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庐山谈判
李义彬
1937年六七月间,国共两党代表在庐山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
6月4日,周恩来带着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民族统一纲领草案”及13个问题到达庐山。从8日到15日,他同蒋介石进行了多次谈判。周恩来将中共中央草拟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交给蒋介石。这个纲领有52条,主要内容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权,保障人民自由;实现民生幸福,建立国防经济。
蒋介石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如今他比2个月前杭州谈判时后退了一大步。本来,在杭州会谈中他提出让中共提出合作纲领;现在,他把周恩来交给他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抛在一边,又新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的主张,其具体办法是:
“(1)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指定国民党的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推出同等数量之干部合组之,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2)两党一切对外行动及宣传,统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关于纲领问题,亦由同盟会加以讨论。(3)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将来视情况许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4)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可与第三国际发生代替共党关系,并由此坚定联俄政策,形成民族国家间之联合。”①
显然,蒋介石是企图利用“民族革命同盟会”这个组织,把共产党融合到国民党中去,从而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
蒋在杭州会谈中答应的一些问题虽音犹在耳,可他公然推倒。他虽仍表示共产党发表宣言后,红军可改编为3个师,4万5千人;但推倒了答应在3个师上设总司令部的承诺,改为“三个师以上设政治训练处指挥之”,并公然提出“请毛先生、朱先生出来做事”。②他还提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南京派正的长官(可由共方推择中央方面的人),边区自己推举副的,可由林伯渠担任”;各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由共方派人联络,经调查后实行编遣,其首领须离开”;国民大会代表,共产党员可参加,“但不以共党名义出席。”③
对蒋提出的这些问题,周恩来明确表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事关重大,必须请示中共中央后才能决定;有关红军“指挥与人事问题”,“都不能同意”。围绕这些问题,他“与蒋争论很久不能解决”,“经宋子文、宋美龄、张冲往返磋商,仍不能解决”。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只得离开庐山回延安讨论,“并最后声明:不能解决时,要张冲进苏区来谈判。”④
周恩来6月18日回到延安,汇报与蒋谈判情况。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为顾全大局,准备做重大让步。为此,制定出与国民党谈判的新方案。新方案“原则上同意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但要求先确定共同纲领,以便奠定同盟会及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盟会组织原则,在共同承认纲领的基础上,可同意国共两方各推出同数干部组织最高会议,另以蒋为主席,承认其依据纲领有最后决定之权。其组织原则,则我方拟出草案与蒋商定”;“关于同盟会将来发展之趋势及与第三国际关系问题,我们可不加反对(不使之成为合作之障碍),但目前应着重保持共党之独立组织及政治宣传和讨论之自由”;“我们运用同盟会使之成为政治上两党合作的最高党团。”关于当时要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新方案确定:中国共产党准备在7月中旬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其内容以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及上次交蒋方案为根据”;“在宣言发表后,如蒋同意设立总的军事指挥部,红军即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否则即于‘八一’自行宣布改编,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师名义,编三个正规师,共四万五千人”;“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在7月内自动实行,并向蒋推荐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择一人任边区行政长官(仅为挂一名义,蒋甚坚持),林伯渠同志为副长官。其下各行部门由我方推荐负责人选,将来由边区参议会推出,请行政院任命。县长及其下各局长,则由县议会选出”;“对其他各游击区,原则上一律停止没收土地及建立苏维埃政权,取消红军名义,改以抗日义勇队名义出现”;“即着手调查各省在狱共党及一般政治犯名单,俟宣言发表后交蒋实行分批释放”;“与蒋及国民党谈判在全国公开发行《解放》周报(现在延安出版)”;“朱、毛出外问题,力争朱为红军改编后的指挥人,军事或政治名义可不拘,原则上毛不拒绝出外做事,但非至适当时机则托故不去。”此外,新方案还对国民大会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决定:周恩来“再次见蒋加上博古、林伯渠、董必武”,“以便讨论纲领与蒋切实商谈国防计划及修改和召开国防会议问题”;还决定“宣言发表后,如得蒋同意,即组织我们考察团赴各地考察,扩大影响。”⑤
南京方面6月26日来电邀请周恩来再上庐山,与蒋继续谈判。周恩来7月初为中央起草完《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草案后,7月4日便同博古、林伯渠一道到达西安,7日由西安飞抵上海。
就在周恩来一行到达上海的当天晚间,日本侵略军开始进攻北平郊区卢沟桥,当地驻军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吹响。
周恩来等在上海短暂停留时间里,会见了潘汉年和地下党负责人刘晓,要他们注意局势的变化,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性的抗日运动。
周恩来等到庐山时,蒋介石、汪精卫正在邀请各方人士举行庐山谈话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是,正如周恩来说的那样,这个谈话会“不是大家坐下来开圆桌会议,一道商量,而是以国民党作主人,请大家谈话一番”,“庐山谈话会的时候,共产党没有份,我同林伯渠、博古同志三个人不露面,是秘密的”。⑥
中共中央为了争取这次谈判成功,7月14日向南京当局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10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
这次国共两党在庐山的会谈,是在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之间进行的。此前,周恩来已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给蒋看。宣言提出中共奋斗的总目标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愉快的生活;并重申中共提出的四项保证。蒋看后态度十分冷淡。谈判中争执的焦点仍是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蒋又向后退。上次庐山谈判,他曾同意红军改编后3个师之上设政治机关行使指挥权;现在又改口,7月14日他通过张冲告诉周恩来:红军改编后的各师直属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无权指挥。第二天,周恩来写信给蒋介石,指出他的上述要求与6月在庐山所谈“出入甚大,不仅事难做通”,而且“恐碍此后各事之进行。”17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博古、林伯渠,提出从大局出发,可承认平时指挥人事等之政训处制度,请要求设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战时不能不设军事指挥部。18日,周恩来提出12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张闻天、毛泽东17日来电中的意见,通过宋美龄转交蒋介石。但蒋介石仍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3个师直属行营管理,3个师的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治主任只能转达人事、指挥,周恩来为政治主任,毛泽东为副主任。周恩来当即严正表示:蒋的上述意见,中共决不接受。
张闻天、毛泽东7月20日致电周恩来等,提出:“日军进攻的形势已成,抗战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决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并“请你们回来面商之。”⑦周恩来等根据中央指示,离开庐山,飞往上海,暂观时局的发展变化。7月21日晨,他们致电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提出无论如何,我们须立即自行改编3个方面军、6个单位的统一组织,每个方面军编足15000人,独立军、师都编入,加强干部,使各方面军都能独立工作。27日,新任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转告周恩来:蒋介石催红军在10日内改编后,出动抗日,并发布3个师番号及其师旅团与政治主任、副主任(康泽)名单。28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回到延安。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后决定,红军主力集中三原迅速改编,编为3个师,4.5万人,上设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不要康泽)。另编地方保安队1万人,高岗为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此时,朱、彭均在三原云阳镇。30日,周恩来和张闻天、博古赶赴三原,出席在此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并同博古、朱德、彭德怀等商议红军改编的有关事宜。
① 《笫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226页。
② 《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226页。
③④ 同上书,第226页。
⑤ 《中央关于与国民党谈判的方案问题致彭德杯、任弼时、叶剑英电》(1937年6月25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28—230页。
⑥ 《论统一战线》,《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4—195页。
⑦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