(世凯)的护国战争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坚持了靖国军的革命旗帜。1924年1月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并派姚丹峰为代表出席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他以不足万人之兵力,面对七万之众的包围,坚守西安古城八个月,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走向全面反动。他从共产党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在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的“清党”运动中,却出现了他与中共合作的新高潮(第十军在皖北),⑨并且进一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希望能做第二个贺龙”⑩(贺曾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还曾几度表示愿意将他率领的第十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用共产党员彻底改造刷新部队。(11)
  申请入党未果,思想苦恼,摆脱纠葛于1928年4月东渡日本“修养”(南汉宸语:“党觉得他是个军长,是军阀,不能要他,——杨的思想很苦恼,改编军队不要,入党又不成,又不愿到冯、蒋那里去,所以去日本了”)。(12)他在异国并未消沉,迅速自我调整,他时刻惦念着家乡、(13)部队和祖国人民,冷眼静观日本帝国主义的动向,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帝国主义里面考察帝国主义”。总结经验,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1930年到1936年,他主持陕政和掌军共六年。兴修水利、狠抓建设,振兴经济,兴办教育,发展医药卫生;关心群众疾苦,造福乡梓,搜罗培养人才,重用知识分子;应付于复杂艰难环境里,周旋在众多纠葛矛盾中,支撑着大局;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为友,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授意坐阵汉中的孙蔚如,在陕南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建立了秘密红色交通线。(14)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联合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张将军放蒋并送蒋被扣时,为了维护西安事变取得的成果,在极其复杂严峻险恶的形势下,竭尽全力维护大局,委曲求全不怕牺牲,独当一面地果断处理善后,发挥了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作用。西安事变后,他被蒋逼令“出洋考察”,在欧美又不失时机全力以赴地进行抗日救国和反国际法西斯的宣传活动。1937年10月,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国参加全民抗战,一到香港便被特务跟踪,随后被长期囚禁。他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于在受尽折磨之后,于1949年9月被蒋介石的军统特务杀害于四川重庆中美合作所。
  杨虎城的一生是追求进步的一生,向往光明的一生,也是与时俱进的不断革命、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的一生,为真理而献身的一生。他的一生又始终贯穿于自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他努力拚搏英勇奋斗,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解放,真真正正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他性格刚强、坚毅,为人豪爽、仗义,遇事果断、坚决,疾恶如仇,对反动当局富有反抗精神;他勤学好问,礼贤下士,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重用知识分子,提倡政治民主,倡导学术自由,一贯支持先进,为民众富有务实精神;他讲道义、守信用,执著追求真理、从不反悔,为他人、为朋友、为国家、为民族富有牺牲精神;他很有思想,深谙韬略,机警沉着,临危不惧,指挥作战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始终具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气概。
  杨虎城的为人禀性、习惯作风,对真理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超人的胆略,与时俱进的思想,深谋远虑的严谨和缜密,首先得益于母亲的教诲。“父亲早死,母亲孙一莲寡居抚孤,勤劳备至,治家教子,非常严厉,杨虎城也以孝著称”。(15)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杨母“教子有方”。(16)是孙一莲居士(礼佛颂经)为中华民族养育了这位“千古功臣”。胞弟杨茂三奉母理家,养老送终,一生谨慎,追念胞兄。西安事变时,举家搬迁,不动声色,以解后顾之忧;抗日战争时,曾出任国共合作的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的军部参议和第四集团军总部参议;(17)“1949年11月得悉先兄被害消息后,即到西安主持丧事”。(18)“全国解放后继杨虎城任咸阳裕农油厂董事会主任,最先公私合营(1950年),并主持修建杨虎城将军陵园,了却了全家心愿;抗美援朝时倾家捐献一门大炮给国家;(19)“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冒风险保存杨虎城家书。杨虎城先后有过三位夫人,生育十个孩子,四男六女。(20)夫人罗佩兰,1916年结婚,“豪迈机智,对杨帮助很大”,“1926年(坚守西安之役八个月胜利之时)罗忧急病殁”,“于右任挽联云:是杨夫人,应习战马;为革命女子,等死杀场”。(21)“早年由杨老夫人做主为杨虎城与张蕙兰结为娃娃亲,1919年(过门)被父母亲送到杨家,张一向随侍太夫人,罗佩兰、谢葆真所遗子女均经她抚养长成”。张夫人婚后74年,其中孀居44年,恪守杨家,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奉献一切,于1993年病逝。