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与中国抗战”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论杨虎城与陕西靖国军

张天社


  陕西靖国军是北方唯一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的革命军队。由于靖国军成份复杂,组织松散,未能发挥应有的革命作用,许多部队先后为北洋军阀所收编。而杨虎城所部,却始终坚持革命立场,高举靖国军旗帜,在陕西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响应靖国军
  1917年8月,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掀起护法运动,号召恢复民初的约法和国会。陕籍革命党人焦子静先后两次回陕,发动组织护法军,与西南相配合。
  1917年12月3日,驻防白水的骑兵团团长高峻首先在白水起义,以西北护法军总司令名义宣布独立,历数陕西督军陈树藩罪状,打响了反段驱陈斗争的第一枪。12月10日,陕西警备旅统领耿直又率部在西安举义,后退兵至周至与前陕西护国军将领郭坚部会合,宣布成立陕西靖国军。1918年1月25日,驻防三原的营长张义安又在三原县城宣布起义,并歼灭陈树藩一个整团,取得胜利。前陕西护国军将领胡景翼、曹世英分别率部从富平、耀县赶来响应,决定共举陕西靖国军旗帜,反段倒陈。但因胡、曹两人为总司令之职争执不下,遂决定曹、胡分任左翼、右翼军总司令,兵分两路,围攻西安,消灭陈树藩。1918年2月2日,胡景翼、曹世英发表讨陈檄文,向西安进攻。杨虎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参加了靖国军。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陕西护国军进行改编,在护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将军杨虎城,被编为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营长。此后,他奉命驻防于合阳、宜川、韩城一带,勒兵剿匪,保境安民。
  陕西靖国军兴起后,25岁的杨虎城在蒙俊僧的帮助下,决心脱离北洋系统的陆军第三混成团,举义响应靖国军。1918年2月9日,杨虎城率部从大荔以西开到临潼栎阳镇,誓师举义,参加靖国军,讨伐北洋军阀。在誓师大典上,杨虎城发表了极富见地的讲话,他说:“今天在栎阳誓师反陈,是为了响应孙中山大元帅护法救国彻底革命的号召,不是为某人的地位名利而抛头洒血耍二杆子的。”因为栎阳曾发生过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所以杨又说:“今天咱在这儿誓师反陈,追随孙中山,也要学个商鞅的信民之法,成为护法救国,振兴陕西的转折地。”①
  杨虎城在栎阳举义后,即加入曹世英左翼军,被任命为第五游击支队司令,随大军向西安进攻。2月中旬,杨部渡过灞水,抢占霸西一带,并向光台庙发动突然进攻,敌军猝不及防,光台庙遂为杨军占领,并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后因陈树藩全力反扑,左翼军全部退回渭北。4月,陈树藩调集四万人马向渭北进攻,兵锋直指临潼县渭北重镇关山防线,而关山防线首当其冲的就是杨虎城防守的界坊。杨部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六昼夜,多次击退陈军的进攻。后因靖国军援军相继赶来,陈军腹背受敌,才向西安撤退。靖国军以少胜多,粉碎了陈树藩的围歼计划,巩固了渭北根据地。
  在靖国军初期,杨虎城满怀“护法救国,振兴陕西”的壮志,毅然脱离北洋系统,追随孙中山,响应靖国军,誓师反陈,表现出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在此后的作战中,他多次首当其冲,英勇顽强,迭获胜利。尤其是界坊一战的首功,杨当之无愧。“杨虎城部队以不满千人,……与陈部万余之众鏖战六昼夜,虽伤亡过半,终于遏止了陈军的进攻,对靖国军的长期存在起了奠基作用。”②后来,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仁,总指挥井勿幕都对界坊一战评价甚高。
  二、高张靖国军旗帜
  靖国军在四个多月的反陈斗争中,势力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各部成份复杂,纪律松弛,号令不一的弊端也日益表现出来,所以胡景翼、曹世英等派代表到上海,请求随同孙中山革命的于右仁回陕主持革命大计。1918年7月,于右仁衔孙中山之命回到三原,建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于为总司令,统编各部为六路军,杨虎城部被编为曹世英第三路军第一支队,杨为司令,先后驻防临潼栎阳镇和蒲城兴镇等地。
  靖国军改组后,各部都在寻机歼敌。1918年9月,杨虎城准备向西发展,夺取大荔。在进攻受挫后,杨即率部北上,在当地人民配合下,进驻韩城。杨虎城在韩城一带剿匪安民,甚得人心。从此,杨虎城控制了从韩城至临潼一线。由于这一带匪患绝迹,民心安定,乡亲们都呼他为杨青天。与此同时,靖国军各部都获得很大发展,辖区遍及关中各地,声势日益壮大,陈树藩被迫困守西安及西潼大道上的几个县。
  这时,由于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斥,辞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之职,西南军阀与北京政府南北议和。北京政府为遏制靖国军发展,派谴八路大兵进攻陕西,迫使靖国军缩小防地,与陈树藩划界停战。1919年4月,陕西划界基本完成,靖国军控制渭北八县,与陈树藩隔渭河而对峙。
  在停战期间,靖国军各路将领先后接受北洋军阀改编。杨虎城因与曹世英交谊较深,多次劝曹不要接受改编,但被拒绝。杨虎城认为,他的驻地栎阳处于两军对峙的交接点上,在外有敌军压境,内有接受改编势力的压迫下,要想继续树立靖国军旗帜,在形势上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杨虎城决定离开栎阳,率部向西发展,并选定武功为西进的第一个进攻目标。
