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等敦劝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电①
毕万闻主编
(1936年7月6日)
特急,广州陈伯南先生、南宁李德邻先生、白健生先生②勋鉴:顷自报端诵悉何敬之诸先生致公等“宥”(二十六日)电,辞意恳挚严详,计早达览。慨自九一八以来,暴日侵凌,有加无已,凡有血气,孰不欲抗敌以救亡!弟等不才,或应剿匪之命,或负治民之责,循分供职以外,每念及国耻日深,外侮日甚,更何尝不思请缨抗日,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公等矢爱国之热忱,揭橥抗日,果其精诚无间,*(左女右冬)始弗渝,国人自表同情,弟等尤深景佩。惟念敌我之强弱不侔,胜负之关系至巨,倘非中枢有完密之计划,举国有齐一之步调,而仅由地方局部技节为之,势不至为敌各个击破不止。数年以来,我中央政府与负有军事全责之长官,非不知时势之所要求,民意之所倾向,而*(左女右冬)于忍辱负重,不敢轻试者,亦只为此耳。公等旷达超群、公忠体国,既无不识环境之理,尤不至有不权轻重之心。区区之意,以为公等不欲救亡则已,果欲救亡,惟有熟审敬之诸先生之所言,如期出席二中全会③,或派负责大员至京,共商大计,则国是出诸众议,全局筹自中枢,在公等可示无他,在国家可期胜算,为公为私,宁非计之得者。丁兹国难,生死攸关,凡我国人,凡我袍泽,只应存为国忘身之念,讵容蹈挟私逞忿之嫌,弟等硁硁自信,爱国未敢后人,故对于袍泽国人之敢否赞同,亦第视其是否为国忘身以为断,掬诚奉达,幸鉴腹心,风雨同舟,愿闻明教。张学良、朱绍良、杨虎城、邵力子、于学忠、马鸿逵、马步芳、王均、毛秉文、邓宝珊、王以哲、董英斌、孙蔚如、冯钦哉、何柱国、肖之楚、汤恩伯④等叩。鱼(6日)印。
(天津《大公报》,1936年7月8日,第3版)
① 1936年6月1日,广东陈济棠与广西李宗仁、白祟禧联合反蒋,并声言抗日,出兵湖南。史称此次事件为两广事变(亦称六一事变或西南事件)。蒋介石对两广软硬兼施,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及广东空军等投归南京方面,陈被迫下台出洋。9月李宗仁、白祟禧则与蒋介石达成了妥协,事件平息。
② 陈济棠,字伯南;李宗仁,字德邻;白崇禧,字健生。
③ 1936年7月中,蒋介石为平息两广事件,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
④ 朱绍良。时任兰州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时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邵力子,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时任(东北军)甘肃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马鸿逵,时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马步芳,时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兼新编第二军军长;王均,时任第三军军长;毛秉文,时任第三十七军军长;邓宝珊,时任新编第一军军长;董英斌,时任西北“剿总”参谋长;孙蔚如,时任第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冯钦哉,时任第十七路军第七军军长;何柱国,时任(东北军)骑兵军军长;肖之楚,时任第二十六军军长;汤恩伯,时任第十三军军长。
张学良文集(1.2)/毕万闻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