(22)张夫人仅生一男拯人,在蒋介石紧逼杨虎城出国临行时,孩子和父亲同时生病,张夫人全力照料大人,疏于照管孩子,误诊而夭折(1937年5月下旬)。(23)“1927年杨虎城与谢葆真结婚,谢在大革命时期参加军队政治工作,随杨虎城部队做政治宣传员。杨虎城被囚后他明知生还希望极少,但仍毅然抛下四个女孩,带着幼子拯中进入集中营与杨虎城共度囚禁生活。在囚禁中,因不堪虐待,愤懑成病,最后发展为精神失常而死。时间大约在1947年”。(24)在杨虎城的十名子女中,除两名早年夭折外,八人中就有三人为国捐躯,其余均为共产党员。拯中和拯国与英雄的父亲一起被监禁、被秘密杀害。拯陆,这位具有男子的胆略和气魄的年轻石油勘探队长、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新疆石油工业战线上的杰出代表”,“1958年9月25日,在中蒙边界三塘湖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遇寒流突袭,不幸遇难,当时年仅22岁,她在极其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青春凯歌。她短暂的一生闪烁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25)拯陆不愧为杨虎城的好女儿,她又恰好出生在西安事变的前九个月—1936年3月12日。
  纵观杨虎城的一生,是彻底的爱国民主义主义者的一生。从18岁起参加辛亥革命,56岁就惨烈地被特务杀戕夺去了生命,之前还被囚禁十二年。在短短的二十六年自己掌握自己生命的时刻,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乃至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解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首先完成了由自发参加抗暴反清反封建的斗争,到自觉走上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转变过程。接着又在革命道路上,不失时机地与时俱进、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先锋”。(26)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忠实执行者,拥护“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共合作到底,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屡建奇功(“讨袁护国”、“抗击北洋军阀护法”、“高举靖国军的革命的大旗”、“坚持古城西安八个月”)。中山先生逝世后,政治形势急转,1927年风云突变,“四一二”、(27)“七一五”(28)后,国民党全面走向反动。作为当时在国民党有显赫地位、拥有兵权和地方实力的将领杨虎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中国社会现状的透彻的分析,对中国共产党的明确认识,对蒋介石的深刻了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准确把握),做出了超平常人的决择,把自己个人和部队的前途命运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尽管他们被拒之于门外,但是杨虎城认定了的道路,是决不反悔的,他终身与共产党合作(宋绮云、徐林侠就是中共党员),正是在杨虎城身上存在着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闪烁着他所具有的彻底民主主义思想和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直系军阀“对靖国军采取了分化与收编的政策”,“靖国军也因连年战争,疲惫不堪,既慑于直系军阀的声势,又受到入陕直军的威胁,人心涣散,各部均希图自谋出路”。连靖国军司令部的牌子都被人摘走了。(29)当靖国军军事实力最大的第四路被北洋政府收编后,“其余各部也都先后接受了直系军阀的收编,纷纷离开陕西”。唯杨虎城部不为所动,既不惧怕威逼,也不受其拉拢,以“保全人格”而拒之。他英勇善战,不仅打出了军威,还坚定地扛着靖国军的大旗,“迎于右任到武功驻地,重新建立靖国军总司令部”。(30)杨虎城继承和发扬了辛亥革命的光荣传统,他所率领的部队,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仅存的一支革命部队。
  杨虎城和他率领的部队,在1926年又成功地完成了坚守古城西安8个月之役。当年4月,面对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领的号称10万大军的镇嵩军进犯陕西,并以7万之众包围西安古城,城内守军不足5000;在有人做弃城逃跑的严峻形势下,杨虎城毅然决然地率队进入西安,与城内守军汇合,团结军民,稳定人心,国共合作,同仇敌概,与古城共存亡。以不足万人之兵力,面对7万敌军之包围,无所畏惧;浴血苦战8个月,终于赢得了11月28日的胜利。(31)坚守西安开始时,北伐战争尚在策划发动之中;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遣队进发时,守城枪声业已打响;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7月9日举行誓师时,坚守西安的战争已经开始两个多月;而北伐军完全占领武汉(10月10日)的一个多月后,坚守西安才最后取得胜利。杨虎城在陕西死死拖住10万敌军,并与之浴血奋战,为南方的北伐军减轻了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守西安8个月之役,也就是我国北方的“北伐战争”。敢于率队冲入重围,有胆有识;这个用不足1万对7万,以寡敌众,以少胜多的战例更是创我国大革命史上的奇迹。  
