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震惊世界的一幕

  


10.3 蒋鼎文送手令

李义彬



    蒋介石被扣初期态度顽固。后经端纳解释、劝说和几天来他亲自观察,发现张、杨确无危害他的意图,态度遂稍有缓和;可是他满脑袋充满封建伦理观念,不肯当面接受被他视为“叛逆者”的张、杨的要求。面对此种状况,需要“第三者”出面从中斡旋,化解危机,打破僵局。张学良意识到了这一点。何况,当时南京主战派气势汹汹的架势,使得张学良忧心如焚。大规模内战的爆发,有违于他对蒋发动“兵谏”的初衷,只有利于日本侵略者。为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迟滞甚至制止何应钦发动的武装进攻和狂轰滥炸,张学良除通过端纳来劝说蒋介石外,他还想到了当时在西安的蒋百里。

    蒋百里(1882—1938),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时任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事变前一天来到西安,向蒋介石汇报他赴欧美考察军事的情况。事变爆发后,也被扣押在西京招待所。他对南京当局在情况不明的情况骤然发表“讨伐令”很不以为然,加上他那无党无派的“超然”立场,颇适合在张、杨与蒋介石之间从事调停、斡旋活动。当张学良请他出面劝蒋时,他慨然应允。16日晚,蒋百里在张学良陪同下来到玄凤桥高公馆劝蒋。其大慨情形,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半月记》中有如下记载:“是晚,张挽蒋百里先生来见余,百里先生于事变前适来陕,同被禁于西京招待所,为余言:‘此间事已有转机,但中央军如急攻,则又将促之中变。委员长固不辞为国牺牲,然西北民困乍苏,至可悯念,宜稍留回旋余地,为国家保持元气。’再三婉请余致函中央军事当局,告在不久即可出陕,嘱勿遽进攻,且先停轰炸。余谓:‘此事殊不易做到,如确有一最少期限可送余回京,则余可自动去函,嘱暂停轰炸三天,然不能由张要求停战,则中央或能见信;如照彼等所言须停止七天,则为缓兵之计,不特中央必不能见信;余亦决不受其欺也。’百里先生谓:‘当再商之,总须派一人去传述消息。”①从上述情况看出,蒋百里的斡旋使蒋介石有了台阶可下,僵持局面开有了转机。

    关于去南京传达蒋介石旨意的人选,蒋百里提议派一位同南京关系很深而与张、杨感情不太融洽的人,这样有利于南京方面相信和接受。张学良同意这个意见。经过商量,他们认为同何应钦关系密切的蒋鼎文适合去完成这一使命。当晚,张在蒋百里住处阜丰里派他的总务处长周文章去请蒋鼎文。蒋鼎文到后,张请他去南京传令停战。蒋鼎文表示,只要对大局有益,且有蒋介石的命令,任何使命,他都在所不辞。蒋鼎文当晚即宿于阜丰里,并先给南京去电,说他明天将携带蒋介石的停战命令飞返南京,请南京立即停止对西安的军事行动。17日上午9时,张学良偕蒋鼎文前去见蒋,蒋介石当即给何应钦写了如下命令:

    “敬之吾兄: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顺颂戎祉。中正手启。

                              十二月十七日。”②
同时,蒋介石还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托蒋鼎文带回南京。蒋鼎文17日中午乘机离开西安,当晚宿于洛阳。18日中午飞达南京。

    端纳16日由洛阳飞回西安后,得知蒋介石将要下达停战3天的命令。他当晚即将此消息电告在南京的宋美龄。宋据此要求何应钦不要进攻西安,结果是“彼等不独不愿与西安作谈判,且亦不愿在委员长离陕前接受任何命令”。其理由是“盖此书即出委员长手,又安能确证其为出于委员长之本意者。”③

    就在蒋鼎文乘机到南京的当天。张学良致电何应钦:义正辞严地向他提出停战撤兵要求,并批驳他对西安的攻击和污蔑,电文说:“惟委座南归,尚待南榷。在此时期,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弟部初未前进,而贵部已西入潼关,肆行轰炸,果谁动干戈耶?谁起内战耶?兄部如尽撤潼关以东,弟部自可停止移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④

   蒋鼎文在洛阳起飞前,致电何应钦“文正预备起飞时,闻空军轰炸三原,又生枝节。委座面谕手令,均要停止一切轰炸冲突,务望迅饬全线陆空军遵令办理。余俟文到京后面陈。”⑤蒋鼎文到南京后,立刻向何应钦递交了蒋介石停止轰炸三天的手令,并分别拜会南京政府各要员,说明西安事变并不像外间所传说的那样,张汉卿出此也是由于集国难家仇于一身。他“恳切劝告,勿任南京西安间之裂痕日见加深,谩骂之无线电广播及恶意之报纸论文皆以中止为佳。同时,其他方面,阻止冲突之努力,亦在进行中。”⑥在这种情形下,何应钦不得不下令于19日下午6时前暂停轰炸。


    ①  台湾《革命文献》笫94辑,第18页。

    ②  《国闻周报》,第14卷第1期。

    ③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④⑤  何应钦:《西安事变的处理与善后》,第91页。

  ⑥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