  1920年2月,杨虎城攻克武功,全歼陈树藩的一个营,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后又乘胜占据扶风等县,扩大了地盘,充实了兵力,把原来的三个营扩编为五个营共三千多人,使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西府上空。
  1920年,直皖战争以皖系的失败而结束,但陕西的院系陈树藩不愿交出兵权,1921年北京政府派直系三路大军进入陕西,迫陈去职。1921年8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就任陕西督军。
  冯玉祥督陕后,迫使靖国军接受改编,胡景翼、曹世英等主张接受,于右仁总司令极力反对。9月21日,胡景翼在三原召开“国民代表会议”,通电取消陕西靖国军番号。次年1月17日,陕西靖国军司令部解体,总司令于右仁避居淳化。
  由于杨虎城坚决反对改编,依然高举靖国军旗帜,所以受到各方的压力。曹锟、吴佩孚特派代表到武功见杨,表示器重之意,并允给一个独立旅,枪枝经费,都可从优。但杨虎城却说:“我所争的只是靖国军这一面旗帜,并不是师长旅长一类的官职,如果吴大帅同意我继续树立这面旗帜,那未,任何官职我都不计。”胡景翼也派人持亲笔信劝杨受编,并解释自己说:“余之受编,是依人也,非降人也。”曹世英也派代表劝杨,杨说:“俊夫(曹世英字)投降,又来劝我投贼,真是太不够朋友了。”③
  在靖国军改组后,杨虎城信心十足,他积极扩充革命力量,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后来,在北洋军阀的威逼下,许多将领都为了个人出路和实力的扩大,纷纷放弃革命旗帜。而杨虎城却不改初衷,依然高举靖国军大旗,在高官利禄面前没有丝毫动摇,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杰出的革命气节,仅此一点,即可看出,杨虎城确实超乎胡景翼、曹世英诸辈之上。
  三、重建靖国军总司令部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革命政府,再次举起护法旗帜。这时,孙中山听到陕西靖国军部分将领接受北廷改编的消息,极力反对。他在致邓宝珊的信中说:“陕西靖国军起义以来,血战历年,苦心孤诣,中外共仰。乃闻立生(胡景翼字)忽受奸人蒙蔽,召集少数无赖之徒,托名国民大会,变更靖国军名义。以堂堂护法之师,受伪廷督军之改编,不特败坏纪纲,为西南名省所不容,即于其个人节操,亦有大亏。……闻于总司令及靖国各统兵长官咸明太义,誓不附和,为之欣慰。……陕靖国诸君万不可稍自暴弃,功亏于篑。”④
  孙中山的这封信,极大地鼓舞了杨虎城,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斗志,杨虎城决心重建靖国军总司令部,把靖国军大旗扛到底。于是杨虎城派参谋韩望尘前往敦请于右仁去武功,共谋靖国军大业。于右仁绝处逢生,喜出望外。1922年3月,在杨虎城率队亲迎下,于右任到达武功,重新建立了靖国军总司令部,于任命杨为第三路司令。稍后,因武功距敌太近,为了安全起见,总司令部移驻凤翔。在武功召开的军民大会上,于右任高声讲道:“我们靖国军军人永远为民主共和而战,我们的靖国军旗永远飘扬。”杨虎城也说:“既然我们抱定革命的目标了,就要保持革命的人格。我坚决跟着孙中山先生走,把靖国军的旗帜打到底!”⑤这样,陕西靖国军的旗帜继续飘扬在武功、凤翔上空。
  3月下旬,甘肃军阀从北京领到一批枪械,在途经铁佛寺西运时,全部为杨虎城所截获。是役共缴获步枪一千余支,子弹六十万发,这对当时枪弹缺乏的第三路军来说,真是一次了不起的补充。
  4月,直属军队为最后消灭杨虎城靖国军,派出三万之众向武功进犯,杨部在武功以东大王店与之激战二十余天,虽迭获胜利,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太重,不得不于5月5日向凤翔转移。
  5月21日,杨虎城率部到达凤翔县田家庄,与于右任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必须设法储备一部分革命力量,在西北保留革命种子,以便和广东方面取得联系,继续进行革命。于是杨对于说:“请你到广东去找孙中山先生,看今后怎么办。我带队伍去沙陀国(陕北),敬待后命。”
  5月29日,29岁的杨虎城率部从凤翔出发,经麟游、礼泉、乾县、三原、洛川、富县,于7月初到达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的防区,从事休整,部队驻所在三边一带。5月31日,于右仁离开凤翔经四川转赴上海。至此,北方这支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坚持五载的陕西靖国军,写完了最后的一页。
  在靖国军后期,在内部分化和强敌压境的形势下,杨虎城受到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知难而进,毅然重建靖国军总司令部,并与敌周旋,把靖国军旗帜扛到了最后一刻,为孙中山的护法革命事业,贡献出了全部的力量。
  ①李炳武、雷云峰主编:《爱国名将杨虎城》,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6页。
  ②米暂沉著:《杨虎城将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③孙蔚如:《杨虎城在武功继续坚持靖国军旗帜》,《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④陕西省委党史室编:《陕西靖国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0页。
  ⑤吴长翼著:《千古功臣杨虎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4页。 

西安事变与中国抗战/李云峰等著.-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