  历史一再证明,杨虎城率领着一支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完全可以信赖的有着光荣传统的军队。他就是依靠这支军队(第十七路军),在10年后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业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送蒋被扣时,东北军主战与主和两派激烈争斗、枪杀高级将领(如王以哲将军),国民党中央军又大军压境,在及其险恶的形势下,他还是依靠这支军队稳定了西安大局。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被缩编为第三十八军,由杨虎城的接班人孙蔚如将军统率。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与友军一起“立马中条”,保卫黄河,发动中条山保卫战,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拼杀,英勇悲壮;曾在“六.六”会战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八百陕西“冷娃”由崖上跳黄河的壮烈片段,就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32)他们用民族大义、鲜血和生命把日本侵略者阻挡在潼关外,保卫了陕西,保卫了大西北。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全国解放前夕“全部回到人民军队大家庭”里,(33)完成了杨虎城二十年前的夙愿(34)和他在被迫出国时对部属赵寿山、孔从洲等将领的嘱托。(35)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所作出的评价和历史结论是:“党对十七路军的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典范”(36)“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典范”(37)“三十八军及其前身十七路军,以其不断进步的表现和巨大牺牲,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光辉形象”。(38)
  杨虎城一生最壮丽的事业,是和张学良一起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不仅当时震惊中外,而且历史意义深远,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用毛泽东的话说“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39)杨虎城用一生的心血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缔造出了一支为革命的部队,又依靠只这支部队的实力与张学良极其率领的东北军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可以说杨虎城是用一生成就了西安事变,[这支部队,有一个发展壮大过程:由护国护法到靖国军旗帜不倒;从蛰居陕北缩编为一个团修整到挥师南下关中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又由坚守西安孤城到率部出关北伐时的第十路军<不久又改为第十军>;特别是申请加入中共和要求把第十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被拒绝后,为了第十军弟兄的生计不得已而“离冯附蒋”,并在军阀混战中,“为自己、为部队寻求一条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40)直捣唐(生智)部大本营驻马店,为蒋介石立了汗马功劳,从而使已经由军缩编为师,又由师扩编成军、乃至第十七路军,继又掌握了陕西省政权,扎根陕西,客观上为西安事变的发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又是因西安事变,杨虎城遭到蒋介石的嫉恨,不仅被投入十二年的监禁,最终还被残杀,毁了余生、乃至夺走生命。
  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可谓不谋而和;双方都在寻求,有着共同的目标、坚实的基础,且历史悠远(可以追溯到1923年结识魏野畴等共产党人之时算起)。杨虎城与张学良共同发动西安事变,可谓一拍即合,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蒋介石逼出来的”。从大义上讲是民族危机、国家存亡、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使然。张学良和东北军、杨虎城和十七路军、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三位一体”的形成,逼蒋抗日,完全是出于民族大义——“对内求和平,对外求抗战”的宗旨。用杨虎城1937年对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和贝特兰的话说“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对内和平,对外誓死抵抗民族侵略!(4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张杨、中共、国民党当局都作出妥协、让步和牺牲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张、杨为了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自由以至于生命;中共“改变苏维埃和红军名义,取消了同国民党的对立,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国民党当局放弃了“剿共”的政策,愿意通过正式谈判实现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杨虎城是在国民党将领中首先提出对日抗战的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六天(9月23日)他就发出“泣告全国”的“漾”电,历数甲午以来日本侵华痛史,呼吁“举国上下,一致团结,共御外侮”、“亿兆戳力,挽救危亡”。10月10日又发表<为双十阅兵告官兵书>。他又是第一个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35年底与中共达成反蒋抗日的秘密协议);(42)他还是在西安事变中首先提出兵谏逼蒋抗日的人。尤其是在张学良放蒋、送蒋被扣时,为维护西安事变取得的成果,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中,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面对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承受着来自敌、我、友三方面的压力,审时度势不怕牺牲,临危而不惧、处惊而不乱,独挡一面地处理善后,支撑着西北局面,竭尽全力平稳过渡,发挥了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作用。论在国民党中的地位,特别是军事实力,杨虎城远不如张学良;但是东北军是丢掉东三省来到大西北的客军,而十七路军已经在陕西本土上扎下了根。张学良年富力强,敢说、敢做,又敢当;杨虎城远谋深虑,沉着、严谨,又缜密。两人通力合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一加一远远大于二,“在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了一次历史的大跳跃,”演出了“惊险的好戏”(斯诺语)。在发动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缺一不可,离开了谁都难以演出这样“惊险的好戏”来。他们都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角,都具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救亡图存,为了顾全大局,具有能够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光照千秋。虽然杨虎城早已悲壮牺牲,张学良也已作古,但是他们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建立的卓越的功勋永在人间,作为“千古功臣”和民族英雄将永垂青史。
