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于学忠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提案
(1937年2月 日)
提议实行改组政府、收容各党各派人材、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办法,以求全国一致积极抗敌案。
慨自东变以还,我已失地四省,而敌犹军事、政治、经济多方并进,压迫侵略,不遗余力。外假亲善之名,阴收独占之实。我在此五年又五阅月中,非惟失地尺寸未复,而冀、鲁、晋、察、绥五省,平、津、青岛三市与西蒙等地,亦已危机紧迫,朝不保夕。自客冬绥边战起,举国人心愈益骇忿,咸感长此容忍,实无异自促生机,坐待覆亡。虎城等备员党委,忝膺军政之重寄,内察广大民众之迫切要求,外审国际演变之最近形势,深信我国家民族之惟一出路,只有在最近期间实行全国一致、积极抗敌,以此为前提,则实行下列八项办法,实为理论上之必然结论。兹谨胪举,并附简明理由于后:
一、改组政府、收容各党各派人材、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志士。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按集中国力,原为东变以来我政府所屡次揭橥之政治口号,抑亦我国民所渴望实现之普遍要求。顾以限于党治之故,党外尽多有用之才,而对于政府大计,难参末议。以致政府之网罗不广,而国民之疑虑孔多。网罗不广,则议难周,疑虑孔多,则事必扰。以言集中国力,似难收效。倘使各党人才,均得备位中枢,则是政府困难,初所不知者,今以身亲而得知,初所不谅者,今以身亲而可谅。而地方利弊之症结,民众思想之源流,政府更可洞明一切,运用自如。既增强政府力量,又泯除国民猜疑。而后全国人民庶可在统一强固之政府下,一致对外,此提议实行第一项办法之理由也。
内战之自消国力,人所共喻。今欲外求抗战,须先内求和平。近年以来,我国当外侮凭凌之际,频年用兵,消耗国家力量、地方元气者,已属不少。实则积弱之余,所有国家力量,地方元气,自应力为爱惜,以对内少耗一分,即对外多增一分。故一切任何形式之内战,似有立时并永久停止之必要。此提议实行第二项办法之理由也。
至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项,俱系根据约法上之民权规定,法文具在,无庸赘陈。夫人民之爱国言动,苟不超越法律范围,则政府方奖励之不暇,自未便有所遏抑。如因其稍涉激昂,遂施以较重之制裁,则是集中国力,虑等空言。而法律尊严,且虞扫地。其事似微,所关甚巨。不能不切予注意者也。
总理遗嘱,曾以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为言。其中奥义,积久每为后人所忽略。今日外患愈深,自须确实遵行。
此外,则召开包含各党各派之救国会议,尤为当务之急。国危已间不容发,庶政应公诸众论。故由此种会议所得之结果,必能切合实际,深洽民心。抗御之方,亦遂可以此为依据矣。
虎城等爱党爱国,以为救亡之道,莫急于抗敌,而抗敌之道,尤必以上列八项办法建其始基。谨陈管见,捉请公决。
提案人 杨虎城
于学忠
[云南省档案馆藏资料]
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合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