  作者单位:天津市政协
  ① 群众出版社:《红岩魂》第77页。
  ② 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
  ③ 毛泽东读《史记》时的批注,转引自《杨虎城将军》的序言。
  ④ 1935年在中国国民党五中大会上当选。
  ⑤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21页。
  ⑥ 《杨虎城大事年表》,《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第321页。
  ⑦ 《杨虎城大事年表》,《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第321页。
  ⑧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页。
  ⑨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杜)第39-41页。
  ⑩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43页。
  (11)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43页。
  (12)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48页。
  (13) 见1928年8月25日杨虎城致胞弟杨茂三的家书。
  (14) 靳英辉、李长林:《孙蔚如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孙从洲的序。
  (15)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1页。
  (16) 见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存蒋介石送杨母的寿礼条幅:“教子有方”的复制件。
  (17)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2页。
  (18) 见《杨茂三自传》,原件保存在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
  (19)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2页。
  (20) 见1950年安葬杨虎城等亲人时,杨家发出的讣告。
  (21)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1页。
  (22)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2页。
  (23) 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第285页。
  (24)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2页。
  (25) 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宣委传部:《怀念杨拯陆》 (新疆人民出版社)张文彬的“代序”。
  (26)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310页。
  (27)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134页。
  (28)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138页。
  (29)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0页。
  (30)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1页。
  (31)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7—33页。
  (32) 徐剑铭、郭义民、张君祥:《立马中条》(人民出版社)陈忠实的序。
  (33)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283页、第305页。
  (34)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43页。
  (35) 陕西人民出版社:《回忆杨虎城将军》第259页。
  (36) 靳英辉、李长林:《孙蔚如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第506、507页。
  (37) 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确定杨虎城部三十八军指战员参加工作时间的通知》。
  (38) 靳英辉、李长林:《孙蔚如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98、499页。
  (39) 西安事变研究会:《西安事变研究》(陕西省人民出版社)第53页。
  (40)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第53页。
  (41) 吴长翼:《千古功臣杨虎城》(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09页。
  (42) 《丹心素裹 》第309—310页。
  

西安事变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迁:西安事变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